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教育师范生专业知能的调查研究

2011-08-15◆曹

中国校外教育 2011年10期
关键词:师范生专业教育

◆曹 越

(杭州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

小学教育师范生专业知能的调查研究

◆曹 越

(杭州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

一、研究背景

对学生成长而言,教育是一次性的,是不可重来的。作为教育三要素之一的小学教师,是教育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向导、引路人,其素质水平将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

时至今日,在专业化发展的背景下,提升教师的专业知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是毋庸置疑的。师范生作为未来的教育工作者,肩负着教书育人的社会责任,必须具备其从教所必需的知能素养,而为其奠定专业的知识技能基础、为终身可持续发展做好准备的时期便是职前的教育阶段,所以应当重点关注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的沃土——师范教育。

现阶段,虽然国家提倡综合性大学或非师范类高校参与教师教育,但高等师范院校仍然是培养与培训师资的主渠道,就此,笔者于 2011年 3月~6月对某高校 08级小学教育师范生的专业素质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试图探讨当前师范生的专业知能水平。

二、核心概念:“专业知能”的界定

笔者在参阅了中外各个时期的研究者对教师专业知能内涵的界定后,采纳《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修订版)一书的结论:

专业知识。普通文化知识;任教学科知识 (包括课程知识等);教育学科知识(包括一般教学法知识、心理学知识等)。

专业技能。教学技巧(导入、强化、变化刺激、发问、分组活动、教学媒体运用、沟通与表达、结束、补救教学);教学能力 (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学业检查评价等)。

三、调查结果分析

(一)师范生的认知总体情况良好,但部分存在偏差

认知即通过心理活动 (如形成概念、知觉、判断或想象)获取知识,笔者所研究的师范生认知主要涉及专业选择以及课内外学习方面。

1.专业选择认知过于现实性

填报志愿时,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人是喜欢教师职业而选择小学教育专业,其他人则被外部因素左右,如父母的意思、就业率、高考分数限制、被调剂等,显得无奈、消极。

造成这种专业选择认知现象的原因离不开社会大环境的变化。随着高校大规模扩招,专业准入标准下降,偏重成绩而忽视了对报考生从事教师最基本素养的考核,只有少数师范生是出于自身对教师职业的热爱和向往而就读师范专业的,更多的师范生是出于就业前景的考虑,填报志愿时带有功利和从众心理,被调剂情况也普遍存在,对教师职业仅有粗浅的感性认识,缺乏理性判断,现实性突出。

2.课程学习重技能,轻理论

调查显示,大部分师范生都认识到了知识与技能的重要性,对知能的认同度较高。有 72%的人认为,成为一个优秀的小学教师主要是靠知识,教学技能以 69%的得票率紧随其后,接着依次是职业精神 53%,与学生家长、同、领导良好的相处能力 47%和亲和力 41%。

在访谈中,100%的师范生觉得扎实的专业知识是高素质教师的集中体现;甚至有 23%的师范生认为,这比良好的人格更重要。对于自己已经具备的素养,知识和技能居于末两位,分别为 24%和 27%,而亲和力和沟通交往能力则分别高达 88%和 85%。

通过以上的数据统计我们可以看出,大多数的师范生认为自己的软实力,也就是人格和亲和力方面比较不错,而认为自己的硬件能力,也就是知识功底和教学技能还很不足。另外,很多师范生都表示大学理论课无聊晦涩,对教育教学帮助不大,完全是为了应试,认为理论课对自己帮助效果不明显甚至是基本没有帮助的分别占到 65%和 23%,那这是经过深入、全面的考量后得出的结论吗?

通过观察发现,师范生课堂学习状态差强人意,大部分能做到专心听讲,跟老师也会有互动,但问题行为普遍存在,随意说话、逃课、看无关书籍分列前三位,其后依次是睡觉、玩手机、迟到、早退等。究其主要原因,师范生本身自我约束能力弱,缺乏学习动力和兴趣,心理上排斥所上的课程。且大学学习以自学为主,有些课平时不听,考试前集中复习一下照样可以过关,助长了师范生的惰性。

