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任务分析的高中现代文阅读教学目标设定的尝试——以苏教版《雷雨》的教学目标设定为例

2011-08-15张缨

中学语文 2011年30期
关键词:鲁侍萍雷雨起点

张缨

语文课堂教学由“教的过程”向“学的过程”的转向 真正体现了“学习是学习者的学习”的意义。基于此,笔者在教学中开始有意识地对自己以往的教学方式进行改进,从教学内容的设定到教学流程的设置都进行了尝试,在经历了一年多时间的实践之后,有了一些收获,现期望以苏教版《雷雨》一课的教学目标的设定为例将自己的基于任务分析的现代文阅读教学设计的部分不成熟的经验呈现出来,以求教于方家。

一、任务分析策略的运用背景

新课程中强调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理念,已经为当下的教育界所普遍接受,而“任务分析理论是在现代学习心理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关于教学设计的理论和技术,主张教学设计要以学生的学习心理规律为依据,强调‘学有定律,教有优法,以学定教’。”这种理论与技术与我们新课程的“学生主体”理念正好契合,而且,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有效减少教学的盲目性和主观性,提高教学的效率。

二、任务分析的内容概述

“任务分析是在教学活动之前,预先对教学目标中所规定的,需要学生习得的能力或倾向的构成成分及其层次关系详加分析,为学习顺序的安排和教学条件的创设提供心理学依据。”任务分析的具体工作可以总结为以下三个方面:(1)确定学生的起点能力。起点能力是指学生在接受新的学习任务之前他原有的知识技能准备。(2)分析使能目标及其类型。即介于起点到终点之间的教学目标被称为使能目标。(3)分析学习的支持性条件。支持性条件有点像化学中的“催化剂”一样,有助于加快或缓解新的能力的出现。

三、以《雷雨》的教学目标的设定为例

(一)学生学习起点的调查与分析

在学习《雷雨》一文之前,笔者预先编制了一些问题对学生进行调查,期望获得学生的学习起点和学习期望。

1.在读《雷雨》之前,你还读过其他体式相似的文章吗?你知道这种体式的文章叫什么吗?

2.你了解《雷雨》这类文章所具有的基本特点吗?你能写出来吗?

3.你看过《雷雨》全文吗?你看过什么样形式的《雷雨》?

4.你觉得《雷雨》这篇文章好看吗?为什么?

5.能写一点你对《雷雨》中的人物的看法吗?

6.如果我们接下来就要学习《雷雨》,你希望通过与老师和同学们的探讨,想了解到什么?

调查结果分析:

对第一个问题,53名学生中有10位回答曾经读过其他的体式相似的文章。有42位通过看教材知道这种文章的体裁叫剧本。由此可知,学生对剧本这一体式的文章还是比较陌生的,虽然在初中阶段曾接触过,但大多已经忘记了。因此,教学目标或者预习目标中应当有关于剧本这一文章体式的介绍。

对于第二个问题,只有5位学生写出了与剧本相关的“台词、潜台词、冲突”等概念,45位回答的是人物语言、人物动作、人物心理等概念,还有3位回答的是“悲剧、喜剧”。由此可以获知,学生对戏剧的基本知识的了解是比较少的,他们在阅读时关注了人物的语言和人物动作等,但通过询问后得知,他们的这种关注与阅读小说时的关注是类似的,并没有在意文本的体式。因此,应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关注戏剧剧本阅读与小说阅读之间的区别,换句话说,就是要学会阅读剧本。

对于第三个问题,53位学生均回答没有看过全文,也没有看过其他形式的《雷雨》。笔者在询问中得知,学生平时不太关注戏剧,由于一些客观原因他们了解比较多的是小品,有10多位学生甚至觉得话剧和小品没什么两样。因此,学生不了解戏剧,不懂得怎样欣赏剧本,很正常,这是环境使然,教师有责任让他们了解剧本,了解戏剧,学会阅读剧本,学会欣赏戏剧。

