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求真创新 彰显个性——浅谈学生个性化写作

2011-08-15孙二梅

中学语文 2011年30期
关键词:个性化心灵文章

孙二梅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它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的这种独创性特征是十分明显的,那么在写作教学中如何去重视学生的个性,善待学生的创见,引导学生自觉地追求创新,彰显个性潜能呢,笔者以为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情要真

只有经历过颠簸与震荡的心灵才能成熟,只有渗透着泪与笑的文章才会获得真的生命。写作应是对生活、对人生的独特感受和感悟。再现生活要真实,展示自己的情感本色要真诚,而不应去遮掩自己的心迹。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心灵枷锁解除,抒发清纯、真诚的情感,写最熟悉的东西,写那些与我们心灵相碰的东西。

只要把学生引向他们自身生活更广阔、更深入、更真实、更缤纷的世界,让他们用眼睛去观察,用身心去感受,用激情去探索,埋入他们心田的就是创新的种子,写作的源泉就会永不枯竭。笔者让学生在忙碌的学习生活之余也抽出耳鼻眼去观察自然,如利用班会课或课外活动适时地组织学生去学校附近的山冈野地秋日寻根、去庄稼田间春日踏青、去水库江河等地冬日访古。之后就让学生以《秋日采风》《踏春归来马蹄香》《追寻先辈的踪迹》等为题调动各种感官,把一些真性情流淌于笔尖。

二、意要新

古人讲:“文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故作文一篇,定有一篇之主脑,主脑也,即作者立意之本意也”。以“帅”、“主脑”为喻,说明了文章中心对文章质量的决定作用。个性化作文,根源在思维的独特个性。《新课标》指出:写作教学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创新是达成作文个性化的决定因素。创新因素的有无、创新程度的高低直接促成了作文个性化的不同层面。要使作文有创新,就必须倒过去想(逆转、假设),进一步想(纵向、横向)。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事情,从表面上看,是违背人之常情或人之常理的,却也能够“逆理”而“成章”;有些事情从正面写可能难以激起读者的兴趣,从反面着笔,却能显出新意。范仲淹依靠对《洞庭晚秋图》的想象敷衍出名篇《岳阳楼记》;李白借想象表达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瑰丽;毛泽东借想象抒发出“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的豪情等等。写作时,要善于从自己独特的生活感受出发,寻找新颖的角度去开掘事物的特点,探求事物的本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提炼出正确、深刻、新颖的主题来。

三、体要活

传统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三大类已经满足不了学生个性和作文个性的发展要求,童话、寓言、散文诗、杂文、诗歌、小小说,甚至文言文、就诊报告等都登上了大雅之堂,为学生张扬作文的个性提供了日益广阔的舞台。考生之幸,也是作文个性化之幸!作文形式要改变创新,远离常式,启用变式,能让我们的文章在众多的作文中分外惹眼,别致脱俗。形式创新方法多样,不一而足。笔者教导学生:当你围绕话题选取一件矛盾冲突激烈的事,你完全可以撇开记叙文体,启用小剧本的形式;当你觉得从人的角度叙述太平淡,不妨从物的角度叙述,启用童话的形式;当你觉得直接发表议论揭示某种不良社会现象的写法太一般时,你可以考虑运用病历的写法;当你觉得文章材料时间跨度太大而不好把握,你就可以运用小标题支撑文章的结构;当你觉得一般的陈述方式并不能达到强化当面交流的现场感时,你完全可以考虑运用书信式、自问自答式、演讲式;还有小小说、寓言、诗歌、日记式、会议记录、倡议书、广告启事、成果报告等等。学生幡然醒悟,跃跃欲试,热情高涨,各种形式都入文,闪亮了笔者的眼睛。

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当下语文课改中教师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冰心曾说过:“人的心灵世界是个性化、自然的,是未经人道的,是充满了特别的感情和情趣的,是心灵的笑语和眼泪。”那么就让我们带着心灵的笑语和眼泪追求个性化的教学和写作吧。“清水出芙蓉,一枝独秀耳。”尽情展示个性化作文教学,力求达到“无技巧”这一技巧的最高境界。

猜你喜欢

个性化心灵文章
心灵真正的荒凉来自太多的快感
坚持个性化的写作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扩充心灵的“兼容性”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唤醒心灵
上汽大通:C2B个性化定制未来
同桌宝贝
做好深化国企改革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