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专业课题制教学探讨——以《设计色彩》为例
2011-08-15沈冠东
沈冠东
(盐城师范学院,江苏 盐城 224000)
一、关于课题制教学
1.关于课题制
就目前而言,关于课题制的出处大概有两个方面。其一是高等学校的教学制度设计;其二是各国在研究与开发项目中的科研组织模式。
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的高等学校的研究课(seminar)中,教师的角色主要是某个研究课题(即课程内容)的设计者与指导者,而前提通常就是教师在这个领域具有相当的研究。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就这个课题从事阅读、搜集新资料、调查、实验、撰写和发表报告等的研究工作[1],在我国通常被叫做课题制。
目前关于课题制的权威定义主要来源于《国家科研计划实施课题制管理的规定》,即:课题制是按照公平竞争、择优支持的原则,确立科学研究课题,并以课题为中心,以课题组为基本活动单位来进行课题的组织、管理和研究活动的一种科研管理模式[2]。由此可见这里的课题制是指某一研究项目为核心的科研组织形式,具有一定的资金支持,并以此保证研究项目得以顺利开展。
2.两种课题制的比较
第一,两者的诉求相异。教学中课题制是知识传授的一种形式,在传授知识同时培养如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学与学术研究的衔接;作为科研管理模式的课题制不担负教学的功能,其目标就是学术研究,最终形成某一科研成果。第二,两者的资金保障不同。教学中的课题制没有较为明确的资金来源,更多地取决于各个学校对教学过程的资金投入;而后者有明确的资金来源来保障科研的顺利进行。第三,人员组成不同。前者主要由教师与学生组成,教师是课题制教学的主导,学生则是主体;后者是由课题主持人及其领导下的一组科研人员,组成人员在科研项目中完成各项子课题,最终形成与预期目标相符的科研成果。
二、艺术设计专业的课题制教学思考
1.艺术设计专业课题制教学的可能
目前,我国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是招生规模较大的专业,教学条件、教学水准亦参差不齐。如何提高教学的质量成为艺术设计专业从教人员的第一要务。艺术设计属于实用艺术范畴,它是在现代工业化生产的条件下,运用科学技术与艺术结合的方式进行产品设计、装饰设计等的一种创造性方法[3]。艺术设计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我们一般将其看作一种综合的、交叉的学科,它包括了工业产品设计等十多个专业方向。
我国真正意义上的艺术设计教育应该说开端于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随着计算机、互联网信息等技术的发展艺术设计专业教育蔚为壮观。伴随着办学规模的急剧膨胀,教育资源、教学制度的滞后问题也浮现出来。第一,师资方面,高层次师资相对缺失;中坚力量的教师后劲不足;青年教师实践经验相对薄弱。第二,在课程设置上也较为混乱。作为一个相对年轻的专业,艺术设计在课程设置上经历了几次重大转型。首先是以图案装饰为主导的实用美术阶段;其次是手工工艺为主体的工艺美术阶段;最后是强调科技与艺术高度结合的现代艺术设计。传统工艺的剥离,现代科技向设计领域的延伸,使得艺术设计专业所指涉的范围不断扩大,因此给课程的安排也造成一定程度的混乱。第三,教学方法的欠缺。艺术设计专业如何授课?课堂上教师的一言堂肯定行不通;教师布置个命题,最后作业点评,这样也类似于自修了。严格意义上说,目前在艺术设计教育中,我们还没有一个基本成熟的教学法,某些教学的革新也只是教师个人层面的教学探索。
课题制教学制度的引进有可能改变我国艺术设计教学中的积弊。首先有助于提高师资学术水平,目前在艺术设计教育领域,重视技能提高的思想远大于学术层面的探索。教师积极参与社会设计事务,这固然是值得肯定的行为,但反过来审视我们的课堂教学,却显得很苍白,理论研究的先天不足使得我们技能的进阶迷失方向。技、道并举的双师型教师可谓凤毛麟角。这点从我国艺术设计专业的教材建设上可见一斑,我们的教材就是简单教案加大量的图片及说明。教师在课堂上引入课题研究不仅可以提升自己的学术能力,同时可以对社会实践提供智力支持与理论支撑,对学生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思维的独创性培养也有极大帮助。其次课题制的实施有利于课程的整合。目前艺术设计课程多而杂,很多课程教学浅尝辄止、蜻蜓点水,不利于学生就某一方面知识展开深入研究。课题制的实行可以把有限的课时整合为相对完善的课程群,不必要的课程可以作为学生课外学习兴趣的延伸。当然教学方法是多样化的,不能拘泥于某一教学法,课题制在理论上属于教学制度的设计,和学分制、通识教育共同构筑大学教育的主导形式。
