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文化:新入职教师的现实选择
2011-08-15吴倩谢翌
☆吴倩 谢翌
(江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江西南昌 330022)
新入职期是教师发展的关键阶段,在这一阶段教师对三尺讲台有美好的憧憬和期待,但更多的却是不安和焦虑以及对于发展方向的迷茫。新入职教师能否融入新的单位,能否适应新的角色进而推进自身的质变,首要的是教师文化是否对教师产生积极的影响,“社会文化传统和文化模式以及由此形成的社会文化心理是生存方式的决定因素”。[1]因此,需要从教师文化的维度审视新入职教师的发展现状并通过建立良好的教师文化来促进新入职教师的发展。
一、教师文化,新入职教师的现实选择
根据教师专业发展的一般理论,教师从新手到专家的过程可分为5个阶段:新手水平、高级新手水平、胜任水平、熟练水平、专家水平。[2]由此可见,教师的专业成熟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教师在职业发展中受内外多种因素的影响,每一阶段经历的时间各不相同。教师的成长往往有个关键时期,这一时期教师的内在专业结构得到改变或突破,也被称为教师的快速成长期。教师成长的关键期有两类:一类是外在关键期,指由重大社会事件所发生的;另一类是内在关键期,教师专业的自然演进过程中出现的关键期。教师往往都要做出某种选择或者抉择等。这种关键期为教师的发展布下了许多契机,构成了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转折点。[2]入职期的新教师恰恰出在这个关键阶段。新入职教师通常指刚刚走上工作岗位,还没有确定自己专业位置,处于职业探索阶段的0-3年的教师群体,这个阶段教师在新的角色适应上和心里上都将面临着新的冲击,这些冲击很容易使新入职教师产生不安和焦虑甚至对以后的发展方向产生迷茫,不知所措。为此,学校需要从教师文化的角度来审视新入职教师的问题。
教师文化是学校文化中的亚文化,它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包括教师的职业意识、身份认同、教育理念、价值取向、情绪以及行为反应等等。[3]教师文化是一种力量,一种资源,更是一种境界,对新入职教师的发展具有着重要的影响。具体说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为新入职教师的角色适应提供良好的文化环境。在新入职教师的存在和生成中,文化环境不可或缺,因为这种环境能影响一个人一生的价值定向和发展方向的生成。事实证明,新入职教师发展的成功与否往往取决于生活环境中一定的文化气息。这种文化气息不仅表明有助于新入职教师发展的有利情形和阻碍新入职教师生成的不利情形,而且表明了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即使没有有利条件或尽管存在不利的情形,新入职教师的存在与生成仍将进行下去。其二,教师文化是新入职教师专业发展的着力点。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教师文化体现了教师职业的根本特征,也是教师职业功能之所在,它揭示了教师专业发展的真正内涵。教师文化能使新入职教师有意识地把追求理想的专业发展变为自觉行为,并始终保持自我更新的发展方向。由上述可知,教师文化对新入职教师的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由于现存的教师文化有着一定的“病理”反而阻碍了新入职教师的发展。
二、当前教师文化中存在的“病理”
1.学校文化中的官僚主义
学校是教师生活的最大单位,是教师文化的母体。[4]因此学校文化对新入职教师有着重要的影响,但由于当前的学校文化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不利的情形反而阻碍新入职教师的发展。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学校机构中的官僚主义,学校官僚组织提供了一套额外的话语,并且影响了教师们的发展。官僚组织控制了学校生活的内容,只有它们能决定何时何地,谁可以谈论什么话题,以及什么是恰当的可行的。通过这些话语的输入,新入职教师或多或少的地变成了被指定扮演的“角色”,新入职教师在实践中的个性被剥夺了。学校中的官僚机构也使一些教师有过度的物质需求,对工资不满意,对现有地位产生恐慌,他们缺乏对新入职教师的承认与支持,身上充满不确定性,这样的态度无力带动工作气氛,无法使新入职教师对教学进行冷静的整合,对现状只会接受而不知反思。另外,学校官僚机构中还存在着教师分权现象,这种教师分权正如美国学者肖特、格利尔和麦尔文等人所提出的“没有进展的学校”这种教师赋权学校模式一样,新入职教师在这种模式中没有参与学校决策的机会,进而使他们对于自己的工作表现为消极、应付,对学校没有归属感,不会把自己当做学校的主人,因而也就会减轻他们对工作的投入。结果新入职教师在学校得不到应有的锻炼,他们的职业发展也就无从谈起。
2.教师文化中的个人主义
应试教育背景下,教师的教育理念、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构成了传统的个人主义教师文化。个人主义是“教师羞于与同事合作和接受同事的批评,教师之间没有合作共事的要求与习惯”,[5]它强调权利的优先性、强调自我的自觉能力和独立性、强调自我免受制约的自由。教师文化中的个人主义成为一种强大的惯性力量同时损害了新入职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的长远利益。经济物质利益激化了个人主义思想,有些教师为了争名次、评职称、拿奖金,从不考虑其他教师的心理感受,一旦自己不能获得就嫉妒或仇视他人,好像其他教师是自己不能得到利益的根源。请问在这种情况下,有谁愿意对新入职教师敞开心扉呢?新入职教师无形中便被孤立起来了。
个人主义使新入职教师遇到了许多困难:其一,许多教师认为新教师缺乏经验,教学能力欠缺,不愿与其搭班,这使新教师很难有机会向同事学习,进入其他人相同或相邻的领域。合作的缺乏限制了他们学习的机会。其二,个人主义还表现在一些教师不愿意让新入职教师观摩他们的教学,即使这样活动被认为是潜在的宝贵的学习经验。其三,人际关系淡漠,新入职教师离开自己熟悉的学生生活,初为人师,心理上需要经历一个适应过程,淡漠的人际关系加重了教师的失落感,无形中延长了适应期。
