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后党的抗震救灾思想的形成与演变*
2011-08-15杨力行
杨力行,张 露
(1.中国地质大学 政法学院,湖北 武汉430074;2.中国地质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430074)
建国后党的抗震救灾思想的形成与演变*
杨力行1,张 露2
(1.中国地质大学 政法学院,湖北 武汉430074;2.中国地质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430074)
频繁发生的地震灾害严重危及了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而基于特殊的国情,我国的抗震救灾活动主要由党和政府主导。因此,党的抗震救灾思想,对于我国抗震救灾的行为模式以及结果都具有深远影响。新中国建立以来,党的抗震救灾思想的形成和演变,体现出与时俱进的思想脉络。这种与时俱进不仅是对建国以来中国人民抗震救灾实践的总结,也是对中国国情的反应,同时也是中国参与全球化的必然要求,它将成为中国人民在今后抗震救灾中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中国共产党;抗震救灾;救灾思想
一、引 言
我国是个地震频发的国家,也是世界上地震活动最强烈和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在其占全球陆地面积7%的土地上,仅20世纪所发生的7级以上地震就占到全球同级地震的35%之多。且在20世纪全球地震所造成的120万死亡人数中,中国就占到59万人,居世界首位。新中国建立以来,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影响的地震发生过数十次。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发生的邢台大地震和70年代发生的唐山大地震,都给饱经沧桑的中国人民留下了惨痛记忆。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又进入了一个地震多发期,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和2009年的玉树大地震,不仅震撼了中国,也震惊了世界。
在中国这样一个地质结构相对复杂、人口稠密、经济又相对落后的国家,离开了党的领导和组织,单靠公众自救以及任何一个第三方组织,都无法承担抗震救灾的领导和组织工作。正因为如此,建国以来党的几代领导集体都对抗震救灾高度重视,形成了同各自时代背景相关且各具特色的抗震救灾思想。梳理建国后党的抗震救灾思想的形成和演变,对于评估我国已有的抗震救灾活动和规划未来的抗震救灾活动也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二、抗震救灾思想形成的依据和标志
思想是客观存在反应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后形成的一种可以用来指导人们行为的意识。低层次的思想仅仅是一种想法、一个观点,而高层次的思想则表现为具有一定逻辑关系的理论体系,例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它们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想法或观点,而是具有一定逻辑关联和实践模式的理论体系。本文所涉及的 “抗震救灾”思想也不是指应景而发的想法或观点,而是党的几代领导人在长期的抗震救灾实践中形成的具有逻辑连贯性的、相对系统和稳定的理论体系。
时下学界并没有建立起一套标准来作为评判思想或理论体系形成的依据,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对“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思想体系的认同。尽管如此,本文还是尝试寻求一种标准来判断建国以来党的几代领导人在长期抗震救灾实践中形成的思想能否成为一个相对系统和稳定的理论体系。
判断抗震救灾思想形成的标准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量:一是理论层面,二是实践层面。从理论层面分析,任何思想要能成为理论体系,必须具备三个特点:明确性、完整性和稳定性。
明确性是指作为一种思想、一种理论体系,它应该有明确的对象,并且对该对象提出了相对准确的看法。不是泛泛而谈,也不是模棱两可。它应该是针对某个特定对象、而不是包罗万象或普遍适用的 “万金油”。程永锋在探讨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标准时提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应该以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部分内容的提出和阐述为标准”[1]。此前,毛泽东针对中国的农民运动、中国革命斗争的方式等提出过各种各样的想法与观点,但这些思想对象各异、内容不集中,因而不足以成为思想体系。在明确了中国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并且对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标、性质、特点以及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体、方式、道路等问题进行系统和准确的阐述以后,毛泽东思想才逐步发展成为明确的思想体系。明确性还表现在可操作性上。认识的形成来源于实践,又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这个指导实践的过程也是一个验证思想的过程。例如抗震救灾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在这种实践活动基础上形成的思想要想成为抗震救灾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必须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并且在抗震救灾的实践中得以应用、验证和发展。
