浅谈护理工作中对患者隐私权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1-08-15◆张博
◆张 博
(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浅谈护理工作中对患者隐私权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张 博
(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一、前言
近年来,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公民权利意识的觉醒与法律意识的增强,在现代护理过程中人们自身合法权益及隐私权保护意识越来越强烈,保护隐私成为现代社会公众的普遍心理需求,这既是“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要求,也是现代系统化整体化护理的要求。然而,在护理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护理人员自觉不自觉地侵害了患者的隐私权,导致涉及患者隐私权的医疗纠纷案件呈逐年增加的趋势。
二、患者隐私权保护在护理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1.法律法规意识淡薄
护理人员由于受长期以来形成的体制和护理模式的影响,法律法规意识不强,对患者的合法权益重视不够。其中特别是患者的隐私权问题,对患者的哪些信息需保密,如何保密,多数护理人员不是很清楚。随着国家对医疗卫生领域的重视程度的加大,卫生法律法规的健全,尤其是 2002年《医疗事故处理条理》的颁布,经过几年的实施使得医疗机构以及医护人员增强了对患者权利的认识和法律意识,但是在日常医疗工作中,还时常出现违反国家的卫生法律法规,违反技术操作规程,不尊重患者的人身权利和其他与健康相关的权利的情况,导致医疗侵权案件时有发生,成为加剧医疗纠纷的一个重要原因。
2.患者身体秘密暴露
在进行护理操作过程中,需要暴露患者的身体隐私部位的情形是常发生的,这无疑是为了治疗的需要。例如,护士在进行男女患者的导尿术、灌肠、备皮、会阴冲洗、隐私部位的换药等处置。但一些护理人员常常在病房内,在无屏风或分隔帘遮挡的众目睽睽的情况下,给患者进行上述操作,有意或无意地将其隐私部位暴露给他人,这既违反了护理操作规程,又侵犯了患者的隐私权,给患者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压力和伤害。作为护理人员,应充分认识患者的隐私权利,在确保自身诊疗护理目的唯一性的同时,也应采取有效措施确保诊疗时患者身体的隐私部位得到保护,避免过失侵权现象的出现。
3.患者私人信息泄露
由于医疗行为的特殊性,患者基于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和治愈自身疾病的需要,愿意把个人秘密告诉护理人员。同时护理人员为了准确治疗的需要,需了解一些与疾病有关的信息。如患者的联系方式、家庭住址、既往病史、家族疾病史、生活史、婚姻史、情感史等,这本身具有合法性,但对患者隐私的察知必须是与患者的诊疗有直接联系的医护人员。如果在聊天时将患者私人信息作为话资来谈论、公开患者的病历、利用患者真实的姓名作医疗宣传,甚至有些护理人员在诊疗护理工作中,出于猎奇等心理,对涉及患者的与诊治疾病毫无关系的隐私却详细询问,当遇到患者不愿吐露秘密时,动辄训斥、逼问,则侵犯了患者的隐私权。
4.强加患者做“活教具”
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一些弊端,把患者作为教学上的“活教具”不经得患者的同意,让护理学生观摩实习,常把当教材的义务强加到患者身上,而忽视了患者的私人信息、身体的隐私部位、私人的秘密等,这使患者感到是对自身人格、自尊的侵犯和伤害,尤其是在妇产科、泌尿外科等敏感科室,在事先未得到患者允许的情况下,众多学生聚集在患者周围参观实习,导致患者的反感和投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在取得患者知情同意的情况下进行,有效地尊重、保护病人的隐私权。
5.数据资料管理不善
在护理工作中护士对患者病历、化验单结果、各种护理记录随意存放,或者在工作台书写时,离开做其他工作而没有收好,导致被别人偷看,都会造成患者隐私的泄露。例如,化验单是患者诊断患者病情的重要数据资料,是患者隐私保护中重要的保护环节,如果化验报告的结果被他人知晓,患者的病情即隐私将泄露,尤其是对于患艾滋病、乙型肝炎、性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等疾病的患者或感染者,病情的公开无疑将带来沉重的生活和舆论的压力,为疾病的治疗和康复带来十分消极的影响。因此,患者数据资料的严格管理与否,反映出护理人员对于患者隐私尊重与保护的意识问题。
6.表、卡对隐私的泄露