2.艺术设计专业课题制的实施
在艺术设计专业中如何展开课题制教学?首先是要围绕课程目标展开教学,设计课题的内容必须最终指向课程目标。比如设计基础解决形式美的基础,设计色彩解决色彩搭配的基本能力。那么教师在课题安排上要考虑达到上述目标的若干可能途径。课题制属于探究式学习形式,目标是既定的,过程是学生主动探索的环节,教师积极参与,适时地予以指导,但尽量要尊重学生自我拟定的方案,不要轻易否定。其次要区分作业布置与课题设计之间的差异。在我们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学的目标是通过作业来体现的,课题制尽管也强调最后的完成方案,但更侧重于方案完成的过程,也就是说不仅仅以作业来评定学生的学业成绩。设计教育的核心是创造能力的培养,过程往往更能使学生施展创造力。所以课题制教学在对教师的要求上要高于传统教学模式,它从课题分析到理论学习,进而到方案制定与实施,环环相扣。最后,课题制教学要遵行“课题”为中心,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师生共同参与的原则。课题是课程教学的灵魂,课题替代了传统的教案。教师既是课题的组织者又是学生实践方案的“高参”,教师与学生具有完全平等的地位,进行充分的讨论。当然教师对课题研究的前沿性应该有一定的把握,避免学生走进死胡同。
三、《设计色彩》教学的课题设计
《设计色彩》是艺术设计专业基础必修课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色彩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律。能准确观察、分析、表现物体间的色彩构成关系。侧重培养学生对色彩的感受能力与表现能力,并能运用主观色彩对设计画面进行色彩构造设计,为进入今后的专业课程学习打好基础,形成初步的色彩设计理念。教育和启迪学生开发视觉感受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察方法,体验色彩的情感品格,掌握色彩的审美法则,建立和谐的色彩观念。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判断能力,加强学生色彩造型的艺术处理与表达能力。
教师的课题设计意识是《设计色彩》教学成败的关键,应鼓励教师进行原创课题的研究。教师可以通过原创课题或者借鉴其它先进的课题设置,完成教学任务。教师根据艺术设计总体教育思想和教学纲要尽最大可能调整现有课程结构,整合相关课程,设计出富有特色的原创课题,使课堂教学呈现出多元化的状态。
在课题设计中我们分为三大阶段。第一阶段基础色彩研究,包括如下几个课题:1.光色成因;2.色彩表现的构成;3.中西传统色彩比较;4.表现性习作(如以情感、观念为线索)。通过本阶段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光色形成的原理及色彩基本理论、了解色彩表现的构成因素;对表现性色彩和常规写生色彩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并形成设计色彩的基本认知;能以不同物质、不同空间、不同时间为内容,以具象、抽象元素为手段,以具象为形式进行习作练习。第二阶段平面归纳,课题包括:1.来自自然的色彩;2.影像;3.平面化与装饰;4.西方名画的启示等。第三阶段设计色彩实务训练主要从色彩形象图表法、色彩合理改进、设计物品配色方案展开。此类课题可以结合专业方向的设置而展开,如平面设计方向的可以针对某个产品的包装进行配色训练。
艺术设计专业所强调的创新意识与课题教学的主旨是完全相吻合的。课题的设计是多元化的,拘泥于某一戒律则会违背课题教学的初衷。教师就是课题设计的设计师,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1]韩水法.甑陶还是镀金[J].读书,2006(6):6.
[2]黄浩涛,王延中主编 .课题制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3]李砚祖 .艺术设计概论[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2: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