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学科教学论改革,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2011-08-15徐汪华
◆徐汪华 汪 磊
(安庆师范学院化学化工学院)
深化学科教学论改革,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徐汪华 汪 磊
(安庆师范学院化学化工学院)
一、引言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是如火如荼、轰轰烈烈,但担负着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教师这一神圣使命的学科“教学论”的现状并不乐观。从学校来看,重学术性,轻师范性,导致学科“教学论”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学科建设也相对薄弱和滞后。从教师来看,访学进修难,申报课题难,发文章难,评职称难,教师没地位,缺乏原动力。从学生来看,“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上课记笔记,下课抄笔记,考前背笔记,考后全忘记,学与没学一个样。从课程来看,学科“教学论”属于教育学门类下的三级学科,是属于学科地位比较尴尬的“小学科”,且传统的学科“教学论”理论性浓,实践性差,教学案例少,学生不易学,教师不好教。传统的学科“教学论”从头到尾充满着各种训斥,“必须……”的语言比比皆是,那些数不胜数的原则、无穷无尽的要求和各种各样的条条框框等,不知压抑了多少学生的个性化成长,不知扼杀了多少创新型人才的出现。因此,深化学科“教学论”课程改革已成为当前高师院校教师教育的重要研究课题。笔者根据本校的实际,以“化学教学论”课程改革为例,谈谈自己的实践与探索。
二、教学模式的改革
为顺应并指导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我们力图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化学教学论》分为理论课、技能课和实践课三大模块,必修和选修两大类型,自学、导学和实训三个阶段。
1.重组课程结构
根据《安庆师范学院 2008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我们对《化学教学论》课程结构进行深入的改革,构建由化学教育理论课 (化学教材设计、化学教学设计、化学教育评价和化学教育展望等)、化学教育技能课 (微格教学、实验和说课等)和化学教育实践课(教育见习、教育实习和教育调查等)等三大模块组成的新的课程结构。这一课程结构的改革,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提供基础,对于促进学生学业的个性化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2.更新教学内容
根据学生成长、成才、成人、成功 (“四成”)的需要,我们改照本宣科地“教”教材为灵活机动地“用”教材,做教材的开发者和研制者。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加强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删除教材中那些“繁、难、偏、旧”的、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符的章节,增加一些既有利于学生就业又有利于学生深造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强的新的改革成果,使教材成为一种动态的、生成性的资源,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我们还将教学内容分必修和选修两大类型,为学生学业个性化发展提供选择的空间。
3.优化教学方式
为了落实“做、学、教、研、训、做、考、评 ”(“6+2”)教学与考评法 ,改变课堂教学“老师讲、学生记”、“一言堂”的局面,我们加大教学方式的改革。具体包括:
自学。大一新生一入学,就每人自备一套中学化学教材及参考书,同时提前领取原本大三下学期才上的《化学教学论》教材,并被分成若干教学活动小组,每组聘请一名指导教师(指导教师可以是在职教师,可以是退休教师,也可以是校外名师),推选一名组长,实行组长负责制。每位学生在大学前 5学期内将中学化学课本自己重温完毕,“三字一话”(粉笔字、钢笔字、毛笔字和普通话)自身修炼达标,课件制作自行选修过关。每人每学期尝试写一份教案、模拟上一次课、实地听一次课。利用寒暑假中学放假时间短、高校放假时间长的时间差进行见习和试实习。所有这些都靠我们发动后在教师的指导下,教学活动小组利用课外时间自动完成。为了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做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后能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我们要求学生在学习活动之前确定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我们在大一新生一入学就要求每位学生制定“学生学业个性化发展规划”。规划包括:你大学四年的最终发展目标是什么?你每学期的目标是什么?应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具体的日程安排如何?通过哪些手段和途径可以达到目标?等等。我们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通过书画展览、演讲比赛等活动尽可能为学生提供自我选择、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创造、自我表现和自我实现的空间。
