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论语导读》的教学

2011-08-15徐天舒

中学语文 2011年30期
关键词:名著论语君子

徐天舒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审定的 《普通高中课程标 准实验教科书语文 (必修)》选取了 《论语》《红楼梦》《家》《复活》《巴黎圣母院》等10部中外文化名著,组成了一个新的单元教学内容——“名著导读”。把课外阅读纳入教材编排体系,以突出和强调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这是以往历年的中学语文教材中所没有过的。

如何认识“名著导读”的意义,特别是如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认真阅读,积极思考,以达到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融会贯通、相辅相成的目的,是“此次语文实验的重要任务之一”。

笔者在教学中尝试实践“名著导读”的教学,自觉对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高颇有裨益,姑以 《〈论语〉导读》为例浅议之。

《〈论语〉导读》分为三个部分:“背景介绍”“作品导读”“思考与探究”。“背景介绍”主要是介绍孔子生平和《论语》产生的主要社会、历史背景以及该书在中国文化历史上的地位。“作品导读”部分包含的内容比较丰富。首先是对全书内容的简要概括,然后是对全书思想和艺术价值的深入分析,指出《论语》作为儒家思想的经典,充分反映了儒家的治国理论,同时作为杰出的教育家,孔子在教育方面也有很多精辟的言论,而且《论语》中还有不少为人处世的格言警句,这些都是很好的思想教育的素材。“思考与探究”包括四道思考题,这些思考题有的侧重对孔子思想志趣的理解,有的侧重于结合个体实际,深入探讨《论语》的现实意义。学生可在读完之后,结合个人实际,通过独立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获得思想的启迪,提升他们的认读能力、理解能力、吸收能力和鉴赏能力。

笔者以为,学生学习《论语》意义重大。高中阶段是学生人格形成的重要阶段,虽然用专业知识教育人可以使他成为一种有用的人,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孔子说:“君子不器。”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他必须获得对真善美的鲜明的辨别力。语文新课程标准鲜明地提出:“语文课程还应该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教育要致力于为他们一辈子做人打基础。而课外阅读正是进行人文教育的最佳途径。《论语》本身就承载着人类最基本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取向,最典型的表现就是《论语》很注重“君子”品格的塑造,重在强调一种人格的追求,教人做一个真正有益于社会的人。《论语》中许多篇目都谈及这一点,它提出了君子的言行标准及道德修养要求。比如“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这些质朴的话语无一不是在教导我们的学生心境平和,态度庄重,与人为善,注重个人仁德的培养。

其次、《论语》里有很多关于学习的态度、方法和目的的阐述,这些方法和经验都是对学生学习很好的指导。比如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即真正爱好它的人,为它而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这是关于学习态度的很好的论述,和我们现在所提倡的兴趣教学法不正是一脉相承吗?再如孔子说的“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述而》)即学习要有踏踏实实的精神,默默地记住学到的知识,努力学习而不满足。事实上孔子自己就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人(《述而》)。孔子认为不能成功的人,是因为他们走在中途就停止下来,实际上就是没有坚持到底的缘故。《论语·雍也》篇中孔子针对冉求在学习问题上认为自己能力不够的观点,提出“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这些论述即使是对现代的中学生依然有着很强的教育意义。所以说,《论语》导读的教学既是对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传承,更重要的是它还是激发和锻炼学生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的最佳途径。

那么,在日常教学中语文教师该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名著导读”呢?