不少学校为了减轻个人主义的不利影响,有意识地安排新入职教师进行结构性合作,这种教学伙伴关系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新入职教师消除专业孤立的感觉,提高教学实践能力,但这些结构性安排未能达到真正的自发的合作,自然也就无法消除教师文化中的个人主义。因此,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来看,“个人主义教师文化阻碍了教师之间的知识分享,不利于教师专业知识的积累与改善;导致了教师封闭的心智模式,不利于教师批判性反思能力的培养;导致了教师职业孤独,不利于教师获得外界的情感支持。”[6]
三、良好教师文化的创建
教师文化的建构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思想、知识、情操和价值观构成了部分的教师文化,这是社会体制作用的结果。因此,建构教师文化必须将教师内在因素的改变和外部条件的支持有机结合起来。
1.愿景信念共建
愿景是一种关于未来的思想、意向或景象,即将来会成为什么样的见解。组织的共同愿望,能使不同个性的人凝聚在一起,朝着组织共同的目标前进。当人们真正共有愿景时,这个共同的愿望会紧紧将他们结合起来。沃伦·本尼斯指出“在人类组织中,愿景是唯一最有力的、最具激励的因素”。[7]教师文化对于新入职教师影响的核心在于共享的价值与信念,有了共同愿景,就有了奋斗的目标与动力。在追求与实现愿景的过程中,新入职教师就会自然产生勇气,去做任何为实现愿景所必须做的事情,而教育信念是教师内心深处对教育价值的最高默许,是教师的精神向导,直接影响教师的行为并决定着教师个体成长与发展的方向、速度和效果。它伴随着教师的成长而成长,并影响着教师的教育实践以及教师的发展,教师的信念对于教师自身的发展水平和学校教育的成败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进行教师文化的构建我们首先要确立教师合作的共同愿景与信念。
2.制度文化规范
制度文化是教师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文化的内在机制,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建立规范化的制度文化,对新入职教师的行为具有导向、规范和陶冶的功能。为此,学校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进行构建,一是建立“文化型”的教师专业发展评价。评价是一个“指挥棒”,具有导向的作用。[8]当前教师专业发展评价可以称之为“技术型”或“功利型”,这种评价将教师专业化程度和成就与某些可量化的技术性标准线性联系起来而忽视精神文化的涵养。“文化型”教师专业发展评价并非完全否定技术性标准,而是要在可量化的技术性标准与不可量化的文化性标准之间保持适当的张力,既要评价教师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又要评价教师的敬业精神、专业意识、道德风貌等精神文化的发展。二是将学校建设成有文化品位和精神感召力的地方。学校是教师生存的场域,学校的文化品位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师的文化品位。学校要恢复文化的本性,努力提升文化品位,成为教师精神文化的“家园”。首先要用人文性的制度守护教师的精神家园,凸显新入职教师的主体地位,避免制度对新教师自主精神的制约。尊重新教师精神生活的需要,尊重新教师的专业自主权,让教师可以心无旁骛地驰骋教场、自由发展,不断完善自我。其次,构建学习、研究型学校文化。以校本研究为平台,努力将学校建设成一个“学习与研究型组织”,倡导教师间民主平等、交流合作、崇尚学习、研究创新,使学习、研究成为一种文化,成为一种工作和生活方式。这种学习、研究型文化一经形成,将成为引领和激发教师文化品位提升的巨大精神力量。
3.启发文化自觉
美国学者彼得·圣吉在其学习型组织理论中谈及心智模式时指出,在人的内心深处存在着根深蒂固的、影响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心智模式。[9]新入职教师若想获得较快的发展就必须进行自我文化反思,使自我的心智模式符合教师文化从而实现自我建构。为此,新入职教师自身要努力提升职业境界,确立更高的价值追求。教师要超越单一的“职业定向”,努力领悟教师职业的文化内涵,从师生共度的生命历程中收获尊严和自由,从教育实践中体悟职业的内在价值和生命的升华,从不断学习和创造的硕果中享受职业的成功和乐趣,真正体验到教师的幸福,建立一种“教育人生”的观念。另外,新入职教师要形成善于反思的文化品格。反思是主体不断地反省和检视自身的思想和行为而进行的自我建构、自我提升的活动,反思是当代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经之途。反思可以帮助教师走出固步自封、因循守旧的泥沼,不断修正自己不合理的认知观念和教育行为,逐步完善自己。更为重要的是,反思不只是作为应对教育改革的一种权宜之举,而是要融入自身的品格,成为文化更新、推动自身发展的内部机制。
[1]张传燧.论教师的生存方式及其现代转型[J].教师教育研究,2007,(3):6-11.
[2]刘国华编著.从新手走向专家[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7:4.
[3] 陈永明.教师教育研究[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3:248.
[4]谢翌.单位文化:教师文化的根基[J].外国教育研究,2008,(11):59-64.
[5]翟艳.论教师文化对课程实施的影响[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4,(6):19-21.
[6]邓涛,孙启林.论个人主义教师文化及其变革[J].比较教育研究,2007,(7):26-30.
[7]戴维W约翰逊,罗杰T约翰逊,唐宗清等译.领导合作性学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52.
[8]郭浩.建构教师文化促进专业发展[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1):36-37.
[9]姜新生.从个人主义到自然合作:教师文化的理性建构[J].教师教育研究,2010,(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