护理站一览表和床头卡上的姓名、性别、年龄、疾病名称、护理级别等内容,起着鉴别患者身份的目的,方便医护人员查房治疗,也是防止医疗差错的重要环节。但是,一览表和床头卡为最主要的隐私泄露途径,表、卡上相关内容的曝光“展示”,却是在无意中暴露了这些患者所不愿意外漏的信息,对于那些患有病理、生理上的缺陷,特别是传染性、恶性肿瘤或隐私性比较强的疾病患者来说,有损个人名誉的疾病,应在实际工作中采取保护措施,避免患者隐私的泄露,
7.现代医学发展新课题
随着医疗科学技术的进步,计划生育、临终关怀、器官移植、试管婴儿、变性手术、脐血采集、性病护理等一系列工作的开展,都给护理人员提出了新的伦理问题,也展示了一系列新的隐私权内容,如何正确认识技术及可能出现的种种伦理问题,如何合理地运用现代技术是需要我们去正视的,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加强学习相关的护理伦理知识,以正确指导自己的护理实践。
三、患者隐私权保护在护理过程中的具体的对策
1.增强法律法规意识
加强现有护理人员的法律知识培训,是增强保护患者隐私的最佳途径。在目前的医疗服务领域,患者法律保护意识的日渐增强,医疗服务的高风险性、护患关系的特殊性、护理行为的二重性,决定了护理人员增强法律意识的必要性。整个护理队伍普通缺乏法律意识,对全体护理人员的继续教育中,有针对性培训,聘请法律专家讲解隐私权方面的法律知识和相关案例,申明隐私的重要性,散布隐私等于犯罪,使护理人员更新思维理念,尊重、维护患者的合法权益,做到学法、懂法、守法、遵法、用法,深刻理解保护患者隐私既是职业道德的要求,也是法律的要求。
2.加强人文素质培养
护理人员的言谈举止常常直接影响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感及治疗的信心。首先护理人员要了解患者的心理,患者就诊心理复杂,需要被关怀,被尊重、接纳,渴望早日康复。如果护理人员态度和蔼、亲切、耐心、真诚,体现出对患者的人文关怀。讲究文明礼貌,注意语言修养,当询问与疾病有关的隐私时,首先讲明目的及意义,以免产生误会,则能充分打消患者的顾虑,获得信任感,配合诊治。因此护理人员,应加强人文素质与语言交流沟通能力的培养,从称呼、声调、语气到交谈方式和内容要适时、适度,掌握体态性语言,情绪状态、手势动作、面部表情等的运用技巧。
3.强化职业道德教育
合格的护理人员不但要精通业务,掌握现代化技术,还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被称为医学之父的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医学誓言中“行医处世所见所闻,永当保密,绝不泄露”。南丁格尔也要求护士应当忠于职守,不做损害病人的事,尊重病人的隐私、慎言、守秘。遵医嘱行事,切实维护好患者的利益,以病人的利益为至高。在护理操作时,要严格执行技术操作规程,介入患者隐私的行为的形式和内容必须合法。这是所有医务工作者都应恪守的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教育的加强,既可以减少医疗纠纷,改善医患关系的一个重要手段,又有利于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
4.改善医院诊疗环境
加强就医环境的改造,最大限度地保护患者的隐私,医院应该提倡建立单人诊室,对非单人病房、诊室或检查室,可以通过努力改善诊疗环境来设法保护患者的隐私权,如运用屏风遮挡、床位间设活动帘隔离、严格就诊区与候诊区划分、设立“密诊室”和“一米线”等措施来保护患者的隐私权,尽可能在设施上为患者的隐私权保护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这样既能为患者创造一个安心的就医环境,有助于诊疗效果,又能避免发生纠纷。
5.规范数据信息管理
加强患者个人资料的管理对患者的病历、化验检查结果、各种护理记录应妥善保管,注意保守秘密,对患者负责。患者的病历、检查检验报告应保存在只有护理人员能拿到的地方,门诊、急诊患者取检查检验报告时需要有身份的核实,不可随意领取。即使是单位集体体检,也应注意个人的隐私保护,将个人资料分开装袋,独立发放。不在公共场所包括电梯里、电话里、护士站讨论与患者有关的问题。在教学、科研、临床总结时,对患者个人的资料要删除能直接表明患者身份的内容,或事先征得患者的同意。
6.改变传统带教模式
一方面医院应建立完善的医学教学管理制度,使患者隐私权在医疗制度管理上得以保护。医院向患者提出实习教学要求,并且在此过程中有可能涉及患者的隐私时,必须事先明确告知患者,要经过患者的同意后方可进行。对于是否接受,患者或家属享有充分的选择权,护理人员应该履行告知义务,避免不尊重患者行为的发生。另一方面告诫医学生在患者面前不允许讨论病情,不允许窃窃私语;妇产科疾病、性病等疾病示教过程中,应避免在患者面前详细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