完整性是指对某一特定的问题有过全面系统的表述,基本建立起了理论框架和系统。2001年,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阐述了 “三个代表”的思想,对 “三个代表”思想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党的建设问题进行了深刻的阐述,学界一般将这一讲话作为 “三个代表”思想形成的标志。但要说明的是,作为思想体系形成的标准不在于其时间上的标度,而在于江泽民在这次讲话中系统地提出了党在新时代建设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全面设计了新时期党的建设的基本理论框架。零散的想法和观点不足以支撑一个理论体系,因此完整性是一种思想形成的必要条件。
稳定性是指任何一种思想体系的基本观点和原则应该是一以贯之的,无论时代发生了何种变化,人员出现了何种变更,该思想体系的基本理论观点是稳定不变的,不会因时而异,也不会因人而异。科学哲学家库恩和拉卡托斯在研究科学理论的发展和变更时,虽然一个坚持 “范式”理论,一个主张“科学研究纲领”,但他们在评价一种思想、一个科学理论的核心内容时却都坚持思想与理论的核心内容应该是相对稳定的、不变的,不会因实践中出现反常现象就会轻易地被否定。稳定性是思想和科学理论存在的前提条件。程永锋在探讨毛泽东思想形成标准时提出了四条标准,其中之一就是 “以毛泽东思想是否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为标准”[1]。如果一种思想前后不一致,就容易让人无所适从,那么很难想象这种思想能够发展成为思想体系而被世人所认同,并且成为实践的指导思想。因此,稳定性也是评价一种思想体系是否形成的标准之一。
从实践层面来分析,一种思想要能成为理论体系,首先要看其在实践中是否存在基础和依据,判断为什么会提出此种形态的思想而非其他形态的思想;其次是看它在实践中的应用和验证情况,有些想法和观点也许并没有明确地被提出来,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从相应的实践模式中概括和推导出来。
建国之初,由于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对我国实施封锁和包围,使得国家在这一段时期一直处于一个非常艰难的国际环境中。当时的情况是:科技水平不足,经济发展落后,抗震救灾的能力也十分薄弱。在这样的条件下,抗震救灾就不得不依靠党的集中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来进行。因此,由党的主要领导提出抗震救灾的指导思想,并且由党和政府来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抗震救灾是这一时期中国的唯一选择。之所以把 “独立自主,依靠自己的力量来抗震救灾”作为这一时期抗震救灾思想的主导思想,是因为在新中国建立之初,社会主义制度尚不稳固,为了捍卫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避免因为接受了援助而受制于他人,我们党选择了拒绝国际社会的震后救援。而进入21世纪以后,经过改革开放的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经济和政治已经足够强大,并且中国已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以及整个国际大家庭的重要一员,因此参与国际救援和接受灾后国际救援也成为新时期我党抗震救灾的基本思想之一。
党的抗震救灾思想不仅体现为党的主要领导在抗震救灾中所提出的想法、观点以及所发表的文章、讲话,也体现为党和政府在抗震救灾实践活动中所采取的行为模式。从建国以来历次抗震救灾的行为模式及其演变中,我们完全可以透析党的抗震救灾的思想脉络。
总之,党的抗震救灾思想形成的基本标志就是:认识了中国抗震救灾的基本国情;明确了中国抗震救灾的组织架构和模式;解决了不同时期中国抗震救灾的道路和方法问题;形成了中国人民抗震救灾的独特精神。
三、抗震救灾思想的内容与特点
党和国家领导人抗震救灾思想的形成,经历了从建国初期以毛泽东为首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到以邓小平为首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再到以江泽民、胡锦涛为首的第三、四代领导集体的发展过程,尽管不同时期领导人的抗震救灾思想会反映其所处时代的特色,但总体上几代领导人的思想还是一脉相承的。抗震救灾的思想历经60余年的演变,已基本上形成了一个理论体系,这个体系既是对中国现实国情、灾情的一种反映,又是对过去几十年中国抗震救灾实践经验的一种总结。
该理论体系的内容主要包括:党的领导、群众路线和民族精神。党的领导明确了中国抗震救灾的组织架构和模式;群众路线解决了中国国情下抗震救灾的道路和方法问题;民族精神则昭示了中国人民抗震救灾的独特精神。
第一,党的领导是根本。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这是中国人民战胜地震灾害的根本保证。邓小平同志针对中国的国情,明确提出了 “中国问题的关键在于党”的论述,这一思想也逐步发展成为当时中国人民应对自然灾害及其他困难的基本思路,也成为中央和各级政府领导和组织全国人民抗震救灾的指导思想。在邓小平看来,只有加强党对各项工作的领导,发挥党的战斗堡垒作用,我们才可能战胜包括地震灾害在内的各种艰难险阻。离开了党这个核心,我们就失去了主心骨,而一个失去凝聚力的国家和民族是十分危险的。新中国建国以来历次抗震救灾都是在党的领导和举国体制下进行的,有了党的坚强领导,才能保证全国一盘棋以及从中央到地方政令畅通、步调一致;才能有效地整合全国资源、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迅速投入救灾行动。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两个小时后,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带领有关部委领导奔赴灾区,并于当晚在地震灾区都江堰市临时搭起的帐篷内召开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会议,研究部署抗震救灾工作。