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学学生学习成绩对学习积极性的影响
2011-08-15孙英敏
◆孙英敏 张 川
(陕西国际商贸学院)
浅谈大学学生学习成绩对学习积极性的影响
◆孙英敏 张 川
(陕西国际商贸学院)
一、前言
近年来,虽然学校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现在我校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以及晚修率、早读率、英语等级通过率等指标还是不容乐观。
二、学生平时成绩与期终考试成绩现状
我校学生的“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 30%,而“期终考试”成绩则占70%,平时成绩比例偏低,而期终考试成绩比重偏大,这种管理办法有不少弊端。
学生平时学习压力不大,把“宝”全部压在期末复习考试上,毕其功于“一役”,临时抱佛脚,平时加油玩,只要期终考试那几天加油努力就行,因而忽视了非常重要的平时学习的过程,只重视期末几天。例如,我校在期终考试那几天,即使没有老师及管理部门的监督检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也非常之高,学习非常刻苦、认真甚至玩命,但这种情况只有那么短短的期末考试那几天,考试过后,一切又恢复正常——照玩不误。因为根据现行的平时成绩与期终成绩的比例关系,即使平时成绩为零,但只要期终考试考得还行,就能混个及格,更何况,教师一般是不会对学生的平时成绩给零分的。
在重要的学生成绩考核上,现行政策赋予老师的权利过小,老师掌握的机动性、灵活性有限。导致老师参与管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因为老师认为,反正我没有多少权利,权利空间非常有限,似乎老师的所有权利只是期末“一纸试卷”而已,所以,老师就懒得管理,疏于管理,不屑管理。
导致学生、老师只注重考试结果,不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与锻炼。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仅要求学生学习成绩好,理论水平高,而且,特别重要的是对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如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写作能力、交际能力、动手能力、危机处理能力、对事务的驾驭能力、文明礼仪素养等,有时这些能力的要求甚至比书本知识、理论知识还重要。如有些单位要求学生亲笔撰写简历,进行面试与口试,通过模拟场景要求学生提出解决方案等。这说明,我们的教学、教师、教学管理与社会需求有较多、较大的脱节性。
平时没有学习任务,晚修率难以提高。由于平时成绩比重小,老师对此也不够重视,课后布置作业、习题有限,所以,学生在平时也就没有多少任务,其表现就是学生玩的多、学习的少,外出的多、在校的少,不上晚修的多、上晚修的少。此种现象,可能与平时成绩比例偏低、平时学生没有学习任务有关。相反,如果平时成绩的比重大,老师布置的作业多、习题多、要求多,学生们也就没有多少空闲时间去外面游荡了,就只能到教室去完成老师的作业、习题与任务了。
导致学校对学生学习成绩与能力的误判与不公正。有些学生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写作能力、交际能力、动手能力、危机处理能力、对事务的驾驭能力等方面较强,但在“一纸试卷”上却体现不出来,通过一纸试卷反映出来的“优秀学生”常常是只会考试的“书斋型”学生,而这些学生的社会所要求的种种能力并不见得怎么强,因此,学校只以考试成绩来应对社会需要的多样化,不仅突显了我们的管理过于死板与生硬,而且对学生而言也显得你的“成绩”的评定不那么公平。
三、关于改革平时成绩与期终考试成绩比重的建议
老师教学工作的重点应是教学过程的组织情况与教学效果,而不是一纸试卷,培养人才的目标应是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与提高,而不是分数的高低。为此,建议改革我校平时成绩与期终考试成绩的比例关系。
扩大平时成绩比重建议将学生平时成绩比重扩大到 50%,期终考试成绩的比重则下降到 50%。这不仅便于教师计算平时成绩、期终成绩与总评成绩,同时也是很多知名高校的成功作法。这对基础较差的陕西国际商贸学院学生而言,让学生将重点放在平时的学习上而不只是期末几天的复习迎考上。将学生学习的重点要求放在平时,让专业教师参与管理学生,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教师上完课后一定要布置作业。教师上完课后,就万事大吉,夹包走人,既不提出下次上课时的要求,如预习什么内容,更不布置作业。其实,大学生的作业可以多种多样,如习题、论文、读书报告、社会调查、案例分析、工作方案、研究计划、查阅统计数据、作文献综述等。
现在老师都强调要作案例分析与案例教学,因此,学生应作案例分析报告。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是否完成了案例分析报告,以及案例分析报告是否规范、质量如何、是否是按时完成来给定学生的平时成绩。
课程论文是课程的核心内容,应要求学生写一定字数的课程论文,如学习体会,以及要求学生对课程主要理论、原理、观点、内容的掌握与理解,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实际现实问题等。
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实行课堂讨论或是案例教学。教师亦可根据学生在课堂讨论上的表现情况,如是否主持讨论,主持的次数、水平与质量如何,是否带头发言并引导大家参与讨论,是否作了评论以及评论的次数、质量等评定学生的成绩。
任课教师应结合课程内容的要求以及所学理论,鼓励学生作调查研究。现在大学生所学理论有限,理解也不是很深刻,所以,可以通过社会调查报告、也可以是对某个问题的调研提纲、问卷调查表的设计、研究方案与计划、工作思路与设想等,来强化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现在很多学生没有作课堂笔记的习惯,教师也没有提出类似要求,所以,学生来上课时两手空空,有时甚至连课本也不带。因而,教师在课后,应检查学生所记笔记,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与学习态度。
[1]高祚玉.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雅安教育学院学报,2000,(2).
[2]张淑香.激发高职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几中方法[J].黑龙江畜牧职业学院学报,2003,(1).
[3]孙秀丽,冯小平.浅论调动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J].大众科技,2010,(3).
本论文是项目《陕西国际商贸学院学生学习兴趣与积极性的调查与研究》阶段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