杞人忧天我忧地
2011-08-15
杞人忧天我忧地
□宋海峰
杞人忧天的故事已经人尽皆知,但作为一名从农村走出来的国土工作者,对土地的关爱与生俱来,对土地的关注已成为职业习惯,从目前我国关系国计民生、十分稀缺、不可再生的土地资源现状看,难免令人担忧。
君不见,随着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化步伐不断迈进,GDP数字不断攀升,城市住宅不断扩张等需大量占用土地项目的建设,有效的耕地面积在日益锐减,人均耕地面积在逐年下降,保住18亿亩耕地红线的压力在不断加大,国家粮食安全问题被越来越多的人担心和关注,这绝对不是现代版的“杞人忧天”。
资料显示,目前全国耕地面积为18.26亿亩,比1996年的19.5亿亩净减少1.24亿亩,相当于减少一个大省,每年以1240万亩的速度减少,人均耕地仅为1.38亩,其中有9个省人均低于1亩,3个省人均少于0.5亩。同时,土地违法案件依然居高不下。去年上半年,全国发生土地违法案件2.2万件,涉及土地面积11.7万亩,其中耕地4.4万亩。虽然违法数量和面积比上年有所下降,但是足以使人触目惊心。
2004年以来,国家在严格土地管理,遏制和打击土地违法案件方面,下了很大的决心,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从2008年开始又在全国范围开展每年一次的土地卫片执法检查工作,宏观政策、查处办法、问责手段都具备了,多层次、高规格、最严厉的执法手段都用上了,但从目前情况看,一些地方的土地违法行为仍屡禁不止,大量的土地闲置依然存在,未批先占、边批边占、批少占多、批而未供、供而未用等违法行为在一些地方和企业仍然有禁不止。
为什么国家先后采取多项措施,用最严厉的手段却制止不住层出不穷的土地违法案件发生呢?究其原因,一是目前的政绩考核体系不科学,一些地方政府在“唯GDP”思想指导下,在城市建设工程中追求“大规划”,为建新城而大拆迁,为上项目而大圈地,导致超量占用耕地,土地开而不发等闲置浪费现象仍然严重。二是“喊声高,问声低”,问责措施落实不到位。2008年6月1日15号令出台以来,真正因土地违法受到问责的县处级以上干部寥寥无几,仅有几个也是前边免,后边又异地当官,其结果是地照圈、法照违、官照做、职照升,使违法者没有付出比守法者更高的代价,无形中助长了违法行为,使其更加肆无忌惮。三是利益驱动使一些违法者铤而走险,一些地方政府靠土地财政显现政绩,一些开发商靠炒地、圈地、倒地发财,一些企业靠多圈地产生效益。利益驱动使一些土地违法者有恃无恐地大量圈占、炒卖土地,稀缺的土地资源成了这些人的“摇钱树”。四是保护耕地的责任感,土地稀缺的危机感,还没有在全体公民特别是当权的公民中真正树立起来,没有形成违法可耻、守土有责的氛围,仅靠弱势群体的呼声和现行落实不到位的条规的约束,难以和现行畸形权力抗衡。
如果不尽快建立政绩考核捆绑机制,从土地财政的桎梏中解脱出来;如果不进一步加大执法问责力度,真正硬起手来打击土地违法行为;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调控发土地财者的利益,18亿亩耕地将不再是红线,13亿人口的粮食安全问题将是人人担忧的问题,“土地危机”的担心将会弥漫整个社会,这绝非危言耸听!
三门峡市国土资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