同时胡锦涛主席也在北京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全面部署抗震救灾工作。国务院各部门在全国抗震救灾总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团结协作,有序投入抗震救灾。中国地震局启动应急预案一级响应,并派出第一批216人次的现场应急工作队和紧急救援队奔赴灾区;卫生部派出10余支卫生应急队伍赴灾区开展救援;民政部紧急调拨5 000顶帐篷支援灾区,且组成救灾工作组赴灾区指导;中国红十字会总会调拨价值78万余元的救灾物资;商务部着手落实应急救灾物资的货源;国家防总、水利部派出5个工作组紧急赶赴灾区监测和巡查水利工程;交通运输部则组织各地抢修毁损公路,确保物资畅通。此外,灾区各级党委政府,均成立抗震救灾指挥部,直接领导当地的抗震救灾工作。各级党委和政府把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全力做好被困群众和受伤群众的救治工作,安排好受灾群众生活,并迅速组织恢复受损的基础设施以及保证重要基础设施和水库大坝、铁路、涵洞安全,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上述行动表明,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灾后的中国才会全国一盘棋,才能举全国之力,集中力量办大事办急事,这也正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一个重要体现[2]。
第二,群众路线是基础。走群众路线,紧紧依靠群众迅速开展自救和互救,是取得抗震救灾胜利的基础。毛泽东最重视群众路线,在他看来,“群众发动起来,救灾渡荒的力量大,办法多;靠群众,靠集体经济组织,自力更生,节约渡荒,而不是单纯依赖国家救济 ”[3]。群众既是受救助的对象,但同时也是救灾活动的主体。通过自救和互救,减轻人员伤亡,降低经济损失。在灾后恢复阶段,灾区群众又通过发展生产逐步实现重建家园。其他未受灾地区的群众则有组织地参加对灾区的救援。地震发生后,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广泛发动群众参与抗震救灾。广大社会组织则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开展抗震救灾的号召,积极投入到抗震救灾工作中去,成为政府抗震救灾与灾后恢复重建的有力助手和补充力量。据统计,汶川地震后,仅四川就有6 000多个社会组织直接或者间接参与抗震救灾工作。其中,300多个社会组织在第一时间组织突击队深入灾区抢救生命、救治伤员、转移安置受灾群众12万余人,向灾区运送价值16.6亿元的救灾物资;有2 456个社会组织发动157 948名志愿者直接参与抗震救灾;有5 600多个社会组织发出向灾区募捐的倡议,共向灾区捐赠现金26.2亿元,捐赠物资价值16.6亿元[4]。地震发生后,四川、甘肃、陕西、重庆4省市灾区的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冒着余震的危险,在救援人员到达之前,就开始生命自救、财产自救和生产自救。大批基层领导干部和公务员舍弃亲情,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时,20多万志愿者从全国四面八方赶赴灾区参加抗震救灾。国内外地震专业救援队5 200多人,也奔赴灾区,争分夺秒地展开史无前例的生死大营救。群众路线是我党从建党初期就形成的思想,在后来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新中国建立以后一直得以坚持,并且运用到抗震救灾中来。可以说,正是因为坚持了群众路线,我们才能取得抗震救灾的伟大胜利。
第三,民族精神是支撑。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历经磨难,饱尝艰辛,因而形成了自强不息、不畏艰难、敢于抗争的民族精神。在抗震救灾斗争中,这种民族精神又转化为强大的凝聚力,转化为众志成城、团结一心的救灾精神。江泽民在1998年抗洪救灾全国表彰大会上曾对民族精神进行过概括,他说:“中华民族有着自己的伟大民族精神,这个民族精神,积千年之精华,博大精深,根深蒂固,是中华民族生命机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成分。[5]”胡锦涛明确地将过去几十年中国人民形成的抗震救灾精神上升到民族精神的高度来认识。2008年5月17日,他在四川召开的抗震救灾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高度称赞抗震救灾斗争 “充分体现了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的伟大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既是对汶川抗震救灾精神的高度概括,又激励着中国人民去应对包括地震在内的一切自然灾害。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在应对自然灾害、抵御外来侵略、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过程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激励着中华民族一直践行着 “万众一心、共克时艰”、“迎难而上、百折不挠”以及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救灾模式[6]。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从精卫填海到愚公移山,从大禹治水到黄帝立国,从革故鼎新到抵御外侵,民族的先辈们在同艰苦自然条件作斗争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勤劳勇敢、坚忍不拔的拼搏精神,并逐步凝聚为一种民族精神,融化到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血液中。面对建国以来发生的几次重大地震,中国人民并没有丧失信心,而是在经历巨大的灾难后,清理废墟,搭起帐篷,重新投入到家园再建的活动中去。在整个抗震救灾的斗争中,中华民族在突然降临的灾难面前,表现出惊人的团结和亲密。所有中华儿女都视灾区同胞为自己的亲人,视灾区人民的痛苦为自己的痛苦,不分老幼,不分远近,只要是中国人,都在尽自己的一份力量,献自己的一份爱心,这种血浓于水、团结抗灾的局面,再次印证了中华民族精神的伟大力量。正是这种民族精神的支撑,使我们这个民族不仅没有被突发的灾害击倒,反而变得更加坚强、更加团结。