其实,论语中有很多关于教育的名言,这些都是关于语文学习的很好的方法,笔者以为不妨从中撷取一些作为引导学生学习论语的佳途。

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述而》)

孔子强调的是学生的自我阅读,自我体悟。先让学生积极思考,再进行适时启发。学生如果不经过思考并有所体会,不到想说却说不出来时,就不去开导他;如果不是经过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时,就不去启发他。这句话强调了“导”与“读”的辩证统一的关系。《论语》中有典型的举一反三的实例:有一次,子夏问“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是什么意思?孔子回答他很简单:“绘事后素。”子夏立刻由此联想到仁义和礼乐的关系,便又问:“那么,礼乐的产生是否应该在仁义之后,就像有了白色的底子才能用颜色画画呢?”这让孔子特别高兴,大大的赞赏说:“你能举一反三,我可以和你讨论《诗》了。”

作为新课程的创新之举,编者编定“名著导读”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强调学生的读书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读”是基础,教师的“导”是穿引。只学而不思,光接受不去思考,不易发现文本的深刻内涵,也不容易获得独立的思想。自古以来的读书人都在学习《论语》,然而真正能获得高深学问的却廖若星辰,就是这个道理。如何做到“举一隅”而“以三隅反”,孔子有自己的方法,那就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子贡曾经问:“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孔子回答说:“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也。”子贡马上想到《诗经》中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孔子赞扬他“告诸往而知来者”。所以教师一方面要求学生课外时间积极主动阅读名著,另一方面,在学生思维不畅或理解偏差时及时给予帮助指导,完全放任的教学是绝对不可取的。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能仅仅要求学生把书本上现成的知识学会,还要教给他们如何获得新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考和思维的能力,引导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

《论语》虽然是几千年前的作品,但由于历代统治者的引述、修改、推崇,基本保持了它的原貌,语言也比较浅易,学生自读《论语》也不是太难。可以布置学生先将论语分类概括出其中的精要,并在课堂交流。比如,我们可将《论语》的内容分成五个小的专题分别归类概括:①关于治国与安邦的道理;②关于如何做人的思想及其价值;③关于君子人格的塑造;④关于学习的态度、方法和目的;⑤《论语》书中的教育思想。学生将论语中的条目分成这五个方面进行整理,归纳出孔子各个方面的思想,并且联系自身的学习生活实际,思考《论语》思想对现实的启示意义。

2.“温故知新”。

孔子要求学生对学过的知识应该反复吟咏,反复研习。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是孔子治学经验的总结。如何才能让学生在课程多任务重的情况下,对课外阅读过的文学名著再温故以求知新,这是每一个语文老师必须面对的问题。笔者以为解决这个问题也可以运用论语中孔子的教学方法,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即真正爱好它的人,为它而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首先要让学生树立学习《论语》的兴趣,在兴趣的指引下去学习,才能真正深入到文化经典中去,体味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独到的魅力。

同时,孔子还强调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礼记·学篇》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说的是学习不仅要有师长的教导,而且离不开朋友之间的切磋和帮助,大家在一起切磋讨论可以无拘无束,畅所欲言,这样更能激发灵感,收到意想不到的结果。同样道理,其他“名著导读”篇目的教学也可以使用孔子的教育方法,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指导学生进行一些阅读后的交流活动,如开展读书研讨会、辩论会、编文艺墙报等。通过这些具体的实践活动,一方面调动学生读书的兴趣和积极性,另一方面起到督促检查的作用,帮助教师了解学生阅读的情况,检测他们阅读的效果。

3.“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述而》)

当然,学思结合还可以体现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子路》)“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这就是说在学习过程中,要不断地把学到的书本知识加以演习或实习,使之学得更为牢固,并从中获得新知,同时要把这些知识应用到个人修养和社会实践中,学有所用。这些是符合人们认识的规律的。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不断获得教益,才能达到新的境界。

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曾说:“以中国教化最著之邦,历数千年而存在,余认为孔子之功。余虽隶耶教,于孔子之道莫不乐闻之。”《论语》从多种角度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特征,在学习研究《论语》的过程中,很有必要把《论语》的思想体系化,科学化,更好地理解《论语》中的思想精神。当然孔子是人不是神,孔子也有自己的历史局限性,这是不可否认的。但是,研究孔子重在吸收孔子思想精华,而不是简单地全盘否定或全盘肯定。

猜你喜欢

名著论语君子
玉、水、兰:君子的三种譬喻
如何读懂《论语》?
君子无所争
国外名刊名著
国内外名刊名著
国内外名刊名著
有君子之道四焉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
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