对于第四个问题,学生中有38位认为《雷雨》还是挺好看的,因为周朴园这个人性格挺矛盾的。33位(其中有14位的回答与前一回答交叉)认为好看的原因是喜欢鲁侍萍的性格。另外,还有10多位学生觉得谈不上好看不好看,没什么太多的感觉。有4位学生觉得不好看,主要是剧本这种语言呈现的方式看着不舒服,没读小说那么顺畅。据此,笔者意识到帮助学生走近经典,品味经典应该是我们老师的责任,我们希望通过对经典的学习让学生能够从此有阅读更多经典的兴趣。

对于第五个问题,学生对人物的认识主要分成以下几个类别:

1.认为周朴园虽然有点冷酷,但其实挺重情;(12人)

2.认为周很伪善,他的重情,其实是虚伪的外衣;(41人)

3.认为鲁侍萍性格主要呈现为坚强;(36人)

4.认为鲁侍萍其实是脆弱的,她没有反抗。(17人)

笔者认为,学生对周和鲁二人的解读是有相当的合理性的,或者说,虽然阅读依然存在着“读偏”和“读误”的现象,但并非那种毫无依据的“乱读”“错读”,教师需要创设条件让学生更深入地体悟人物的各个方面,从而获得更加合理的解读。

对于第六个问题,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笔者粗略归纳一下将其分为以下两类:

1.常规的:

(1)我希望了解这个戏如果演员来演,会怎么表现人物。

(2)我想老师组织我们一起表演这个剧,可能很有意思的哦。

(3)我想我们理解的周和鲁是不是准确的,如果不准确,那么,问题在哪里?

(4)老师,能不能为我们介绍一下整个戏啊?

2.非常规的

(1)老师,我想看话剧,可以吗?一定要答应哦!哈哈哈。

(2)老师,帮忙排个课本剧吧,你也要参演啊,那真过瘾。

(3)老师,鲁侍萍不要钱,傻啊?如果周是个混蛋,那更得把他的钱拿来,如果周是个好人,那他给的钱干净,干吗不拿?5 000块银元,少了点,三十年呢,至少30万。有总比没有好吧?老师,我们的观点怎样?

从以上收集的学生对 《雷雨》一文的学习期待上看,笔者认为,学生对本文的学习是有着比较强烈的学习动机的,他们期望与教师一起探讨对人物的分析,期望演戏 (这种期待里暗含了学生对剧本这一体式的理解,而且理解是基本准确的——剧本原本就不是用来阅读的——而是要演出的),期望欣赏更高层次的表演以印证自己心中的“周朴园”和“鲁侍萍”形象。

(二)学生学习起点的调查与分析的教学目标设定

在对学生的学习起点进行了调查与分析之后,笔者认为,本课的教学目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设定:

总体目标:通过对《雷雨》这一剧本的学习,学生能够基本掌握阅读剧本的方法,并激发出阅读戏剧剧本和欣赏戏剧的兴趣。

为实现总体目标,我们可以结合学生的学习起点与学习期待来设定一些与之具有层递关系的小目标:

1.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了解剧本的基本知识:戏剧的分类、构成戏剧的一些要素。(概念)

2.学生通过体验分析剧本中人物台词以及潜台词的含义,把握人物的心理特点,从而进一步认识主人公的性格特点。(一般规则)

3.学生通过体验来分析人物动作以及剧本中一些道具的作用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一般规则)

4.学生在体验分析的基础上能够概括出阅读剧本的一些基本方法,并有兴趣尝试运用这些方法来阅读其他的话剧作品。(高级规则)

以上的目标中,2和3两个目标应该被设定为核心目标,因为它们是学生体验的主要内容,也是学生学会阅读剧本和激发阅读兴趣的基础。

猜你喜欢

鲁侍萍雷雨起点
雷雨天
《雷雨》中的“雨声”
雷雨
浅析鲁侍萍的复杂情感
浅析鲁侍萍的复杂情感
弄清楚“起点”前面有多少
雷雨
起点
我的“新”起点
硬、安、纯——鲁侍萍没有大改的“真”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