综上所述,可以把这个理论体系的内容概括为: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弘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团结一致来进行抗震救灾,争取抗震救灾的伟大胜利。
党的抗震救灾思想具有三个显著特色:时代特色、国情特色和制度特色。
时代特色具体表现为,随着时代的进步,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抗震救灾思想也在不断地与时俱进。尽管几代领导人的救灾思想在总体上是一脉相承的,但同时又无一例外地有着不同时代的烙印。毛泽东时代的中国面临着国际和国内形势的双重压力,国际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和政治上封杀新中国,以苏联为首的东欧集团由于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分歧也同中国分道扬镳,我国几乎是在没有任何外援的情况下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国内刚刚结束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又开始了抗美援朝和抗美援越战争,加上60年代的三年自然灾害,我们都是依靠自己的力量挺了过来。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又怎么能把抗震救灾的基点建立在他人的援助上?所以这一时期抗震救灾的主导思想就是 “独立自主”,依靠党的坚强领导和全国人民的团结一致来进行抗震救灾。邓小平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拨乱反正的时代,也是一个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渡时期,所以 “务实”成为这一时期思想理论和社会实践的主旋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凡是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广大群众利益的事情我们就要坚持。在抗震救灾中就体现为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人是一切活动的出发点,也是一切活动的落脚点,这一时期 “以人为本”的理念得以凸显。以胡锦涛为代表的第四代领导人倡导科学发展观,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上,胡锦涛同志提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7]。”2008年6月30日,在抗震救灾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代表座谈会上,胡锦涛这样阐明抗震救灾伟大精神的深刻内涵:“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8]对比两者的内容,就可以看出,抗震救灾精神秉承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要素即以人为本和科学的理念,但同时又对这两个理念进行了具体化。
国情特色体现在,几代党和国家领导人在提出抗震救灾的思想时,无一不从中国国情出发来考虑问题和进行决策。中国的国情有两个:一是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面临的抗震救灾形势较之其他国家更为严峻,解决起来也更加困难;二是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又是一个人口大国,所以包括抗震救灾在内的任何决策,都会受到人口因素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因此必须充分考虑我国抗震救灾的复杂性。江泽民曾多次强调,一定要从讲政治和全局的高度做好防震减灾工作,坚持经济建设同减灾工作一起抓。2008年6月23日,胡锦涛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因此,我们必须把自然灾害预测预报、防灾减灾工作作为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项重大工作进一步抓紧抓好。”[9]可见历届中共领导人都充分考虑到了中国国情,认识到中国的抗震救灾只有坚持从国情出发,预防为主,统筹兼顾,从全局来考虑问题,才可能取得预期成效。2008年10月8日,胡锦涛在全国抗震救灾总结表彰大会上,总结了汶川地震抗震救灾的三个历史之最:中国历史上救援速度最快、动员范围最广、投入力量最大的抗震救灾斗争;最大限度地挽救了受灾群众生命;最大限度地减低了灾害造成的损失[10]。这三个历史之最同样也是中国国情的体现。
制度特色具体表现为,党的统一领导、举国体制以及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行为模式。在党中央的集中领导和指挥下,于极短时间内举全国之力来整合和配置各种资源,充分展示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动员力和高效组织力。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的体制,有利于团结人民、凝聚人心,以便统一协调救灾行动;有利于整合力量、聚集资源,应对各种自然灾害。在灾后重建中实施对口支援,更是中国体制的创新,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灾后重建新模式。党中央在震后37天即作出 “一省帮一重灾县”的部署,18个对口援建省市积极开展了对18个重灾县重建项目的援建工作。此外,还明确提出要把功能恢复与跨越发展结合起来,着力抓好城乡住房、基础设施、产业、城镇、文化、生态六大重建以及精神家园重建。这里包含的思想显然已经超越了抗震救灾的范畴,而是把抗震救灾同整个灾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统筹起来加以考虑。这种思想就明显地体现了中国体制在抗震救灾中的特色。