导学。我们根据师范生自学中存在的典型问题,以新教师上岗后可能遇到的问题为中心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包括如何备课、如何上课、如何说课、如何评课、如何实验以及如何教研等。在教学中,我们实施案例教学。我们通过展示杂志刊登的、学生自撰的教案,播放中学名师上的、往届学生上的课堂教学录像,开设自愿担任主讲的尝试课等形式为学生提供鲜活的教学案例。学生在“教学现场”中发现和提出化学教学问题,在对案例的分析与讨论中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反思与总结中获得相关的理论知识。这种案例教学紧密联系实际,具有生动形象的特点,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有利于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在教学中,我们还实施诊断教学。我们走进微格教室,利用现代声像技术,把每位同学的试讲课全程录像,然后重放录像,师生一起观看、讨论、分析、研究。通过录像重现,每位同学在试讲中的一举一动可以清晰地展示出来,在试讲中的的种种弊病可以无情地暴露出来,这有利于试教者自我感悟、自我反思,有利于指导者提出改进策略、指出努力方向。我们还开展探究性学习。由于课堂教学时间和资源的限制,许多问题仅仅通过课堂讨论还不能使学生获得满意的答案,我们就利用这些教育契机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深入的探究性学习。引导他们充分开发和利用网络和图书馆等资源来探究问题并撰写教研小论文。根据学生将来发展需要和兴趣爱好的不同,我们还将学生分成应用性 (不考研,立志当教师的)和研究性 (考研,立志继续深造的)两种水平层次,实施不同水平,不同要求的分层教学。
实训。我们加大课程教学的实践环节,充分利用校内的教室尤其是多媒体教室、实验室和微格室甚至寝室等进行强化训练,自主采用集中实习、分散实习和支教实习等形式进行实地训练,使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结合起来。
三、学生学业评价的改革
传统的学业评价仅仅是用考试分数 (60分及格)加以衡量。这种“量化评价”不能真实、全面地反映学生的个性和发展。为了体现个性的复杂性和发展的丰富性,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我们改变以往单一的纸笔测试的学习评价形式,坚决打破“60分万岁”,极力推行评价目标多元化和评价方式多样化,坚持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学生自评、互评与他人评价相结合,努力将评价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实施个性化评价。档案袋评价。建立学生学业个性化发展档案袋,收集有关学生学习情况的多种材料(如学习笔记包括自学记录、随堂笔记和读后感;“三字一话”的修炼情况;自制的课件等选修的情况;见习和实习的记录;作业完成情况;平时测验的成绩;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的结果等),依据这些材料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综合而又客观的评价。
全程评价。改变期末一次性评价的方式,实施全程考评。出勤情况、表现情况、作业情况、章节测验、期中测验、期末考试、口试成绩、小论文等全部纳入考核内容。对于期末的纸笔测试,我们增加主观题量,注重学生能力测试,同时开展题库征集活动,鼓励学生自编试题,然后对他们的试题择优录入试题库作为备选试题。这一活动在激发学生参与意识的同时,也促进学生知识的系统化和结构化。
分层评价。根据学生发展需要的不同和兴趣爱好的不同,我们实施分层评价。对前 5学期内试讲出色,已经具备良好教师技能和素质的学生可申请课程免修,但必须参加正常考评。对于一次性考试不能考及格的学生,可申请重考。
总之,学科“教学论”课程改革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是顺应国际教育发展潮流之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只要我们把课程改革同国家发展、国际竞争联系起来,把教学活动同学生的个性发展、民族的伟大复兴联系起来,我们就不会因为遇到困难而停止、遇到阻力而退却、遇到非难而迟疑,就会坚定不移地走课程改革之路。
[1]王祖浩,韦斯林.新时期化学学科教育转型研究的思考[J].化学教学,2008,(11).
[2]钟启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刘知新.化学教学论 (第 3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毕华林.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论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5]郑长龙.化学实验教学新视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6]王磊.初中化学新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7]江家发.高师院校化学教师教育“4+2”模式课程设置探讨[J].化学教育,2007,(2).
安徽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JG09039),安庆师范学院精品课程和教改项目(学生学业个性化评价改革实验点—化学教学论,师范生从教能力培养与跟踪调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