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名称及教学改革的探讨

2011-08-15◆肖

中国校外教育 2011年10期
关键词:实务进出口国际贸易

◆肖 勇

(上海海洋大学经管学院)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名称及教学改革的探讨

◆肖 勇

(上海海洋大学经管学院)

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能否适应未来外贸工作的需要和挑战,在校学好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是非常重要的。据调查,大多数外贸企业,特别是新获得进出口权的企业,都希望在短期内能够扩大本身的国际业务,但他们又没有精力和实力培训国际贸易业务人员,所以他们在招聘时一般都首选实践能力较强的人才。这些企业最明显的特点是采用业务考核的方法决定录用与否,或者进行现场商务会话,或者撰写英文函电,或者要求说明信用证上存在的问题等。而真正能够通过这些业务挑战的毕业生不多。据用人单位反映,目前外贸人才存在的第一大不足是实际工作中表现出的眼高手低问题,第二是业务技能差。可见,社会上紧缺的是直接能够进入业务状态的应用型国际贸易专业人才。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非常重要的核心专业课,是一门由“贸易政策”、“法律”、“国际贸易技能”、“商品技术知识”、“金融、保险、运输等相关学科知识”相结合的学科,是直接影响学生就业、衡量学生在实际工作中业务能力强弱的专业实务课程。由于该课程的重要性,“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已是中国所有拥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大学必须开设的核心课程。因此,加强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考核方式以及实训模式和内容的改革与建设,提高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及原因分析

1.“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名称已名不符实。国际贸易按照WTO的分类,可分为:国际货物贸易、国际服务贸易、国际技术贸易。目前我国所有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开设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其内容只介绍“货物进出口实务”,不涉及“国际技术贸易实务、国际服务贸易实务”的内容。由于课程概念的模糊,导致教师在讲课过程中要不断地强调课程研究内容的范围和前提,不少教师常常会忘了交代这些,以至于学生们误认为“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知识包含了国际技术贸易实务和国际服务贸易实务的知识。结果造成学生学完了“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后仍搞不清楚国际货物贸易实务、国际技术贸易实务、国际服务贸易实务三者之间的异同。这个问题的严重性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国际贸易各种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影响到学生今后从事外贸工作的质量。

国际货物贸易实务、国际技术贸易实务、国际服务贸易实务三者的主要区别在于:(1)交易合同的性质和合同条款及内容不同;(2)交易程序和交易的对象及内容的不同:(3)涉及的法律法规、国际公约、国际惯例的不同。因此,作为课程名称必须定义准确,不能混淆概念。

上述问题产生的原因可追溯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刚改革开放,出口贸易主要是以货物贸易为主,技术和服务出口很少,在当时仅有的几所外贸院校里设置了国际贸易专业,开设了“进出口业务”课程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前身,后来为了和“国际贸易 (理论)”课程相对应及区别,改称“国际贸易实务”。在当时技术和服务出口很少的情况下,这样的称呼是可以的,但现在国际贸易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技术和服务出口已占很大的比重。再说,国际货物贸易实务与国际技术贸易实务、国际服务贸易实务存在本质的区别,是无法相互替代的,因此,再使用“国际贸易实务”的课名已不合时宜了。

2.在教学思想和教学观念的认识上存在较大误差。目前我国所有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办学定位上存在两个极端现象,一是以高职、大专、中专、技校为代表的院校,办学定位是“以应用为主,重视实务和实践教学”;教师都以成为“双师型”教师为目标;二是以综合性大学、财经院校及较多的普通本科院校为代表,偏重于“研究型、重理论教学轻实践和动手操作训练”,认为学生打好扎实的理论基础到企业工作一看就会。殊不知,在企业的出口业务中每天要进行大量的审核、修改信用证,依据信用证缮制合格的单证工作,这些技能不通过实践和动手操作训练,是根本无法掌握的。

笔者认为不够重视实务教学的深层原因是中国的高等教育体制。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体制出生于“计划经济”,打下了“重理论轻实务和实践”的深深烙印,学校的绝大部分教师和教学管理者是“校门到校门”,脱离实际的院校精英。学校办的好坏的标准主要是论文和科研,教学被放在次要的地位,对实务和实践的教学要求不被重视。这也是现在的大学毕业生,“毕业就失业”的重要原因。

3.教学内容哪些是重点、难点?理解不一。“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哪些内容是重点、难点?哪些内容要教给学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没有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师是不清楚的,往往凭自己的想象。例如,“外销合同的订立”、“出口货物价格的计算与报价”、“出口单证的缮制”等内容在外贸工作中非常重要,但据了解目前无论是教科书还是讲课教师对这方面的内容都很少涉及。因此,造成该教的没教,应该少讲的却花了大量的时间。

4.教学中缺少真正符合进出口业务实际和经验的优秀教材。国内目前 95%以上的教材被外贸企业称为“脱离实际”,教材介绍的内容“空”、“陈旧”,业务流程混乱,缺少实际工作案例和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方法及措施。该写的内容少写或者没写,如“出口货物价格的计算与报价”、“出口单证的缮制”等,不该写的内容却不少。原因在于教材的大部分作者缺乏实际工作经验,不能有针对性地总结出“问题→分析→解决方案”。

5.教师缺乏实际进出口工作的经验,不能准确的理解教学内容,不能圆满的回答许多实际业务问题。

6.针对应用性很强的“进出口业务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许多教师仍然只停留在理论教学的模式下,学生难于记忆和理解进出口业务的每个环节,缺乏应用计算机模拟来生动地再现进出口业务环节;更缺乏动手操作的训练。

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改革设想

目前,“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在我国各个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商务等专业是五花八门,教学质量的好坏和教学条件要求都缺乏一个较统一的标准,缺乏较规范的管理。这不利于该门课程的质量评估和教学水平的提高,更不利于我国国际贸易人才的培养。为此,笔者提出如下改革设想,以供参考。

1.将“国际贸易实务”更名为“国际货物贸易实务”,更加名符其实。

2.“育人者先育己”,教学质量的提高关键在教师。“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项实实在在的货物如何从卖方到买方的进出口交易全过程的工作,这当中会蕴含着各种意想不到的情况和问题,更会遇到使用何种方法解决这些问题的困惑,没有实际经验的纸上谈兵是不能真正理解这项工作。为了提高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质量,教学管理部门应严格规定:讲授该门课程的教师必须到有进出口业务的机构和部门去学习、锻炼 5个月以上,真正了解进出口是怎么回事后才能讲授该门课程。有关管理部门要监督检查,实行准入制和问责制。

3.组织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学校专家、企业专家共同编著一本有代表性案例分析、有深刻的理论联系实际及解决问题的内容、有实际应用操作的高水平教材。

4.国家教育教学管理部门应成立一个课程指导委员会,对该门课程制定一个分不同专业必须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的质量标准目录,明确规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考核方式、课程实训模式和内容等。

5.对课程的考核方式应统一规定为:理论知识考核 +实际操作考核两部分。

6.改变实务类课程单一的理论教学模式,采用“课堂教学 +计算机模拟操作 +到企业实际体验”的三道工序,培养出企业真正欢迎的专业人才。

可以看到,如若上述的改革设想实现的话,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都将会有一个跨越式的提高。

猜你喜欢

实务进出口国际贸易
今年上半年我国化肥进出口双双下降
前两个月我国化肥进出口量均减少
你应该知道的国际贸易
进出口经理人
《进出口经理人》征订
ICC TA858rev实务应用探讨
警惕国际贸易欺诈
点扬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
2015年《国际贸易》月刊总目录
ODI实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