四、抗震救灾思想的发展与演变
新中国建立以来,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抗震救灾思想也在不断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这个变化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科学发展观。
第一,从坚持 “人定胜天”到更加 “依靠科学”。建国初期,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坚持“人定胜天”是该时期抗震救灾的主旋律。唐山地震以后, 《人民日报》发表文章,号召中国人民“发扬人定胜天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团结起来,奋发图强,夺取这场抗灾斗争的胜利”[11]。唐山抗震救灾体现了人类力量和自然力量的较量,体现了中国人的坚韧不屈的精神。中国政府在抗震救灾工作中所采取的多种措施反映出了这种 “人定胜天”的抗灾理念。正是依托这种信念和理念,在当时经济和技术都比较落后的条件下,中国人民才取得了抗震救灾的胜利。经过30余年的改革开放,无论是科学技术还是经济发展我们都取得了极大的进步,以前所未有的经济基础作支撑,依靠现代的科学理论和技术,我们有可能对地震的发生做出更加精确的预测,可以用现代化的手段来进行救灾活动。所以胡锦涛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要以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手段战胜灾害,要认识到 “人类是大自然的一员,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实践中不断认识自然,在顺应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合理开发自然,在同自然的和谐相处中发展自己,是人类生存和进步的永恒主题。自然界运动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开发利用自然首先要认识自然、尊重自然、按自然规律办事。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磨难,同时又促使人类更加自觉地去认识和把握自然规律、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进而推动人类文明进步”[10]。从坚持 “人定胜天”到更加 “依靠科学”,体现了尊重自然、按规律办事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这也可以看作是中国人民在自然观上的一次飞跃。
第二,从 “以人为本”的理念到 “执政为民”的实践。执政为民就是把人民利益作为执政党执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执政的好坏以是否实现了人民利益最大化作为标准。胡锦涛在2006年6月30日召开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大会上强调:“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按照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更好地体现在执政实践中。”[12]民本思想在中国古代就已经形成,但历史上历代统治者从未将其付诸实践。到了现代,民本思想演变为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也成为我党为人民服务宗旨的集中体现。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就非常明确地提出了人本主义、人道主义的思想。到以胡锦涛为代表的第四代领导人,已明确地提出了执政为民的思想,并且作为一种实践模式固定下来。相对于人本主义的理念,“执政为民”的实践性更强,也更具有可操作性。抗震救灾就是一项非常具体的实践活动,它需要的不是理想,而是行为模式。执政为民的模式在抗震救灾中的具体表现就是:坚持抗震救灾中,一定要把人民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正是在这种模式的引导下,受灾地区各级领导干部始终出现在灾情最严重的地方和最危险的地方。这种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本的执政理念也得到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广泛认同和坚决拥护,并在抗震救灾的实践中得到了贯彻与检验。
第三,从坚持 “自力更生”到实施 “改革开放”。新中国建立之初,国内经济已近于崩溃的边缘,国际上又处于资本主义的包围之中,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对新中国采取了封锁的举措,以阻止社会主义在世界的蔓延。到60年代,中苏关系破裂,进一步使得中国处于一个十分孤立的境地。当时的中国经济十分落后,国力不强,社会也不够稳定,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中,中国要开展包括抗震救灾在内的社会主义建设,不得不依靠自身的力量。因此,“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成为这一时期抗震救灾的主旋律,我国拒绝国际社会的灾后援助,从表面上理解,可能是不愿意向国际资本主义示弱;从政治上考量,则是避免西方世界借援助之机向中国施压,从而使得我国承担资本主义复辟的风险。因此,在抗震救灾中表现出来的封闭性特征其实也是当时国际背景下的一种不得已的选择而已。然而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并逐步发展成为全球继美国之后的第二经济实体。发展是硬道理,在国际政治经济舞台上是要借助实力获得话语权的,有了强大的国力作支撑,我们才可能同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开展平等的对话,不受其他因素的支配和左右。事实上,抗震救灾中表现出的开放态势,比如及时向全世界公布灾情,向各国政府和世界各种组织通报抗震救灾的情况,积极争取他国的援助,也是我国改革开放政策在抗震救灾领域的具体表现。开放性不仅表现为争取国际社会的人道主义援助,也包括同有关国际机构的交流合作,积极借鉴国外防灾减灾的成功做法和经验,建立健全同有关国际机构和各国政府在防灾减灾领域的合作机制,充分发挥我国在国际防灾减灾领域的重要作用[10]。所以,抗震救灾的 “改革开放”是有条件的,国际间的援助也是相互的,没有制度做保障,没有经济做基础,抗震救灾的国际援助不可能是平等的,要么我们需要在其他方面例如政治方面做出让步或者妥协,要么这种援助就是不可持续的。在抗震救灾的指导思想上,从坚持 “自力更生”到实施 “改革开放”,标志着我国国力的增强和社会的进步。
