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教材·作文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初探

2011-08-15易敏青

中学语文 2011年30期
关键词:读后感课文教材

易敏青

“新课标”对高中作文教学提出:“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笔者认为,这点应该成为语文教师进行作文教学实践的基本导向。面对当今高中作文课堂指导的时间少、学生学习任务重、课外阅读量少的情况,笔者认为将讲解教材和写作教学统一起来,构建“教材·作文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是一个很好地解决学生作文素材少、思想板结化等问题的途径。下面笔者具体谈几点自己的想法与做法:

一、挖掘教材,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品质

王安石在 《游褒禅山记》中写道:“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写作从来就是一项智能与思维的展示,没有见解,空泛肤浅,人云亦云,永远不可能写出好文章。没有敏锐深刻地思想,文章就不可能有深远的意境、精巧的构思、斐然的文采。现在很多学生的作文仅仅是列举事例,议论的语言在文中比黄金还稀少,成为名副其实的“列举文”。学生作文之所以肤浅幼稚化,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与没有形成自己的理性思维是有很大的关系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对教材进行一些哲学思维的梳理。纵观高中教材,有忧患意识,有生命意识,有道德意识等等。如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提出的著名论断:“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忧患意识从教材而言,最典型的是必修1的《离骚》,必修2的《阿房宫赋》,必修3的《扬州慢》,必修4的《过秦论》等课文,把这些篇目放在一起进行梳理,基本形成了一个“忧患意识”与“爱国情操”的思想意识链条。这样的课堂设计从而也逐步形成了学生爱国爱家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言和思维密切相关,语言说得好,在乎思维的正确。因此,锻造思维至关重要。”思维品质的差异,直接影响到学生作文的立意以及写作过程中的分析议理水平的高低。对学生理性思维品质的培养是作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二、关注教材内容,积累丰富的作文素材

高中语文教材篇数颇丰,以粤教版为例,从必修1到必修5就有95篇文章,且其中也不乏文质并茂的篇章,加上选修的篇章,上百篇的文章,从《诗经》的朴素原始的情感到《雨巷》的朦胧缠绵,从屈原的爱国情怀到朱自清的民族大义,从《兰亭集序》为死与生定位“死生亦大矣”的伟大意义到史铁生在逆境中寻找生命的出口……教材从不同的角度来展现它丰富的内涵,可以为我们提供丰富的写作素材,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学生写作文时无米下锅的问题。

近年来,笔者在教授新课文时常常要求学生读完教材后写简单的读后感。这种读后感不是长篇大论,也不是一两百字的短小精悍,而仅仅是一两个词语就足够了。比如读《荷塘月色》后,可以这样来写读后感:荷花。皎月。忧伤。自清。人格力量。生命的出口在哪里?《我与地坛》:地坛,精神家园。心灵健康。生命潇洒。到学期末的时候将这些读后感按照各个主题整理好。这种训练,既有利于阅读概括能力的提高,也有利于学生以后写作时按主题快速查找到素材并引用到自己的作文当中去。

三、整理教材写作思路,提供优秀的作文结构仿写模板

高考考场上的作文,是在特定的时间内,在特定的环境里,在特殊心理的作用下让学生迅速写成的文章。在这些特殊因素影响下应该说很少有学生能如王勃之才情那样显露于《滕王阁序》上。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体例不但具有多样性,而且还将教材按体例进行编辑,这对于明确作文的文体要求具有强化的作用。如果我们能根据教材指导学生学习名家的巧妙布局谋篇,为学生写作提供典范又易于掌握的写作模式,这将有利于学生在平时的作文训练和考场实战中迅速进行构思。

如必修2的《项脊轩志》,课文以项脊轩为感情的触发点,以“多可喜,亦多可悲”的感触为主线,将作者在项脊轩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串连起来,表达对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结构精巧布局,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来展现情感”是本文最值得称道的艺术手法之一。对于学生作文的“假大空”现象,这篇课文的这种叙事模式很好地纠正这种毛病。上完这一课笔者以《母亲》为题布置了课后作文作业,学生在这次作文作业中没有再让自己的母亲 “被离婚”“被残疾”“被死亡”,而是关注自己的生活中的“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之类的平常小事,写出了母爱的亲切与感人。

朱光潜先生也谈过:“这别天奥妙,只要熟练范文多篇,头脑里甚至筋骨里都浸润了那一套架子,那一套腔调和那一套用字造句的姿态,等你的笔一摇,那些‘骨力’、‘神韵’自然而然的来了。”高中教材中选取的课文大都精心布局谋篇,在行文结构上各具特色,仿照课文的结构学习写作,是学生学习布局谋篇的一个很好的途径。

四、依托文本,积累和锻造语言材料

高考作文中,语言是决定作文好坏的一个重要因素。语言是载体,即使有再深刻再新颖的观点,如果没有准确而富有文采的语言,也会影响作文的得分。

当我们浏览我们的课本,我们便会发现这是一个丰富的语言世界:有的隽永清新,独抒性灵;有的充满生机,富有想象;有的气势磅礴,少年意气;有的严谨方正,老成大气……高中语文教材上的大多数文章是古今中外的文学典范,这些文质兼美的名篇语言是典范的写作语言,经得起推敲和考验。引导学生欣赏课文中精彩的片段,仿写优美的语句,是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基本手段。进行仿写练习时,笔者先和学生一起找出文中优美的语句,然后让学生模仿文本中的这些句式的结构或写法等进行仿句写作。这样的仿句训练由于要求明确,借鉴具体,学生在精益求精的磨练中,运用文字的能力逐步提高。

比如,学习《我与地坛》的节选文章时,有学生认为“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这两句话很特别,但不明白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笔者在分析的时候向学生说明这是一种主观与客观对换交替行为的方法,即前半句以“我家”为中心,向外辐射,延及地坛,这是客观上的叙述。后半句以“地坛”为中心,向外辐射,延及“我家”,这是主观上的感受。这种主客观叙述角度的变化实质上表现了作者的心路历程——“我”认为地坛在主观上已经成为自己的精神家园。这种方法从形式上是词语的顺序调转,从意识思维上是主观客观的相互交换与融汇。在学生阅读教材前教师应先交代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找出自己感兴趣的句子、段落,然后说明为什么对某个句子、段落“感兴趣”。这一步做法的目的是要告诉学生那些精彩的句子、段落的写法好在哪里,从而引导学生学到文章作者锻造语言的方法。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本只是些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联系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能。显然“举一”就是凭“例子”示范;“反三”就是让学生仿照“例子”练习,形成灵活运用的技能。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利用教材作范文,将教材阅读与写作真正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具体分析,典型引导,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这个“例子”的基础上多模仿、多练习。让学生逐步学会陈述自己的观点、感想,写下自己的体会、认识,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构建“教材·作文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写出“自己的”真正的作品来。

猜你喜欢

读后感课文教材
春意盎然——《春》读后感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背课文的小偷
抉择——《给我一个拥抱吧》读后感
“读后感”等十七则
《没头脑和不高兴》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