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通识教育与大学英语

2011-08-15张晓勤

枣庄学院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学科知识通识大学

张晓勤

(山东广播电视大学 外语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作为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大学英语教育经历了20多年起步、发展、发展中改革、改革中前进的过程。随着通识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无论是当初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还是2004年由教育部高教司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在制定大学英语教学目标时都涉及了通识教育的内容。

一、大学英语的通识教育功能

萨皮尔(Sapir)认为语言是社会现实的向导,也是文化的向导。我国语言学家邓炎吕认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起着重要作用。”任何一种语言都不是孤立的,它总是深深扎根于民族文化之中,反映该民族的全部信仰和情感,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根据英国语言学家W.River的观点,外语教学具有两大功能:工具功能和一体化培养功能。工具功能指学生按照理解、掌握和运用的程序来学习外语,并通过练习来强化所学的知识,使外语服务于一些特殊目的。如翻译文学作品、阅读文献以及日常交往等。外语教学还具有一体化培养功能。这种功能就是指外语教学可以通过不同文化的学习,使学生身在其中,从而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使学生发展和具备一种新的文化意识(韩高军、彭石玉,2008)。由于不同文化各有其独特的价值观以及思维、行为方式,学生能够在了解别的文化的基础上,比较不同的文化,综合、全面地了解人类知识的总体状况,包括主要知识领域的基本观点、思维方式和历史发展趋势,认识和了解当前人类社会的重要课题,发展全面的人格素质与广阔的知识视野,从而发展成为具有全球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一体化培养功能就是通识教育在外语教学中的最佳体现。

通识教育的内容涉及到人文、社科、自然科学方方面面。它的实施都是通过开设各种必修课、选修课来实现的。或者说通识教育是通过多门课程共同作用来完成的。然而,单纯靠增加课程来进行通识教育必然会增加课时数,这和当前教改中控制课时总量的要求相矛盾。那么,在现有的课程中能否注入通识教育的内容?笔者认为,大学英语就是一门易于承担部分通识教育内容的课程。因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信息的载体,在大学英语教学内容中完全可以提供较为广博而均衡的多学科的知识内容,从而引导、启发学生对于其它学科的入门与兴趣,扩充学生的宏观知识基础。这样做不仅有利于通识教育的实施,也有助于提高大学英语的教学质量。

目前,大学英语课程功能比较单一,在很多学校还停留在教会学生英语知识和考试技能的低水平线上,大学英语教师仍然在为提高CET-4的通过率奋力拼搏。单一的课程功能似乎有利于语言教学和学习,但实则欲速不达。就语言学语言,就语言练语言,难免使英语学习索然无味,调动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材内容知识不新,程度不深,不能对大学生的智力形成挑战,就抓不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不起青年人的求知欲望。教师的知识面窄,除了英语,对其它学科知识知之甚少,就难以引起学生对老师的敬佩之情。我国的大学生和发达国家的大学生相比,知识面偏窄,思路不宽,考试成绩好,但动手能力差,创造力不强。和周边国家的大学生相比,我国大学生英语词汇量偏小,语言运用能力偏弱。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加入通识教育的元素,或许有助于改变上述局面。

二、通识教育在大学英语中的应用

21世纪的大学生应该是具备综合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文科学生要增加科学技术知识,理工科学生要增加人文社科知识。所有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对当前人类发展所面临的纷繁复杂的重大问题应有所了解和认识。在大学英语中加强通识教育是把上述知识纳入大学英语教学内容。这样做可以一箭双雕,学生既学了英语,又通过英语学到了其它学科知识。多学科知识必然会涉及到多学科词汇,不仅能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和词汇量,也可以打开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学习兴趣。

在教学方面,最有代表性的是吴鼎民教授提出的大学英语“三套车”的构想:即把英语语言、中外文化和多学科知识系统融入大学英语教学之中,把大学英语课程改造成英语语言学习和技能训练、跨文化交际以及通过英语获取多学科知识的一门综合性的、多功能的课程(吴鼎民,2004)。基于上述考虑,笔者尝试着把通识教育内容融入大学英语教学中。如大学英语教材中包含了人文、社会和自然科学内容,既有大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如校园生活、爱情、外语学习方法、音乐、体育运动、流行时尚等;又有相关的学科知识,如经济、法律、宗教、生命科学、宇宙探索等;还有事关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热点问题,如战争与和平、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预防艾滋病、打击贩毒造假等。上述话题内容由浅入深,分布在3册书的30个单元之中。每个单元共2篇文章,围绕一个中心话题或者某一门学科知识,尽可能粗线条地,从历史到现状,多角度地勾勒出它们的全貌。比如在Sports这一单元中,既有学生普遍感兴趣的奥运会和足球,又有对体育历史及其在教育中的地位的介绍;既有西方体育,又有东方武术;既介绍体育项目,又探讨体育精神。使学生通过每一个单元的阅读和学习,运用英语获取信息,增长知识,引发思考,有所感悟。

