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考记叙文情节设计方法——误会法

2011-08-15卢文锋

中学语文 2011年30期
关键词:后视镜误会司机

卢文锋

所谓误会,即事件或人物行为等容易引起人们误解。这种方法该怎样设计?

一、看下面的文章

[台湾]林双不

车子愈往南驶,我愈觉得不对劲。司机始终不怀好意地透过后视镜瞅着我,有几次似乎再也忍不住了,

居然微偏着头,眼睛向后掠。恐怕我是上了贼船了。实在不应该冒冒失失搭乘这辆黑车。趁着星期日到台北处理一些事情,原本计划搭十一点半的最后一班平快夜车回员林的,谁知东拉西扯,赶到火车站时,那班火车已经开走了。怎么办呢?星期一一大早就有课,不赶回 去怎么行?

真是的,就算一定得黑车,也应该睁大眼睛啊,居然司机一说是回头车我就上了,说载不载都无所谓,我就让他开。为什么我当时没有考虑到旅途的安全问题呢?报纸上几乎天天有计程车司机在荒郊野外劫财劫色,甚至还要伤人的报道,为什么我这么大意?

果然,车子刚过中坜吧,我就感到异样了。就如同我前面所说,司机一再从后视镜瞅我,瞅得我心底发毛。当然,我身上的钱不多,又是一个大男生,实在不必害怕。不过,如果他真的心怀恶意,如果他嫌钱太少不满意,无论如何,还是我吃亏。我悄悄打量他的体型,没有我高,但是比我结实多了。虽然单打独斗,我未必就会输他,可是他不可能没带东西,而且我根本不想打。

就在这时候,我看到他的右手从方向盘挪开,往下伸,不知在摸什么东西,大概是扁钻或刀子吧?车窗外一片漆黑,正是苗粟一带的山间,歹徒下手最理想的所在。要动手了吧?我下意识坐直身子,冷汗开始往外冒。

什么事也不曾发生,他的手又伸了上来,放在方向盘上,没有拿什么东西。一定是他看出我有了戒备,不敢轻率下手,在等待更恰当的时机吧?难道我就这样束手待毙吗?也许我可以想想办法,化解这场危机。我不是一向自诩最善于动脑筋的吗?怎么突然吓呆了呢?或许我可以试着和他聊聊天,动之以情,让他不好意思动手。

于是我吞了口口水,和他搭讪:

“生意好吗?老乡。”

他似乎吓了一跳,过了好几秒钟才回答我:

“不好啊!几乎连油钱都跑不回来。”

“不会吧?你不是回头车?刚刚还有客人包了你的车去台北,不是吗?”

他不再回答。我突然想到可能不是真的回头车,一紧张,舌头打结,也沉默下来。沉默最适于培养紧张的气氛。为什么他不跟我聊天呢?是不是怕暴露他的口音或其他的特征,增加警方缉捕他的可能?他当然明白,我被抢之后必定会去报案的,好聪明狡猾的家伙!我恨恨地咬了咬牙,他又从后视镜飞快地掠了我一眼。

这一眼非常狠毒,我有生以来不曾看过比这更狠毒的眼神,使我再度直冒冷汗,再度后悔自己的莽撞。即使赶不回员林上课,请一天假又有什么大不了,何必一定要搭黑车冒险?

算了,如果他真的要抢,就给他吧!好汉不吃眼前亏,财物嘛,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有人要就给他,犯不着因此打斗伤身。可是再想想,不行!这么一来,岂不是助长了恶人的气焰?无论如何,都应该和他拼斗一番,给他一点教训。

两种想法交战缠斗,还没有分出胜负,员林居然到了。可爱的员林!当计程车在公路局车站前一停,我立刻打开车门,冲了下去。松了一口气,才想到还没付钱,便绕过车后,走到司机窗口,伸手到旅行袋里掏钱。突然,车子往前冲,迅速拐一个弯,消失在不远的街角上。我最后看到的,是司机无比惊惶的神色。

怔怔地站在凌晨两点左右冷冷清清的员林街头,莫名其妙地把车钱再放入旅行袋,才看见旅行袋的右方开口突出一截枪管。那是我在台北特地为孩子买回来的玩具枪,枪管太长,无法全部塞进旅行袋里。

二、作品解读(构思过程):

1.主题:

“我”搭出租车,以为司机不怀好意,误以为司机是劫财劫色的贼人;司机看到“我”旅行袋里露出的玩具枪枪管,又误以为“我”是贼人,最后连车钱都不敢要就溜走了。文章通过两人的误会,入骨三分地表现了台湾当时的社会现实,揭示了人性间相互猜疑、互不信任的丑陋,或“人性本恶”的主题。全文气氛沉重,是一种冷峻的黑色幽默。

2.情节:

(1)因末班火车已开走,“我”只好搭出租车。交代起因,是“起”。

(2)司机一再从后视镜瞅“我”,瞅得“我”心底发毛。“我”误以为他有不良想法。接上文,是“承”。

(3)到苗粟一带山间,司机右手从方向盘挪开,往下伸,大概拿扁钻或刀子吧?要动手了吧?“我”下意识坐直身子,冷汗开始往外冒。可没有发生什么事。是“承”,也是“转”。

