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到研究型人才过渡性培养探析
2011-08-15◆姚毅
◆姚 毅
(电子科技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大学生到研究型人才过渡性培养探析
◆姚 毅
(电子科技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从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可见,无论是从1088年意大利创立的世界第一所大学所产生的以教学为基础特征、以传授知识为基本任务的“博罗尼亚传统”,到形成今天研究型大学基础的、强调大学在教学之外开展研究的“洪堡理念”,都能看出人才培养始终是大学的核心使命和根本任务。作为研究型大学,尤其应该重视学生科学研究意识、能力和精神的培养,除了课堂知识的传授,教学之外的培养环节也是重要的培养途径。对于建立研究型的大学,如何培养一批与之相匹配的研究型人才,关键是培养方案的设计,培养模式内涵复杂,目前较为认可的是“三要素”:第一,是培养什么人;第二,是用什么培养人;第三,是怎样培养人。下面我们就从“三要素”入手,对大学生到研究型人才过渡性培养进行分析、探讨。
一、大学生过渡性培养的必要性
大学培养什么样的人,即价值层面的人才培养目标的设计。人才培养的质量是衡量大学水平、形成大学声望、确立大学地位、决定大学未来的关键指标,也是构成大学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本科教育已从精英教育逐步向普及化转变。建立研究型大学是众多高等学府办学层次的定位,也是契合时代的发展要求,则在人才培养上建立与之相匹配的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势在必行。
目前高校各院系按大类招生的趋势日益明显,学科基础按大类设置课程,相关学科专业形成一个大类,鉴于学生课堂学习时间的有限性和知识内容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在短短的大学课堂学习期间学校必须提供给最有价值的知识——基础知识,实践证明其具有较强的迁移性。这样的情况之下,作为研究型大学教学之外的培养环节对于大学生科学研究意识、能力和精神的培养,就更显得尤为重要。
二、大学生过渡性培养实施的可行性
培养目标已定,第二则是考虑培养方案的第二个要素用什么培养人。在大类招生的发展契机下,需充分利用学校教学实践及科研平台,在大学本科期间促进大学生向优秀研究型人才过渡,使学生个人发展与学校的整体发展有机结合。并结合学院自身专业学科特色,充分整合学院已有的资源平台,落实教学之外的培养环节,如学生科技协会、大学生工程素养训练计划、班主任制度、导师制度和各教研团队等平台资源。为营造研究性学习的环境,实施大学生到研究型人才过渡性培养方案,建立学生科学研究的意识,培养科学研究的能力,树立科学研究的精神。该方案分阶段开展课程外的科学研究指导训练,帮助学生在科研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方面得到真正提高。
三、大学生过渡性培养方案的实施
下面探讨培养方案设计的第三个要素怎样培养的问题。大学生过渡性培养方案分以下四个阶段实施:
1.多层次、多角度全面激发学生科研兴趣
大一学年,开展系统化的《新生适应与成才》大学适应教育课程,采用学术沙龙、竞赛经验交流等方式,通过导生、优秀学长等途径,多层次、多角度地向学生展示科学研究的魅力,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学生科技协会平台,开展动手实践活动,涉及内容以趣味性为主,如小发明、科技小制作等,全面激发学生投入科学研究的兴趣,增强动手能力。
2.结合教学特点,开展大学生工程素养训练
充分结合大二学年专业基础课的教学特点,利用学科的资源,开展“大学生工程素养训练计划”,为本科生提供科研训练的机会。鼓励学生以小组、团队为单位参与大学生工程素养训练计划。并充分利用班主任制度,为各班配备优秀研究生或教师作为班主任,指导完成科研课题。让大学生明晰学科的发展动态,接触学科的前沿,了解专业研究领域,培养本科学生工程素养,包括科学研究中运用知识的能力、科研意识等方面的内容。
3.集中优势资源,培养大学生探究式学习
专业划分、读研、就业等是学生在大三学年将面对的专业及发展的选择。集中优秀师资、教授担任班级导师,在课堂教授知识之外,对学生的专业选择、人生发展进行指导。给学生充分的专业选择自主权,变原来的教学计划指导下的学年学分制为导师指导下的“菜单式学分制”。为学生个性发展留下空间,利于不同基础、兴趣、志向的学生发展。在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方面,发挥具有学院特色的科研团队资源优势,有针对性的对大三年级学生施以更全面的引导与帮助,向愿意投入科学研究的学生提供更多的理论转换为实践的机会,开展“以问题为中心”的科学研究,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式的学习。并根据学生个体情况推荐到课题组、研究所、项目合作单位进行实践。
4.创新模式,推进保送生过渡性培养
为加强保送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使其提前适应教研室环境,旨在大学期间培养出具备研究能力和科研精神的人才,提高研究生生源质量。应充分发挥学院导师教书育人作用及提倡教研室资源共享,创新大四保送生培养模式,实施“保送生过渡性培养”方案:每位保送学生在大四学年就进入导师所在科研团队进行学习研究,培养环节按照学期共分为两期。在保送生名单确定一周内,导师为大四保送生提前进入教研室学习提供条件,指导拟定项目题目和论文方向,学生在课题组中开展与导师“互动式”,与团队“讨论式”的研究学习,真正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推进大学生到优秀研究生的转变。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制定研修计划后,落实跟踪指导制度,每隔半学期将计划与学生进度现况进行对比,专家对学生课题完成情况进行考评审核;保送生在过渡性培养环节中,每期完成 1篇原创性的学术科研论文,鼓励论文发表。
在该方案实施近一年以来,我院2010届保送生在大四学年产生学术论文过百篇,其中 EI检索论文 3篇,1名学生参与国际会议并做主题发言。另外,开展“本科生百篇论文优秀成果交流会”,刊印论文精选集,让更多的同学接触优秀,走向优秀。
四、小结
建立研究型大学承载着高校的育人目标、切合时代发展特点、贴近学生成长需求。我们在大学生到研究型人才过渡性培养取得的启示,必将对建设“特色性、研究型、开放式”大学,建立研究型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基础知识厚、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人才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1]刘宝存.洪堡大学理念述评.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01).
[2]葛晋.大学生新生适应与教育课探析.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09,10.
[3]黄海,王勋,有祥君.以科技创新活动提升大学生工程素养.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社科版),2007(9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