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从音乐看中国社会的发展

2011-08-15◆李

中国校外教育 2011年7期
关键词:音乐文化

◆李 卓

(北京工业大学)

浅谈从音乐看中国社会的发展

◆李 卓

(北京工业大学)

音乐,不仅仅作为娱乐而出现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的发展。本文通过对音乐的产生与各个时代音乐的分析,来说明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及其时代特征,并指出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时代音乐 中国社会 发展

“物体规则震动发出的声音称为乐音,由有组织的乐音来表达人们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就是音乐。”“音乐是有节奏、旋律或和声的人声或乐器音响等配合所构成的一种艺术。”

人类社会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了音乐,已无法查考。在人类还没有产生语言时,就已经知道利用声音的高低、强弱等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和感情。随着人类劳动的发展,逐渐产生了统一劳动节奏的号子和相互间传递信息的呼喊,这便是最原始的音乐雏形;当人们庆贺收获和分享劳动成果时,往往敲打石器、木器以表达喜悦、欢乐之情,这便是原始乐器的雏形。音乐是社会行为的一种形式,是人们社会互动的精神产物。通过音乐人们可以互相交流情感和生活体验。音乐的深远历史表明,音乐毋庸置疑的成为人类文化重要的承载体和不同社会、不同群体的个性魅力所在。

格尔茨在对文化进行界定时指出,“文化是一体现于符号之中有意义的系统”。就文化的意义而言,某事物能否被视为符号的关键在于它是否因具有意义而显得有价值。千百年来,音乐承载着历史的变迁,隐含了作者的生活体验、思想情怀,人类社会的发展、文化蕴涵无不与音乐有着密切的联系。音乐作为社会的一种声音符号,因其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而具有存在的依据和意义。

文化最重要的特征在于它是生活在社会环境中的群体所集体创造的,文化源于群体成员的日常生活,更被赋予个体和群体对生活意义的追寻和体认。我们可以从大众音乐的发展历程中看出这一点。

广义而宏观的大众音乐包括的范围十分宽广,各个历史时期都有各种类型的大众音乐。我们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说起。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大众歌曲表现一些著名的救亡歌曲,如《保卫马德里》、《牺牲已到最后关头》、《大刀进行曲》、《在太行山上》、《延安颂》、《义勇军进行曲》等。当时中国正处于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是中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的时刻,此时急需更进一步积极地把全国民众组织起来,把他们的抗敌意志转化成实际的行动,于是一系列国防音乐诞生。这时期的音乐都旨在灌输民族意识,唤起民众。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广泛传唱的歌曲有如《敖包相会》、《蝴蝶泉边》、《浏阳河》、《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等。此时正是中国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和平建设时期,这个时期人们的生活是质朴且欣欣向上的,同时为了表达对新中国领导人的拥护与歌颂,以及对新生活的美好期许,全国各地产生了许多节奏明快,曲风积极向上的新民歌。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文化大革命”将中国20世纪的革命音乐传统推向了极端。一大批“语录歌”(为毛泽东语录谱曲、为林彪语录谱曲)、“诗词歌”(为毛泽东诗词谱曲)涌现。这个特殊时期,由于“四人帮”推行文艺领域里的“革命”,于是一种高度集权专制却又极具迷惑性的音乐文化出现,这种文化表现出了极端的、专横的艺术霸权主义:除“样板戏”(如《沙家浜》、《红灯记》等)和一批指定歌曲之外,一切音乐都是“封、资、修”,一切文艺都是“腐朽”和“堕落”。但是,从另一方面,这些“文革”时期的作品也展现了鲜明的政治方向和政治目的,以及广大社会听众在这些作品中参与、共鸣的回声。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香港、台湾地区的流行歌曲进入大陆并在中国大陆掀起了一股强烈的冲击波。比较著名的歌曲有港台流行歌手邓丽君的《小城故事》、《路边的野花不要采》,谭咏麟的《爱在深秋》,苏芮的《跟着感觉走》,齐秦的《狼》,罗大佑的《东方之珠》,张雨生的《我的未来不是梦》等,中国大陆则有董文华的《春天的故事》,李谷一的《乡恋》,苏小明的《军港之夜》,毛阿敏的《思念》和刘欢的《少年壮志不言愁》等。此时期没有了过去“文革”期间政治教条式的音乐内容,农耕式的音乐形式也已经荡然无存,以“宣传队”为主的音乐传播方式也渐然消失。此时的音乐使中国的年轻人和广大的老百姓从歌曲中闻到了“人间烟火”、触摸到了人间的情感、体会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善意与友情。这些充满人性、人情、爱情的情感回归,给广大的群众带来了海阔天空、春光明媚的幸福感。

转而看那段时期的中国,十年“文革”动荡已经结束,正迎来改革开放热潮,社会环境变得宽松而和平,经济的腾飞与发展,客观造就了一个自在而宽容、深广而博大的艺术活动与交流空间。于是,人们从“文革”10年的“高、硬、快、响”的单一群众歌曲模式中解脱,而社会流行的通俗音乐,在内容上更多地表现当代普通人多侧面的自我感受和内心体验,旋律流畅清新。

时至今日,音乐的种类、形式愈加繁多,内容也愈加丰富,这得益于日益发展的传播技术和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而它也成为了人们生活中无所不在的艺术形式。周杰伦的成名作《双截棍》、风格鲜明的借鉴了美国黑人音乐的RAP形式,深受80、90后年轻人的喜爱。他们的成长伴随着中国经济腾飞,也是在中国真正开始融入世界格局环境中中成长的一代人。较之上一代70后人群,他们更追求自我的表达、自恋、自信、有自己的思想、强调活在当下。而美国黑人音乐的说唱形式——这种音乐是以一段固定的旋律、节奏,配上合成器、刮唱片和快得听不懂的说唱所组成,对于任何有话想说,且具有才华的年轻人,都可以在不同的说唱形式中,找到自己的天空。所以这种极具魅力的音乐形式成为了80、90后的新宠。

音乐是社会记忆的承载体,是社会发展历史的符号。音乐作品本身的内容、形式、体载的繁衍、风格的形成以及音乐历史的发展、音乐认识观念多样化,都是为一定的时代背景、一定的社会技术条件、一定的社会生活条件所制约。每一个时期的音乐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都能唤起人们对于记忆的温暖回顾。

猜你喜欢

音乐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奇妙的“自然音乐”
谁远谁近?
音乐从哪里来?
音乐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