第四,从关注政治色彩到强化法制规范。尽管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但新中国的领导人更为关注抗震救灾过程及其结果的政治属性。具体来说,抗震救灾的政治色彩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通过抗震救灾激发广大群众的爱国热情,增强社会凝聚力,促使人民能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二是通过抗震救灾体现中国人民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以及 “与天斗,与地斗”的革命激情,并且将这种激情转移到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来;三是通过抗震救灾来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在当时国际社会对社会主义新中国采取封锁政策的环境下,中国能够通过自己的力量,战胜地震灾害,这本身就显示了社会主义中国的强大,也是对国际反华势力的一种反击。
中国经过几十年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的发展,已初步建成了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系,而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中国社会无论进步到何种程度,抗震救灾总离不开党和政府的领导,但是这种领导是要以法制为保障的,它并不取决于哪一个时期哪一任领导对地震灾害的认识和关注程度,它不再仅仅是一种政治动员和政治运动,而是政府的一种职责。在抗震救灾过程中必须形成综合配套的应急管理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建立健全集中领导、统一指挥、反应灵敏、运行高效的工作机制,提高各级党委和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10]。这样抗震救灾才是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才会更加有成效。抗震救灾从政治化向法制化的转变,不仅是抗震救灾科学化的要求和标志,也是我国社会法制化进程的写照。
第五,从单一的政府主导到广泛的社会参与。抗震救灾从单一化到广泛化,首先表现为从过去坚持单一的抗争到现在提倡抗争与科学预防相结合。建国初期,由于我国国力的弱小和科学技术的落后,对地震发生的机理缺乏足够的认识,更缺乏科学的技术手段来监测和预报地震的发生。因此,在那样一个特殊的年代,在地震灾害发生时,我们除了凭借精神积极地去同灾害抗争外,几乎别无选择。老一辈国家领导人强调更多的是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以及与灾害搏斗的革命精神。而当今时代,除了经济的迅速发展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国力支撑外,我们还依靠现代化的科技手段构建起了地震灾害监测预报系统。有了经济与科技的支撑,我们就有可能采取多种方式、多条途径来进行抗震救灾。胡锦涛在2008年6月的两院院士大会上特别提出,要 “加强对自然灾害孕育发生、发展、演变、时空分布等规律和致灾机理的研究,为科学预测和预防自然灾害提供理论依据。加强自然灾害监测和预警能力建设,在完善现有气象、水文、地震、地质、海洋、环境等监测站网的基础上,增加监测密度,提升监测水平,构建自然灾害立体监测体系,建立灾害监测——研究——预警预报网络体系”[9]。党的第四代领导集体已经意识到,必须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化等科技手段,来提升抗震救灾的能力和效率。
从单一化到广泛化还表现为抗震救灾的行为模式已经由过去的政府领导和组织到如今的政府、社会组织和全民参与。政府领导组织抗震救灾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地震灾害也是一种公共危机,因此,政府在任何时候都不可能从抗震救灾的活动中脱离。但如果把抗震救灾的工作仅仅交由政府来完成又是远远不够的,中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加之地质构造复杂,地质灾害频发,如果没有全社会的参与,抗震救灾无论是过程还是结果都难以取得理想成效。坚持单一的政府领导和组织,那是计划时代的产物,是计划体制在抗震救灾中的具体表现。如今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市场的体制,这种市场机制不仅仅体现在经济领域,也应该体现在包括抗震救灾在内的其他的社会活动中。胡锦涛在全国抗震救灾总结表彰大会上,高度评价了全社会参与汶川抗震救灾的举动,他说 “面对特大的地震灾害,全国人民心系灾区、情系灾区、形成了齐心协力抗击灾害的磅礴力量”[10]。正因为有了全社会的参与和全国人民的支持,中国人民才能取得汶川特大地震灾害的胜利,才能从灾难中崛起,开始重建家园的历程。总结历史的经验,胡锦涛非常明确地提出要改变过去由政府单一领导组织的救灾模式,要求 “政府社会协同,全面提高全社会对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和抵御能力”,“大力建设专业化和社会化相结合的应急救援队伍”[9],以提升我国抗震救灾的能力和效率。
