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与现代大学生活培养机制构建
2011-08-15◆田进
◆田 进
(吉林大学植物科学学院)
科学发展观与现代大学生活培养机制构建
◆田 进
(吉林大学植物科学学院)
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一次飞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提高当代中国的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为此,大学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构现代大学生活培养机制。树立现代大学生活培养机制的建构理念,完善现代大学生活培养机制的策略和措施是建构现代大学生活培养机制的两个基本环节。
科学发展观 现代大学生活 培养机制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要解决的根本问题。2004年中央下发的16号文件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建立富有实效的培养机制,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研究的内容。本文试图通过对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现代大学生活”内涵的研究归纳,来探索“现代大学生活”培养的机制,并通过“现代大学生活”培养机制的构建,寻找“科学发展观”与教育实效的结合点,探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点。
一、“科学发展观”在构建大学生活培养机制中的指导性意义
所谓“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以人为本,要求发展的目的不是为少数人利益,也不是为发展而发展,而是为了不断满足全体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健康安全和全面发展的需要。以人为本,不仅要求发展是为了人,而且要求发展必须依靠人,要求通过发展不断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取向总体上是好的、积极向上的,但是社会的复杂性和多变性也造成了许多大学生不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甚至向畸形发展。可见,加强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势在必行,而且也是一项长期复杂而又艰苦细致的工作,必须根据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特点,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下功夫,因人而宜,因材施教,才能真正收到实效。
通过如上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可见“科学发展观”可以凝聚人心,强调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构建和谐大学生活的根本,对于大学生活培养机制来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对学生培养时,作为一名辅导员,要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要能看到学生所需,能否满足学生的需求以及怎样更好的满足学生所需。用心去服务,指导每一个需要帮助的同学,才能实现一名合格的辅导员对这份工作,对这个社会的意义。
“科学发展观”还给了我们一点启示:公平是大学生培养机制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公平是一种精神境界,没有公平就没有社会和谐。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他们拥有越来越强的自我超越意识。随着初等教育的普遍性和高质性,大学生的文明、民主观念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这使得他们的思想里暂时容不下不公平的事情。一名辅导员要做的不仅仅是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同学,还要指导他们正确地面对非自然条件的风霜雨露,用各种巧妙的、实效的方式去慢慢启发,用和谐的手段激发学生活力,促进师生关系,从而创造出新的管理体制,在教育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教育。
二、现代大学生活培养机制的教育理念
现当代大学生遵章守纪、奋发学习、努力成才,但是也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有的大学生不够努力,对未来没有规划,存在盲目学习和情绪化学习;有的素质比较单一,缺少专业知识以外的多种能力;有的缺少成才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课余无所事事,娱乐没有节制;有的道德品质不高,不讲诚信,缺少荣辱感;有的自律能力不强,不能严格约束日常行为,出现违规现象;有的缺少集体主义精神,做事我行我素,不愿参加集体活动,不想为集体和他人做贡献,等等。纵观种种问题,我认为影响因素主要是人生价值观的不同。当代大学生能否树立起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将直接影响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败和中华民族的兴衰。
另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各种思潮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取向直接决定影响着大学生的品德修养、理想信念、学习劲头、纪律意识、日常行为养成、综合素质拓展等各方面的行为。基于上述状况,我们提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现代大学生活培养机制的教育理念。
1.感恩教育理念
当一个人懂得感恩时,便会将感恩化做一种充满爱意的行动,践行于生活中。一颗感恩的心,就是一个和平的种子,因为感恩不是简单的报恩,它是一种责任、自立、自尊和追求一种阳光人生的精神境界,是当代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感恩教育以感恩父母为主线,推广到感恩他人,感恩社会,而且感恩社会比感恩个人更重要。现在,高校贫困生比例一般在15%至20%。目前,从政府到学校、社会,已构建了对贫困生的资助体系。这其中,来自国家和社会的帮助,占了很大比重。开展感恩教育既提示贫困生珍惜社会援助,发奋图强,努力成才,又能培育爱心,传递爱心,一个懂得感恩的人,才能施恩于人,将来更好的回报社会。
2.爱国主义教育理念
爱国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之一,是自古以来各民族都无一例外推崇的,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精髓。
爱国主义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应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积极故土家园、种族、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和荣誉感的统一。爱国是每个人都应该自觉履行的责任和义务,履行爱国的责任和义务是对祖国母亲的报答,做一个忠诚的爱国者也是对当代大学生的基本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明确的指出了爱国、爱人民的重要意义。大学生作为未来时代的主流,肩负着建设祖国的重任,对大学生增强爱国教育是时代的要求,是祖国发展壮大的要求。
3.道德观教育理念
加强文明行为的规范,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做一个知荣辱、讲道德的人,是党和人民的殷切希望,也是大学生自身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大学生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全面把握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原则,自觉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努力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的行为规范。因此,文明的行为规范教育是大学生培养机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造就时代新人是首要条件,在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把新时期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基本要求概括为“四有”,即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在推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中,江泽民提出按照“四有”要求从德智体各方面促进青年一代的全面发展。在新世纪阶段,胡锦涛提出广大青年要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这一系列重要思想,是指引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根本指针。