作为知识的引导者和活动的组织者,教师在课堂上可以为学生制订一个初步的学习目标,并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适当的教学活动。采用研讨式教学。学生则以主体身份探讨某一个论题,和同学讨论,和教师讨论,整个课堂应具有热烈的研讨氛围。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教师要及时对学生的问题作出反馈,给出参考性的意见,并鼓励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讨论活动中,对学生的表现也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但是仅仅通过课堂讨论这种形式是远远不够的,学生还要在课堂之外做大量的阅读和研究工作。在整个过程中,教师作为引导者和监督者,应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兴趣爱好随时改变书目,并定期考察学生的完成情况。文科学生可以多阅读自然学科方面的书籍。理科学生可以多阅读人文学科、社会学科的内容。此外,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相关课题,深入社会做一些科学调研工作,并及时反馈到课堂上。通过课堂研讨和课外自主学习研究,学生在整个大学阶段都能不间断地接受英语通识教育,逐步激发他们的综合应用能力和身上所潜藏的创新能力,为今后成为复合型人才创造条件。

另外,还要补充一些相关的经典文章来读,加强阅读与思考的强度并提供对阅读的对话与交流空间。那些经典著作,包含着人类面临的一些基本命题,已经取得了一些具有永恒价值的成果,阅读经典著作能够使学生与思想家对话,在共同体验和思想基础上,建立各种思想之间的友好关系,因为在那里,学生可以进行有价值的选择与自主学习,并从中得到真、善、美的答案,这种答案比在课本上得到的更具有生命力。当教师给学生推荐相当数量的参考书目时,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读完并在课堂上汇报自己的读书心得和体会。要让学生从课外阅读英语文化和综合知识的英文普及类书籍的初级阶段逐步过渡到阅读人文学科、社会学科和自然科学的英文专业类书籍的高级阶段。大学时代是阅读和思维的关键期,离开这个时期以后就不会有这样的训练机会和效果。要使他们把学习经典知识和转化为自己愉快成长的意愿,不是习惯于道听途说,而是在人类基本知识方面下过比较大的功夫,这就必须要有相当的阅读量。(甘阳,2007)人格的形成是一个文化与环境陶冶的过程,人格是在文化环境中“泡”出来的,而不是靠灌输“灌”出来的。这就要对学生提供对阅读的对话与交流空间,与同伴进行自由深度的对话,使他们得到乐趣、启示、信任和帮助,以及平等、真诚与理解的信念。

在育人方面,通识教育是一种途径、手段,是为了育人的目的而服务的,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而复合型人才仅有出色的学科知识和综合能力是不够的,健全的素质修养是成为此类人才的必要条件。通过大学英语通识教学中所学到的多学科知识,学生不仅学到了语言本身,而且能开阔视野,拓展心智空间,陶冶情操,提升人生境界,从而能够全面提高综合素质。无沦是英美文学、英美历史、跨文化交际还是影视欣赏课都可以从不同角度体味人生、阐述人性,学生在了解英语国家文化、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吸收其中的精神,从而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文化修养得到加强,道德素质得到提升,也就逐步向大学英语通识教育的育人目标迈进,进而也向成为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更进了一步。要想达到育人这个目标,也就意味着对教育者——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文化科研水平。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雄厚的英语专业知识,还要对科学、文化、社会、政治、经济都有所了解,要想做到这一点,教师可以研读本学科之外的大量书籍、参加各种培训、进行深造等。其次,教师要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亨利·罗索夫斯基指出:“作为起模范带头作用的教师也是通识教育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一个具有高标准和善于关心人的教师在道德行为方面肯定会教给学生更多地超过授课时限的东西。”(周莹,2008)因此,教师除了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还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如果教师不敬业爱岗,品行不端,他也无法成为学生的楷模。第三,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世界、洞悉人性的能力。要想把学生教育好,提高学生的素质,教师在进行大学英语通识教学的时候,就要对所用材料反复研读,理解文字间所蕴含的深刻道理,深入体会其中关于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点点滴滴,这样才能达到育人的目的。否则,教师学识再高、素养再好也无法真正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也就成为一句空话。

大学英语通识教育在我国已经起步、发展,但离发达国家的成熟体系相比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大学英语通识教育可以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并结合各校的实际情况,取长补短,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英语通识教育的路子。

[1]杨叔子.现代大学与人文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1999,(6).

[2]甘阳.通识教育:美国与中国[J].复旦教育论坛,2007,(5).

[3]周莹.实行大学英语通识教育,培养高素质符合型人才[J].江苏高教,2008,(5).

[4]韩高军,彭石玉.基于通识教育的专业教育[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8,(5).

[5]吴鼎民.大学英语与通识教育[J].镇江高专学报,2003,(4).

猜你喜欢

学科知识通识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通向学科育人的学科知识观
品读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学校德育要植根于学科知识的意蕴之中
通识少年小课堂 无线电寻宝之旅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