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民间舞蹈教学初探
2011-08-15◆李乔
◆李 乔
(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08级一班)
民族民间舞蹈教学初探
◆李 乔
(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08级一班)
民族民间舞蹈形态各异,名目繁多,是我国悠久民族文化的外显。正是基于这种文化承载性,教师在教授民族民间舞蹈时,最方便快捷的方式便是结合具体民族的文化特征,同时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民族舞蹈的要领。
民族文化 舞蹈教学 民族民间舞蹈
民族民间舞蹈流传于民间,反映地方特色文化的同时,也受当地民俗文化的制约。诸如当地的民风民俗、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居住环境等等因素的影响。
本身并没有什么固定的形式,只是为了自娱自乐而即兴发挥的舞蹈形式。现在多数学校都开设民族舞蹈班,然而由于学生舞蹈水平参差不齐,对民族民间舞蹈所承载的文化性之理解各异,而使得现在的民族民间舞蹈教学多流于形式,只是简单的动作和技巧的模仿。教师在教授时,一般仅仅通过演示动作要领,使学生模仿,多做练习以达到学会的目的。但是这样的教学方法学生学到的只有表面的动作,而没有领会内蕴的深厚情感。各个民族舞蹈的动作形态都是当地文化生活等的抽象体现。鉴于这种复杂性,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单纯的传授舞蹈的动作和形态,更应该把舞蹈文化拓展到民族精神方面,从而使学生领悟到舞蹈的真谛。
一、全面掌握各民族的文化特色
在讲解每一个舞蹈单元时,将其门类与其相对应的民间文化相对应进行教学活动,使学生充分领会其中的文化内涵。例如在教授藏族舞蹈的时候,要使学生了解到藏民族高原牧区的生活环境,了解藏民的生活习性和劳作习惯,更要了解到藏民由于海拔高而导致呼吸带有负重感的特殊生活习惯,这就为更好地理解藏族舞蹈中慢呼慢吸的特色打下了深厚的基础。例如,《弦子》这首藏族舞蹈中较富代表性的舞蹈,其中的“屈伸”动作是其的基本律动,用慢吸慢呼可使动作显得沉稳流畅,脚下有根。在学习蒙古族舞蹈的时,要了解蒙古族人民性格豪放,且个个都是能歌善舞的,这些原因决定了蒙古族舞蹈明快的节奏,奔放的热情。蒙古族人民豪放、开朗奔放的个性在蒙古舞中多以“抖肩”和“翻腕”等动作还表现。横拧的动作、后靠的体态,是与本民族的英雄历史紧密相关的。
蒙古舞中粗犷剽悍、稳健豪迈的气息,多由舞蹈演员呼吸上的重拍慢吐气来体现。而在苗族舞中,由于本民族长期聚居在山谷,养成劳作时“一顺边”的习惯,因而其舞蹈中女子“踩鼓”时,身体一顺边的摆动就是这种长期养成的生活习惯的再现。只有使学生在深刻了解学习中的民族舞蹈之深蕴的文化内涵,跳舞时才能更加逼真、生动、传情。
当然,仅仅依靠学生自身去揣摩、体会各民族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以及风土人情还远远不够,作为教师,必须适时地利用网络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深入地引导学生了解各民族的文化内蕴,才算真正理解了一个民族的文化,才算最终掌握了民族舞蹈的内蕴。
二、剖析动作体态的由来
民间民族舞蹈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舞蹈艺人长期的揣摩、体悟和加工升华之后而形成的一种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任何一种民族舞蹈的形成,都经过了相当长时间地传承和创新,已经具备了相对稳定的特征,或者说已经有了一套经典的动作、体态和律动。这些独具特色的动作正是这种舞蹈区别于其他舞蹈种类的根本之所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只规定学生动作形体,为了做动作而做动作,而是要对这些体态、姿态、律动进行分析。例如:东北秧歌,它的基本体态是始终保持上身前倾、略含胸、膝部微屈、重心在前,因为他们居住在东北平原,寒暑分明、地势平坦,人们多是从事垦荒、开矿等劳动,他们朴实、直率、坚韧、乐观,形成了东北秧歌特有的基本体态和动律。通过对动作的文化解读,可以让学生在了解民族文化的同时,清楚动作的由来,更好的体会动作的内涵。
三、积极创设各种民俗情景
民族民间舞蹈是人民在长期的劳动过程中所创造的艺术结晶。它得益于人民在田间或地头中的劳作形态,然而这种纯天然的动作形态想要在舞台上通过艺术的手法来进行演绎实属不易。因为,没有逼真的场景,无法使得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到当时庆丰收、扬麦场的场面境况。也自然就无法使得他们感受到这种劳作中所体现出的喜悦与热情。学生的生活经验匮乏,这就要求教师要适时收集相关的资料来给学生营造舞蹈氛围,帮助他们尽可能快地融入到这种场景中。
1.舞台化的情境
可以借助舞台、灯光、音响等所营造出的艺术效果,来更加真实、生动的反应当时的劳作场面,使得学生积极参与到其中。例如维吾尔族舞蹈的教学,教师可以引领学生身穿维吾尔族的民族服装,头顶小朵帕,梳起十几条维族的小辫子,一下子维族姑娘的灵动感就近在眼前了。这种仿真化的演出,使得学生仿若身临其境而更容易接受。
2.生活化的情景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借助相关的生活道具,使得舞台做到对生活的逼真化模演,这样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快进入情境而情绪高涨。诸如,排练休息时,也可以喊着东北秧歌中叫鼓时的“嘿嘿”以及藏族舞蹈中的“呀拉索”等。
3.想象化的情景
倘若无法从生活中截取适当的素材来搬上舞台,那么也可以借助其他的教学辅助手段,使学生们产生联想。例如,在讲述藏族舞蹈时,无法对藏民的生活进行还原化全景展现,却可以借助投影仪来播放一些体现藏族风情的图画:奔腾不息的雅鲁藏布江,白雪皑皑的喜马拉雅山脉,沉静忧郁的纳木错圣湖等。通过这些图片展示教学,学生就能够对藏民的生活环境、地域特征以及宗教信仰等有个初步地了解,再来教学生学习藏族舞蹈就显得轻而易举了。
对于教师而言,在教学时要时刻提醒自己教授给学生的不光是技术层面的技艺,而更应是对舞蹈内蕴的深层文化的教授。因为民间舞蹈是一种来源于民间生活,而高于民间生活的艺术形式。将民间文化通过舞蹈的形式表现和传承下来,是中国民间舞蹈教育进步的基础。只要坚持不懈的努力,民间舞将有更加广泛的形式展现在观众面前,使观众充分的领略民族民间舞蹈的风格魅力。总之,民族民间舞蹈作为生活的一种反映,不仅仅来源于生活,而且更加注重表现高于生活之外的民俗文化,体现着人民对其生活情感和内蕴的深层关注。
[1]许霓.论芭蕾基训在形体训练中的实用价值[J].中国西部科科技,2007,(4).
[2]李静.普通高校芭蕾基础训练教学的思考[J].怀化学院学报,2004,(8).
[3]柴黎明,长场景.芭蕾基训的基本要素[J].东方艺术,2005,(6).
[4]刘薇.芭蕾基训规范之我见[J].前沿,2008,(9).
[5]潘滨.浅谈高师舞蹈教学中的芭蕾基础训练[J].广西艺术学院学报,2005,(6).
[6]赵卫华.浅谈芭蕾基训课的特点[J].艺术教育,2006,(6).
[7]王国宾.舞蹈教育战略与发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