此外,从单一化到广泛化还体现为由过去抗震救灾的单一政府投资模式转向政府、社会组织和个人共同投资的多元化模式。这样做的目的不是为了推卸政府的责任或者减轻政府的负担,而是有利于政府集中有限的财力办大事。例如将社会保险引入抗震救灾中,这既是社会主义市场机制的必然要求,又能够为抗震救灾提供更为可靠和持续的保障,大大地消解地震灾害给灾区和灾民带来的不利影响。
[1]程永锋.试析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标准[J].湘潮,2008,(11).
[2]段若鹏.论汶川抗震救灾的几条宝贵经验[J].理论前沿,2008,(23).
[3]中共中央与国务院.关于生产救灾工作的决定[Z].北京:1963.
[4]罗百益,等.四川社会组织:抗震救灾的生力军[EB/OL].http://cbzs.mca.gov.cn/article/shxw/yw/200806/20080600016 224.shtml,2008-06-06.
[5]江泽民.在全国抗洪抢险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EB/OL].http://www.people.com.cn/item/ldhd/Jiangzm/1998/jianghua/jh0030.html,1998-09-28.
[6]李德敏.在抗震救灾中弘扬民族精神[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06-18(8).
[7]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http://cpc.people.com.cn/GB/104019/104099/6429414.html,2007-10-15.
[8]胡锦涛.在抗震救灾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8-06/30/content_8468500.htm,2008-06-30.
[9]胡锦涛.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EB/OL].http://www.gov.cn/ldhd/2006-06/05/content_300810.htm,2008-06-05.
[10]胡锦涛.在全国抗震救灾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EB/OL].http://www.gov.cn/ldhd/2008-10/08/content_1115568.htm,2008-10-08.
[11]新华社.河北省唐山、丰南一带发生强烈地震,灾区人民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发扬人定胜天的革命精神抗震救灾[N].人民日报,1976-07-29(1).
[12]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6-06/30/content_4772820.htm,2006-06-30.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Party's Earthquake Relief Work Ideologies since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YANG Li-xing1,ZHANG Lu2
(1.School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Wuhan430074,China;2.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Wuhan430074,China)
Earthquake hazards have occurred with increasing frequency,which exerts serious threat to the safety of people's life and property.Due to China's actual conditions,the earthquake relief work has mainly been dominated by the Party and the government.Therefore,the Party's earthquake relief work ideologies exert profound impact on the models and results of earthquake relief work.Since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Party's earthquake relief work ideologies have displayed the spirit of keeping pace with the times,which is not only the summary of the practice of earthquake relief work,but also the reflection of China's actual conditions as well as the necessary requisition of participating in the economic globalisation.It will be the guideline and principle of earthquake relief work in a future tim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earthquake relief work;disaster relief ideology
D632.5
A
1671-0169(2011)06-0068-08
2011-08-20
杨力行 (1952—),男,江苏常熟市人,教授,研究方向:科技哲学。
张 露 (1987—),女,湖北宜昌市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管理科学与工程。
(责任编辑 周振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