3.课外学习还需更合理地安排时间。

通过调查发现,有 76%的学生拥有业余爱好和特长,这对个人发展颇为有益。对于休闲时间,近一半的学生都选择上网、看电视等,这虽是休息、放松的一种方式,有时也会促进学习,但大部分时候还是纯粹娱乐,浪费时间。同时师范生普遍阅读时间偏低,每天阅读超过 35分钟的人数还不到三分之一,且每月的阅读量大多数在 3本以下,这对于课余时间比较充裕的大学生,这一结果并不算理想。课外阅读的重要性无需多言,作为准教师要广泛阅读,使自己具有广博的文化素养。

由于大三的师范生所能得到的相关实践机会比较有限,为了可以增长更多的实践性知识,除了阅读书刊杂志外,观看教学录像也是一种有效的选择。但结果显示,只有 11%的师范生经常会上网搜索或利用光盘资料等观看优秀教师的课堂实录、教育类讲座,而其他的师范生在必要时看或是基本不看,这些同学在访谈中表示,教学类视频乏味无聊,可是对于即将毕业、求职的大三学生来说,具有提高教学技能的迫切需求和了解教学规范的愿望,教学观摩以最直接形象的方式呈现教学范畴性的知识,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二)师范生的情感普遍功利性过强,缺乏对教育真诚的热爱

情感是态度的一部分,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较复杂而又稳定的态度体验。笔者调查的师范生情感主要体现在对小教专业、对教师职业的坚持度和认同感方面。

1.对专业选择有一定的坚持性

经调查,已有百分之九十的人能接受本专业,但仍有人希望转行。当面临就业,70%的人选择去当老师,其他的有想去考研的、想去考公务员的,也有尚未考虑的。经过了 3年的学习,大多数师范生能坚持当初的专业选择,愿意从事教师行业,可也有的因为种种原因希望能另寻出路,坚持性较弱。

2.职业认同感不高

师范生认为和其他职业 (如公务员、企业员工等)相比,小学教师的优势主要为:有寒暑假,作息规律,工作环境较为单纯,和孩子相处能保持年轻的心态等。个别师范生甚至表示除了有寒暑假,小学教师完全不如公务员。这种想法很令人担忧,可在如今严峻的就业压力以及实用主义、功利主义价值观的引导下,师范生关注的是学业成绩、各类证书,对自己将要从事的教师职业寡“情”、少“意”,缺少乐业、敬业的精神。

(三)师范生的教学行为基本规范,但和有经验的教师相比,存在多方面的较大差距

行为即举止行动,指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出来的外表活动。笔者研究的师范生行为即师范生的各种教育教学实践。笔者以 08级师范生三年的实践活动为调查对象,其中以见习为主。选取见习生与在职教师的教育行为特征作为观察内容,包括课堂教学行为、言语、工作表现等。

在见习过程中,师范生经常慨叹教学并不像想象中那么直截了当,因为意料不到的事件、各种各样的限制和干扰会令精心设计的计划失败,一般来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最常遇到的问题是:(1)不能科学地调动和控制课堂气氛;(2)不能合理分配教学时间,教学节奏过快或过慢;(3)不能机智地应对课堂偶发事件(如学生提出预设外的问题而自己一时难以解答,对课堂上的违纪行为不能妥善处理等)。而优秀在职教师则处处能表现出教育智慧,能准确把握教育时机,转化教育矛盾和冲突,并可以根据学生实际和面临的情境及时调节教育行为,调整讲课内容。

和优秀在职教师相比,见习教师的专业知能素质在课件制作、教学手段的多样性和新颖性等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但由于经验欠缺,课堂组织能力显得单薄,包括过分依赖于教案、课堂应变能力弱、教学语言专业性不强,等等。

另外,见习教师的反思能力薄弱,教学反思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对于我们师范生而言,反思的最大益处或许就是能促进学习教学知识,增强教学效果,提高分析课堂事件的能力。

调查显示,有 95%的师范生在教学反思方面存在困惑,主要有:不知道反思什么占 3%,不知道如何表达占 73%,没有专人指导占 19%。见习时,在经过许可的情况下,我翻阅了一些见习教师的教学反思,发现的主要问题有:格式单一、模式化;内容不够深刻、系统,缺少深入的挖掘与探索,多叙事而少分析,重教师而轻学生。

之所以出现上述种种现象和问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下面笔者主要从师范生自身因素方面作一些分析和探讨。