4.美育素质教育理念
大学生的培养目标所要求的德智体美方面的素质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统一体。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就是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是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全面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努力成长方向为主动发展、健康发展、和谐发展的一代新人。那么相应的大学生管理者则应该积极培养搭建平台、提供帮助,为学生的发展之路做好导向作用,运用科学的理论方法及“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引导、鼓励、支持的教育思想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大学生。
“以展示形象、锤炼素质、强健体魄”为主要目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发挥学生会、社团和文体骨干的积极作用,以“融入大学生活,做现代大学生”为主题开展经常性学生体育竞赛和文体活动。通过多样性、经常性的文体活动,丰富大学生活,锤炼大学生的全面素质和强健体魄,展示学院学生健康、活泼、团结向上的精神风貌。
三、构建现代大学生活培养机制的策略和措施
通过对“科学发展观”理论的研究,我深刻地感受到对大学生的培养机制的确立是多么的重要。经过对当代大学生的现状的了解以及对未来发展的展望,本文提出了从思想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及综合素质培养三个大的方面来健全大学生培养机制,以求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度过充实、美好的大学生活,潇洒地走过人生最具青春价值的大学生涯。
1.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在大学生的培养机制中,应该把思想政治的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只有明确了思想前提,才能更好地管理大学生,培养好大学生。
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既应形式多样,又要有针对性,重视学生的政治理论学习,加强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首先,用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武装当代大学生,深入荣辱观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运用“科学发展观”。其次,教师是学生的楷模,其形象直接影响学生人生价值观的确立,因此要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此外,还要对学生进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及家庭美德等教育,发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精神。教育方式应更多样化,针对大学生喜欢参与竞争性等活动的特点,组织学生聆听形势报告,收看影像,举办征文大赛,演讲比赛,辩论大赛,主题班会,社团活动等诸多方式为大学生的个人才华和能力的发挥和施展提供广阔的平台,无疑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对在校大学生健康成长具有特殊意义。一方面,大学生们既有繁重的学习任务,又有思维理性化和行为社会化的负担,而学生保持积极向上、沉着应对的平静心理,是完成这些任务的首要前提。另一方面,大学生具有心理不成熟的特点,再加上他们往往自我估计过高、家庭和社会对他们的期望又过大而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容易导致心理失衡。因此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对大学生成功地度过大学生活至关重要。
(1)把心理素质教育渗透于教学之中。通过各科教学进行心理素质教育是学校心理教育实施的主要途径。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注重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深入挖掘知识内在的教育意义,并在他们身上持久扎根,实现以各科教学促进心理素质教育的作用。
(2)建立健全的大学生心理卫生工作保健网络。建立健全的大学生心理卫生工作保健网络是优化大学生心理卫生工作的重要组织保障。健全心理卫生工作组织网络不局限于心理学教师通过不同渠道开展工作,通过协同努力,实现大学生心理卫生工作整体优化的目的。
(3)加强教师心理教育能力的培训。对大学生开展心理素质教育必须有一批具有心理教育能力的合格师资。学校要积极开展各种活动,增强教师心理教育的意识,树立正确的心理教育观,并提供多种教育实践的机会,让教师在活动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和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能力。教师只有具备了心理教育能力,才能将自身的优秀素质转化为学生的素质,变为学生的精神财富,才能无愧于祖国和社会的期望。
(4)学校要结合本专业的特点,根据社会需要和学生兴趣爱好、能力特长,创造各式各样的社会实践机会。通过社会实践,让学生面对人生的种种挑战,体验失败感、孤独感、成功感,学会自我解脱、自我安慰,了解生活艰辛和对社会应承担的责任,以磨练意志,增强生活的心理承受力。
3.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容易接受新观念,伴随着主观意识的觉醒,出现了价值取向多样化和价值追求的复杂性,尚未形成成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提高大学生素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改革是教育发展的动力。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要培养出高素质的大学生,必须要有高素质的教师作为坚强后盾。
(3)注重实践,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
(4)创建素质教育的优良环境。要优化、净化校园和社会环境,为大学生提供练武和用武之地,减少错误的思想观念的负面影响。
(5)学校要结合各专业的特点,根据社会需要和学生兴趣爱好、能力特长,创造各式各样的社会实践机会,鼓励学生到社会生活中去,增加社会经验,提高自身的能力,让学生面对人生的种种挑战,磨练意志,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四、结论
大学生的培养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关系到我们和谐社会的建设。党的十六大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而这一目标的完成要求有我们社会发展的主力军要有较高的政治、思想、道德、心理素质和业务素质、身体素质以及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就是要求作为大学生注重个人素质的培养,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处事、学会发展,学会进步,从而带动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社会整体水平的提高以及国民素质文化的提高,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社会的融洽相处等。
和谐社会的构建,以人为本是基础。而大学生正是这一结构中的主力军,健全的“现代大学生活”培养机制,为构建和谐社会起了决定性的重要作用。
[1]朱建华.武汉科大中南分校“素质导师”取代“辅导员”.湖北新闻网.
[2]薛海霞,张志刚.美国一所大学学生辅导员的工作职责.思想·理论·教育,2004,(3):75.
[3]王昌华,杨滨章.政治辅导员工作概论.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8,(3):6.
[4]新华网.科学发展观.
[5]我国大学生人生观现象的调查研究.
[6]金迪.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工作.
[7]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
[8]浅谈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学生工作.
[9]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内在逻辑·本质特征.
[10]林天翔,蒙启明.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和培养的思考.经济与社会发展,20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