(4)“我”试着和他聊天,以打消他的念头。他似乎吓了一跳,过了好几秒钟才回答“我”。是不是怕暴露他的口音或其他的特征,增加警方缉捕他的可能?好聪明狡猾的家伙。气氛由上文舒缓——紧张——舒缓——紧张。 是“承”“转”。

(5)他又从后视镜飞快地掠了“我”一眼。这一眼非常狠毒,“我”有生以来不曾看过比这更狠毒的眼神,使“我”再度直冒冷汗。“转”。

(6)目的地到了,“我”还没给钱,便绕过车尾,司机以为“我”抢劫,无比惊慌的开车走了。气氛紧张。是“承”,“转”。

以上“转”的每部分都有误会在里面。

(7)“我”纳闷中看见了旅行袋中露出的玩具枪枪管。“我”恍然大悟。谜底揭开,主题得以表现。是“合”。

以上情节实际上是按 “起——承——转——合”(实际就是起因、发展、高潮、结局)几个步骤来设计的。起,故事起因;承,接上文叙事;转,情节发生变化,气氛开始紧张舒缓等变化;合,故事结束,主题得以揭示。每个情节都有一定的误会表现。因此就整个情节上来说,全文都是用了误会法,即使是情节发展的每个小阶段或每个小情节,都是由一个个误会组成的,误会的不断发生,使全文营造了一种紧张的气氛,误会越多气氛就越紧张,最后以故事的结束情节走向高潮和结局。因此,误会方法的使用能使情节波澜曲折,跌宕多姿,很好地深化和表现了主题。

那么如何设计误会呢?

三、模式构建

下面以上文为例说说误会方法设计的几个步骤——

1.主题确定,这是作品的灵魂,是作品有无意义的终决条件。主题的确立,从生活中来,要从生活中常见的小事、小人物中联想到关于人生哲理、人际关系、传统美德乃至社会发展的方面,并从中挖掘出具有震撼、惊醒和教育意义的哲理,这样才能以小见大,写出有意义的作品。上文就由“我”的经历,揭示出现实中人与人之间相互猜疑、互不信任的丑陋的劣根性,从而呼吁人们彼此之间应互相信任,互相向善,这样社会才能和谐。

2.从生活中选取或确定能表现这个主题并具有误会可能的事件和人物。误会法的使用必须有特定的情景环境,即一是从整体上设计一个能引起误会的故事。上文之所以选择搭出租车为中心事件,是因为一是时间已晚,易于抢劫;二是“我”本身就先入为主,以为“人性本恶”,加上报纸的有关报道,故看司机的所作所为都误以为是准备实施抢劫;三是司机的表现确实也像“我”认为的抢劫;四是司机也有如“我”一样的心理。这个事件和人物具有很好的误会因素,也切合主题,选择恰当。

3.将整个故事分为几个阶段或几个小情节,设计在每个小情节里可能容易引起误会的地点与不同的人物、事件以及人物的言行等,也就是从整体上把握或决定误会产生的阶段时间或过程,也可说是片段或场面。它包括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也可以说是起、承、转、合。上文所列的情节的几点即是误会产生的不同阶段和地点。如“到苗粟一带山间”即是误会易产生的地点,也是情节发展的场面。

4.设计和描写每个阶段或小情节里能引起误会的人物行为、语言或某种特定情境,即产生误会的导火索或缘由。如司机不怀好意的瞅着“我”的眼神,手“往下伸”等细节都是使“我”产生误会的缘由。

5.设计和描写人物在特定情境下(即看到对方的某些表现时)的心理感受。并以这些感受为主去形成误会,或揭示误会产生的过程。如文中“是不是怕暴露他的口音或其他的特征,增加警方缉捕他的可能?好聪明狡猾的家伙”的心理描写就是“我”误会的典型表现。

6.设计能解开谜底的结尾,这个结尾要以能揭示主题为前提。结尾往往用人物的心理或行动以及语言描写等结尾,要嘎然而止,给人留下想象余地。即使议论抒情,也要点到为止,揭示主题即可,否则过于太白。

另外还要注意的是,开头要直奔事件的起因,最好不要用议论开头,更切忌大段议论开头,这是很容易出现的问题。

选取或设计的事件最好是带有人物的偏见,先入为主,就容易产生误会。偏见应与主题切合,偏见的消除就是误会的解除,也是主题的揭示。要注意设计好铺垫伏笔,使情节合理。因考试时间与篇幅的限制,误会设计三四处即可。

以上几个步骤概括起来可以称为“六步骤”模式,即“主题确定——事件选择——片段设计——误会缘由——误会心理——真相大白(主题显现)”。(之所以把“主题确定”放在“事件选择”前,是因为考试时,主题来自于试题所给的材料或话题)依据这个模式可以设计一篇因误会而使情节波澜起伏引人入胜的较好的记叙文。

猜你喜欢

后视镜误会司机
画与理
误会
老司机
老司机
凭什么
臂戴后视镜
误会
创新的摄像监视系统取代车外和车内后视镜
汽车的复眼 后视镜及侧视镜的由来
《你误会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