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述赫尔巴特和杜威教育理论的异同

2011-08-15◆戚

中国校外教育 2011年7期
关键词:杜威理论儿童

◆戚 妍

(吉林大学文学院)

简述赫尔巴特和杜威教育理论的异同

◆戚 妍

(吉林大学文学院)

作为教育学界的两座丰碑——杜威和赫尔巴特称得上是继往开来的人物,前者代表了传统教育理论学派,而后者开创了现代教育理论学派。要深入了解并研究教育学理论,就必须对两位教育学家进行学习讨论。本文在大量文献阅读和研究的基础上,对赫尔巴特和杜威这两位教育学家理论中的异同进行探讨,并得出结论。

教育理论 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在教育学史中,赫尔巴特和杜威可以称得上是两座里程碑——前者被视为传统教育理论学派的代表,而后者被视为现代教育理论学派的开拓者。一直以来,学界都无法避开二者的理论而讨论教育问题。因此可见赫尔巴特和杜威教育理论的重要性。

一、赫尔巴特与杜威之间的联系

赫尔巴特,德国著名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哲学家。他于1806年发表了《普通教育学》一书,促进了教育学单独成为一门学科,是传统教育理论学派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杜威,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心理学家。他立足于现代社会讨论教育问题,是现代教育理论学派的发起者和创始人。从教育思想和理论内容上看,赫尔巴特和杜威的理论联系十分紧密,具有一定一致性。

1.学习兴趣

赫尔巴特认为,教学过程是培养兴趣的过程。兴趣既是教学的目的,又是教学的手段。一方面,任何教学都要建立在学生现有兴趣的基础之上,通过激发和引导的手段,把教学渗透到学生的兴趣和欲望之中,这样才会取得最大效果。另一方面,教学的直接目的是培养兴趣。只有培养了兴趣,才会使学生终生受益,也就是赫尔巴特提出的“道德培养”。杜威的教育理论中学习兴趣也占很大比重。他认为真正的兴趣可以充当学生现有能力和教育目标之间的中介。兴趣在教育中能够起到两种作用:首先能够避免将心理过程单纯地理解为一种内部的孤立状态;其次避免将教材理解为与孤立心理状态相对应的外部状态。

学习兴趣方面,赫尔巴特和杜威的理论体现出了较大的一致性。二者都非常看重激发并保持儿童学习兴趣在教育中的重要性,都提倡在确保教学目标的同时把学生的兴趣放在首位,都认为在创设教育情境时首先要考虑到儿童兴趣。并且,都试图通过兴趣和经验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构建逻辑结构。

2.教学的德育作用

赫尔巴特在强调传授书本知识的同时,更加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也就是教学的德育作用。而杜威也有机地把知识教学和品德教育统一在同一教学活动之中。他更加明确地提出,要按照社会价值的标准来衡量教学活动的价值。从这些我们可以知道,在教学的德育作用方面,二者都同样注重在教学中对儿童思想品德的了解和培养。

二、赫尔巴特与杜威之间的区别

通常情况下,人们认为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可以概括为教师中心论和“老三中心”——教师、课本和课堂;而杜威的教育思想可以概括为学生中心论和“新三中心”——学生、经验和活动。这种区分方式简单明了,容易理解。但是却轻易地把赫尔巴特和杜威的教育理论体系划分为两大阵营,没有从根本上解释二者的区别。下面,我们从三个方面讨论二者之间的区别。

1.教育目的

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目的是与其道德目的一致的。他将教育目的分为两种:可能的目的——兴趣;必要的目的——道德(品性)。他的教育目的是按照未来成人设定的,而非直接针对儿童。并总结出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和公平五种道德观念作为教育的最高目的。而杜威则认为,“生长”是教育的主要目的。这里的“生长”是机体与外部环境、内在条件与外部条件交互作用的结果,不是毫无限制,任其发展的;是有具体的素质要求,而不是抽象的。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更为宽泛,而杜威的教育目的比较专一。

2.教学方法

赫尔巴特把教学过程理解为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观念积极活动的过程。在这里,学习和教学过程就是一个统觉过程,就是一个统觉团的形成过程。他把教学活动分为“明了、联合、系统、方法”四个主要阶段,称之为“四步教学法”。其中,“明了”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获得清晰的观念,为新旧观念结合做准备。“联合”阶段是通过统觉的作用把观念综合起来,使个别的观念形成一般的统觉团。“系统”阶段,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与想象,让学生发现更多的联合因素,从而形成一个广泛的系统。“方法”阶段,学生应通过实际的练习,把系统化的观念与知识应用到个别情况中去,以检验是否正确理解了所学知识。

杜威则认为教学过程是儿童通过亲身实践、探究而获取经验的过程,同时也是儿童思维发展的过程。依据思维发展的阶段,杜威把教学划分为五个阶段,称之为“五步教学法”。分别为,从情境中发现疑难;从疑难中提出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判断假设是否合理;通过实践验证与修改假设。

从上面我们得知,赫尔巴特和杜威都提出了各自不同的教学方法。二者侧重点不一。赫尔巴特关注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他认为,新事物是否被接受,取决于学生的旧有观念与新事物的相关性以及学生的感受能力;杜威则特别重视教师指导下的儿童学习活动,认为学生能否获得知识取决于个人的亲身生活和实践。值得注意的是,赫尔巴特与杜威虽然关注的重点不同,但二者并不是对立的关系。

3.师生关系

赫尔巴特在书中曾形象地把人的自然本性比作一艘大船,认为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教师起到舵手的作用。他认为学生心智的成长完全依靠教师对教学形式、阶段和方法的刻意追求和定势指导。也就是说,教师占据主动地位,而学生是被动的。并且,在教育管理方面,赫尔巴特强调教师要对学生实行严格的纪律和管理;如有必要可采取强迫作业、威吓和惩罚等具体措施对儿童进行管理,已达到让儿童屈服权威的目的。

杜威则认为教师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要服从儿童的兴趣和经验的需要,以儿童作为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就是说,儿童占据主动地位,教师则围绕儿童组织教育措施。同时,在教育管理方面,杜威认为教师应采取民主化,积极主动、富于创造性的参与工作和学习,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自由的。

以上表明,赫尔巴特着重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学习,从一定程度上限制学生的主动性;教育管理方面也比较严格。而杜威的师生关系中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具有更大的主动性和灵活性;教育管理方面也比较宽松。但二者并不是完全对立的,这一点要注意。

三、小结

代表着传统教育理论的赫尔巴特和代表着现代教育理论的杜威,二者有着紧密的联系,他们之间的区别也是显而易见的。如何正确地理解两种理论,对于我们学习教育学理论非常重要,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索。

[1]吕达,刘立德,邹海燕.杜威教育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2]李其龙,郭官义等译.赫尔巴特文集[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3]闵卓.杜威与赫尔巴特道德教育目的观的比较及其启示[J].教育探索,2009,(5).

猜你喜欢

杜威理论儿童
合肥杜威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坚持理论创新
合肥杜威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让我们摇起橹来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