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发展高校体育产业的思考
2011-08-15◆于雷
◆于 雷
(吉林大学珠海学院)
关于加快发展高校体育产业的思考
◆于 雷
(吉林大学珠海学院)
体育蕴含着巨大的商业属性。高校体育产业是我国体育市场一支不可忽视的生力军。它所具有的体育设施的先进性、人文环境的优越性、网络信息的科技性、高水平师资的聚集性以及体育人口的稳定性,决定了高校体育产业在社会体育市场中的竞争能力与实力。它必将面临越来越多的体育商机,并在我国体育市场中方显校本特色。
高校体育产业 加快发展 实施路径 对策研究
一、前言
当前,我国正处于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变的关键和重要时期。近年来,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体育消费的快速增长,体育产业的迅猛发展,随着2008北京奥运会、2010广州亚运会的成功举办,以及再度体现中国气魄的2011深圳“大运会”的承办,特别是当我国“十二五”时期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的公布实施,中国体育产业已经步入了跨越式发展的黄金期,到2020年我国体育产业将形成2万亿元的市场期待,更为高校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机遇,开辟了道路。
二、高校体育产业现状浅析
目前,我国拥有两千多所高等院校。据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显示,各级各类学校的体育场馆约占我国体育场馆总数的65.65%,其中高校现有场地2.8万个,占全国总数的34%,高校体育人口占全国体育人口的31.4%,而且规格齐全、设施完善、档次较高的体育场馆也都主要集中在各高等院校。除此之外,各高校虽拥有大量的、优质的、有形无形的体育资源,却在每年大约有近三分之一的时间(因公休日、法定节假日、寒暑假等)处于闲置状态。
高校体育的发展,不应该完全依赖国家和学校的投资,它不仅要为学校增光,更应为学校增利。尤其是面对场馆维修、器材添置、经费预算(各高校体育经费约占教育总经费的0.5%)等资金严重匮乏和短缺的情况下,高校理应牢固树立与市场经济相吻合的体育产业化意识和经营理念,主动确立、全方位开展社会化有偿体育服务的运行机制,努力强化自我“造血”功能。加快发展高校体育产业是必由之路。当前,高校体育产业的客观存在,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然而,长期以来,我国高校作为政府的一项教育事业,受计划经济的负面影响年深日久,有相当一部分人们往往习惯于行政思维,官员化管理的色彩相当浓厚。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比较僵化和“重智轻体”传统思想的束缚下,高校体育作为一种新兴产业仍处于被忽视、被冷落的地位,体育产业的发展也不同程度地与现有体制机制发生冲撞,遭遇阻力。面对全社会体育健身场所红红火火,而高校体育场馆却相对冷清的现状,显然其改革与发展严重滞后于市场经济要求和社会发展步伐。缺乏从经济学的角度审视高校体育产业的思维方式及其理论储备的明显不足,是束缚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的最大障碍。
三、加快发展高校体育产业的实施路径
1.践行科学发展观,创新管理模式,解决好“人”的问题
发展高校体育产业,其工程千头万绪。但首要、核心、关键的问题是解决好“人”的问题。只有人的思想问题解放得好,其他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首先,高校管理层要以想干、敢干、快干的新思路、新行动加大制度支撑体系建设;应突破负面影响的困惑,敞开大门,开拓市场,简政放权,形成多种所有制并存、各种经济成分竞相参与、共同兴办体育产业的格局;要加快构建顺应时代要求、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的体育教育与体育产业协调发展的生动局面;积极创造条件,加快发展有偿体育服务的商业化运作,通过体育窗口为学校增添声誉,提高效益。
其次,完善高校体育产业发展机制,成立专门的体育产业管理机构。选拔懂体育、善管理、会经营的复合型人才担当体育产业负责人;制定出科学完善、符合校情、适应社会急需的近期、中期、长期三级目标规划;对体育产业的管理与运营进行有针对性的量化分析,明确体育资源及场地设施的责、权、利关系,使经营管理高效、快捷、透明、规范,最大限度地降低运作成本,实现教学与创收、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互利双赢。条件成熟时,各高校还可以联手组建地域性“高校体育产业联盟”,紧密围绕效益抓经营,围绕经营抓管理,增强社会竞争力,使高校体育产业在规模、水平、层次上不断越上新台阶,实现学校与社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做大做强。
再次,鼓励支持学校体育部门兴办体育产业实体,充分利用高校自身人才和场馆设施的优势,调动体育工作者多劳多得的创收积极性,使他们在完成正常教学任务的同时,努力扩大对外有偿服务。如创办各类体育培训基地或业余体校;与当地相关企业部门联手合作,通过开展学术讲座、技术培训、体育活动设计、策划承办大型体育赛事、开办体育用品销售、体彩投注站点、体育中介机构等,促进体育消费;培育体育竞技、体育健身、体育休闲等俱乐部的自我发展、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能力,大力传播先进、时尚、科学的体育理论和技术技能,提高学校知名度和吸引力,推动高校体育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2.完善调节机制,理顺好“财”的问题
体育的终极目标是提高本民族身体素质和体育竞技水平,实现全民健身,益于体育事业发展。但体育本身并不姓“钱”。我们之所以积极主张加快发展高校体育产业,是为了遵循现代体育自身的发展规律,在实现其社会效益的同时,以其提高的经济效益再直接投入学校体育事业,为学校体育积累和投入更多的发展基金,为增创学校体育的新优势打造坚实的经济基础。为此,建立严格、规范、合法的体育产业财经制度尤为重要。
其一,高校的体育产业要根据国家及地方政府法律法规规定,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出产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在执行财务制度过程中,如遇到与国家政策法规相抵触的,按政策法规执行。其二,高校体育产业应设置专人持证上岗履行财务管理、会计审核与会计监督等职能,现金日记账必须做到日清月结,账款相符。其三,收益分红应以产业盈利为前提,要坚持投资风险与收益一致的原则,正确处理按劳分配与按产业投资要素分配的关系,既要维护职工个人的合法权益,又不得损害国家、学校的整体利益。对于收入分配,可通过职工集体讨论、协商或其他方式民主决定,确保产业增收节支,开源节流,可持续发展。
3.挖掘优质资源,开发利用好“物”的问题
高校优质的体育场馆设施,雄厚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先进的科研信息设备,丰富的体育图书音像资料,浓厚的人文学术氛围,稳定的体育绝对人口,以上诸多有形、无形的软硬件体育资源,是高校加快发展体育产业得天独厚的优势。高校体育应突破其公益性限制,有效开发、利用好这一物质基础,使其功能与潜力得到完全发挥;并根据社会需求,运用自身有利条件,以新思维、新机制和新的思路大胆向产业化过渡,以适应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