1.对教学反思的认识不足。有时会将其视为负担而敷衍了事,凑合完成。

2.对教育教学理论的掌握不够。缺乏扎实巩固的理论基础,自然也就限制了反思的水平。

四、提高师范生专业知能的策略

针对以上调查、观察结果及分析研究,笔者提出了几条策略,以从知、意、行方面提高师范生的专业知能。

1.提高专业认知

鉴于调查中有三分之二的师范生对专业选择认知存在偏差,笔者提出的相应策略有:

(1)首先,社会应重视舆论导向和风气建设,减少准大学生在填报志愿时的功利性、盲目性和过于现实性。其次,高校在招生时应注意对报考生基本素质的考核,以检验他们是否具备适合此专业的条件,不能只以高考分数作为衡量标准。

(2)教师、家长等应加强对准大学生思想、认识方面的教育,帮助其正确、科学、理性地对待专业选择。对于打算就读师范专业的学生而言,就应让他们较全面地了解教师职业,在进入大学前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能认可、接受并乐于就读这个专业。

2.重视专业理论学习

(1)认真对待每一门功课。师范生应明确自己的学习意义和价值,确立适当的奋斗目标,培养学科兴趣,珍惜每一堂课的 40分钟,踏踏实实地学习。

(2)博览群书,把握教育实质和教育发展的现状。师范生应合理利用学校图书馆的丰富资源,扩大阅读量,多了解教育领域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增强热爱教育事业的情感,同时,书刊上的教育个案和实例等也是职前教师实践知识的积累方式。

(3)积极参加各种师资培训。作为高等师范院校,有着特别丰厚的师资培训资源,如教育教学类讲座、学院组织的教师基本功训练及考核等,能帮助师范生及时取长补短、长善救失,更新教学理念,完善专业知能。

(4)观摩名优课堂。名师课堂能给予高质量的展示,带给观者许多启迪和思索,看到自己课堂教学的缺憾,并且指明教学的方向。对于师范生而言,学习特级教师上课的方法,借鉴他们的教学经验,往往是自身成长的必由之路,应充分利用网络等资源,定期地观看一些教育类实录,并及时记录心得体会。然而必须注意的是:观摩不是为了模仿或是照搬照抄,更重要的是为了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和精彩之处,感悟、揣摩、品味诸多教学手段背后蕴含着的教学思想,只有真正领悟其实质内涵,才能有效地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教育方法。

3.形成积极健康的心态

面对变化的环境,很多师范生都抵挡不住多重的诱惑或压力,无法坚持当初的专业选择,因此师范生要提高自我调节能力,合理定位自身的目标和价值,恰当认识现实,理智应对择业和就业,在校学习阶段就应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现实观,对职业有较高的认同度。

4.把握教育实践的机会

就像田径运动员的竞赛,起跑的好坏往往决定了结果,教师职业生涯也需要一个良好的起步阶段,集聚足够的力量,以带动一个成功的发展。教育见习是师范生提前热身的重要途径,为师范生的未来从教奠定基础。但只,是依靠大学里安排的见习是不够的,师范生要多寻找实践机会,以锻炼自我,增长实战经验,积淀教育智慧,提升竞争力。

写反思或评论对提高实践质量很有帮助,师范生要养成并保持写教学反思的习惯,善于主动思考,随时地记录点滴感悟或心得,定期写一些正式的反思论文,让专家教师给予点评、修改,以提升自身的教育素养,扩充实践知识,增强对教育现象或问题的分析能力,更好地指导教育实践。

五、结语

我们小学教育师范生作为教师生涯的职前阶段,可以说任重道远。如今,社会、学校、学生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对自己的要求也必将提高。“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系于教师”,只有提高准教师的素质,增强师资队伍的质量,才能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培养人才。因此,我们要不懈努力,在知、意、行等方面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能素养,使自己成为能堪重任的合格教育者。

[1]Stenve Herne,John Jessel,Jenny Griffiths著.韦继平 ,徐爱英译.学会教学·教师专业发展导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朱仁宝.现代教师素质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3]袁锐锷.教师专业化与高素质教师[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吴松年.当代教师素质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

[5]李学农.教师入职指南[M].北京市: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6]陈永明,钟启泉.现代教师论[M].上海市: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7]赵昌木.教师专业发展[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1.

[8]徐碧美.追求卓越——教师专业发展案例研究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9]金忠明.教师教育的历史、理论与实践 [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10]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 (修订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57-58.

猜你喜欢

师范生专业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师范生MPCK发展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