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2011-08-15孟瑞雪
☆ 孟瑞雪
(邳州市运河中学,江苏邳州 221300)
一、问题提出
在高二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些学生遇到一些不熟悉的问题时,立刻变得情绪紧张,还没有去思考就断定了自己肯定答不出来,比如在算法与程序设计试题中有个关于青蛙跳井的VB题,虽然我们讲课的过程中没有涉及到原题,但是这道题的算法思想小学生都可以理解,只要掌握了基础的程序设计语法,解决这个题目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但因为学生们的自我效能感不足,产生了畏惧心理,导致很多题目没有得到应得的分数。
二、自我效能感理论的阐述
自我效能感理论最早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于1977年提出,在80年代,该理论在大量实证研究的支持下得到了丰富和发展。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它是个体对自己能力的一种主观感受,而不是个体的真实能力。在班杜拉的动机理论中,对期待的概念有特别定义。传统的期待概念指的是行为结果的期待,而他认为除了结果期待以外,还有一种效能期待。结果期待是指个体对自己的某种行为会导致某种结果的推测。如果个体预测到某一特定行为会导致某种特定的结果,那么这一行为就可能被激活和被选择。效能期待指个体对自己能否成功实施某种行为的能力的判断。当个体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某项活动时,他就会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并积极实施这一活动。在人们获得了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后,自我效能感就成了学习行为的决定因素,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学习主动性,也会影响到学生遇到困难时的态度和对学习的坚持程度,因此,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是我们教师的迫切任务。
三、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方法
1.进行分层教学,增加学生成功体验
体验成功是获得自我效能感最重要的途径,尤其是亲历的成功体验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最大。教师应该根据学生个体差异性,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建立适当的目标,给每一个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我们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自我评价把学生分成三层,分别为基础层、提高层和发展层。需要注意的是对学生分层不是给学生贴上标签,主要是便于教师在学习活动中对他们进行干预和影响。同时要让学生明白,层次不是固定不变的,教师应根据学生信息技术水平的变化,及时对各层次学生进行调整,激发学生向更高层次递进的动力。比如:在讲《可视化编程的一般步骤》这部分时,教师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与之相应的教学方法。对基础层的学生,可以采用比较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先作一些演示和讲解,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操作方法后,让学生去尝试进行程序的设计,必要时还要再做一些演示。对于提高层的学生,对比较有难度的地方做一些重点强调以后,可以让学生参考课本试着完成任务,过程中遇到障碍时可以和同学讨论或请教老师。对于发展层的学生,教师可以放手让他们参考书本去探索、讨论程序的设计,总结归纳出需要注意的地方,由老师做一些指导和点拨。像这样对任务进行分层,能够适合各个层次学生的需求,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调动了全体学生的积极性。这样实现了目标层次与各类学生现有发展水平相适应,让不同起点学生都有力所能及的目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也会一次次地在体验成功的快乐中逐渐增强。
2.培养学生积极归因
成功的体验会提高人们的自我效能感,但是,对行为成败的归因方式,会直接影响自我效能感的评价。有些学生虽然信息技术素养不错,却有严重的自卑情节;有些学生尽管水平一般,但自信满满。出现这种情况并不意外,学生对自己成绩好坏的归因不同,产生的自我效能感也就不同。有些学生习惯将学习结果归因于不可控因素,比如:自身智力、教师、运气、学科难度等,这种消极的归因方式会削弱其自我效能感。所以,无论是在成功还是失败的情境中我们都应引导学生进行可控归因,比如个人的努力程度、毅力、学习方法等。学生学业的成功我们应该引导他们归因于自己的勤奋好学等内部因素,让学生产生自豪感,从而增强动机;学习成绩不理想的时候我们应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具备克服困难的能力,让学生明白自己的主观努力是影响学习成绩的主要因素,这样以来,就会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热情,自我效能感也会随之增强。当然,培养学生积极的归因方式,也不能一味强调努力不足,否则会让学生感到力不从心,从而挫伤了自我效能感,因此,要全面分析导致失败的原因。在信息技术实践操作中,教师切不可因学生的作品达不到自己心中的“完美”而盲目指责,也不要因为学生基础的操作不会而大发雷霆。教师应该和学生一起分析在制作的过程中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学生对成败的原因有了正确认识,就不会患得患失,不会因为某一次失败而垂头丧气,认为自己能力不够加以放弃,同样也不会因为成功而骄傲自大,盲目自满。
3.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榜样示范
人的许多效能期望是来源于观察他人的替代经验。这里的一个关键是观察者与榜样的一致性,人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而获得的间接经验,会对自我效能感产生重要影响。比如: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当学生看到与自己水平差不多的示范者成功地设计出了“红绿灯”程序,学生们就会提高自我效能判断,确信自己有能力完成相似的行为操作,从而投入更大的热情积极地完成任务。相反,如果看到或想象一个与自己水平相当的榜样,尽管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仍然失败的话,就会降低其自我效能感,认为自己成功的希望渺茫,不愿意付出太大的努力。因此,教师要注意给学生提供不同层次的榜样,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榜样。需要提醒的是,不要给学生提供过高的榜样,这种榜样对大多数学生都不具备学习的可行性,对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影响很小。此外,由于计算机学科的特殊性,一些计算机操作很熟练的学生其他的功课不一定优秀,某些时候让这样的学生在课堂上演示往往能激发学生的斗志。
自我效能对于学生的学习乃至全面发展,都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将这一理论运用在教学实践中,对于学生自信心和学习动力的培养具有深远的意义,教师贯彻实施这一理论,积极寻求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有效途径是非常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