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高中文言文教学现状及对策

2011-08-15唐海燕

中学语文 2011年30期
关键词:读后感文言文言文

唐海燕

一、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及成因

语文新课程凸现了文言文教学对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培育民族精神、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意义。然而,文言文教学的现状却令人担忧,一上文言文,学生笔记就记得唰唰响,满满当当全是关于文言字、词、句的有关解释和翻译。一节课下来,学生只学到了一些与现代汉语相区别的文言语法规则,至于其中的文学韵味和文化魅力,却并未品味到。在这样的教学中文言文已经失去了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动人的情感内蕴,变得枯燥无味,学生自然是提不起学习的兴趣。当然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学生因素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能否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决定着教学活动的成败。在实际调查与观察中笔者发现学生对文言文学习意义不够明确。“学习文言文到底有什么用?”这样的疑问普遍存在于学生的疑惑中。学生们又因文言文语法枯燥乏味,把学文言文说成是“学二外”。再加上时下快餐文化、时尚文化助长了莘莘学子的浮躁、张狂的功利心态,这些都抑制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主动性。

(二)教师因素

文言文阅读教学的重点到底是古代汉语的学习还是古代文化的传承,文言文教学是“文教”还是“言教”?对此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这使得文言文教学价值取向模糊不清。教师教学方法单一,一味强调记忆、背诵,教学过程模式化。再加上文言文教学评价主要依靠考试,侧重于终结性评价。这些造成教师将教学的重点放在文言字词的讲解以及文言知识上面,无视学生的生命主体性,课堂不见启迪智慧的思想,感人肺腑的情感,留下的只是文章的形式和文字符号。

二、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的思考与对策

面对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无尽尴尬,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扭转局面,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意识和兴趣,还文言文教学以应有的地位。根据多年来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多管齐下,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益。

(一)讲解文言社会功能,消除学生思想误区

文言文的社会功能十分广泛,大至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文言文是研究历史的切实保证。利用文言文的工具研究历史,可以从中获取经验教训,更好地为现实服务,推进我们各项事业发展。其次,文言文的社会功能还表现在弘扬民族精神方面,它是民族精神支柱。孔子的“克已复礼”,孟子的“舍生取义”,岳飞的“精忠报国”,文天祥“丹青照汉青”这些超越古今时空的精神正是通过文言文载体代代相传,至今仍在升腾激荡着我们的后生学子。再次,文言文是培养人们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的工具。诵读文言文可以时时激越浓郁的情愫,产生对祖国、对中华民族的无限热爱,无限依恋,从而形成深刻的爱国主义情感,并随时化作重振河山,抗击入侵者的力量。

(二)诵读感知文言美感,增强学生情感体验

朱熹曾言“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司马光亦有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在中夜不寐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文言文教学要做到每堂课都能听到读书声,或老师范读,或名家范读,或学生朗读。即便是读,也应该尽量形式多样,如吟读、朗读、齐读、轮读、赛读、伴乐读、清读、分角色读、表演读等。“读”并不仅是为了活跃课堂的气氛,还是学好文言文的必由之路。

叶圣陶先生推崇美读,他认为:“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激昂处还他激昂,委婉处还他委婉’”,还说,倘“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了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心灵相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是方法都有莫大的收获”。吟诵、美读的妙处就在于以声传情,情随声出,声情并茂,这样,既可以传递文句自身的情味,又可宣泄出学生自我体悟文句的感受。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朗读得好,文意、文情、文势、文序、文趣,都可在铿锵的朗读声中体现出来,“激昂之处还他个激昂,委婉之处还他个委婉”。例如多读《蜀道难》,便可疏通文意,体悟到李白豪放飘逸的诗风,而达到这一点,就成功了一半;《祭十二郎文》,通过诵读,文中的悲郁之情便了然于胸;读《六国论》,文章的论点、论据、论证便清晰可见;读《齐人有一妻一妾》,品味其中的语言“骄其妻妾”“施施从外来”,齐人的形象便鲜活起来……

(三)活动激活思维发散,还给学生主角地位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参与掌握知识,乃是唤起学生特有的对知识兴趣的重要条件。”“大语文”框架下学好文言文,让学生的阅读延伸到课外,在课内外结合的活动中,收获成功的喜悦。可以让学生搜集资料,可以让学生讲,可以让学生辩论。也可以指导学生将课文改编成课本剧,自导自演,使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展示自己的表演天赋,获得成功的快乐。

笔者在上《邹忌讽齐王纳谏》这一课时就采用激发学生自编文言剧本、自演文言话剧的方法,从编、演话剧的角度,指导学生背诵原文、理清文章脉络、揣摩人物性格、赏析文章整齐而又富于变化的语言,把教学任务融入到学生积极的编排演出之中,上了一节活泼高效的文言课,点燃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热情之火。

总之,教师可以灵活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成为学习文言文的主人,让学生在各种有兴趣的活动中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四)课后迁移促进阅读,深化学生阅读感悟

著名作家余华说:“阅读是通过作品唤起你的想象力、感受和情感,在别人的作品里读到你自己。”文言文阅读同样可以鼓励学生融入文本,在历史中融入现实,结合自己的独特体验对文本进行再创造。这是一种既能保持学生旺盛的情感源泉又能强化情感体验和提高学生认识的颇具实效的方式。

1.改写。

作品改写,源于原作又超脱于原作,建立在学生对原作有真切、深入的体验和感悟的基础上;又须凭借卓越的联想力、想象力,并能在其中张扬个性,表达自己对现实的深刻忧思。它更能够强化学生情感体验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笔者曾让学生把《五人墓碑记》中的事实改写成一则新闻,并根据课文中的议论写一篇新闻评论,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学习了李清照的《声声慢》后,笔者又布置学生用散文或诗化的语言,将它改写成现代版的《声声慢》。学生兴致高涨。

2.写读后感。

写读后感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相当重要。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认识。抓住作品的主旨或某一方面的感受,深入阐释,抒发己见,是阅读深化的体现。

比如:学完《邹忌讽齐王纳谏》,可以评论本文的劝谏艺术,可以写读后感。学习了王勃《滕王阁序》之后,抓住“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可让学生写作《与王勃对话》,畅谈人生理想。学完《劝学》,许多同学选择从语言的角度进行鉴赏,其中有位同学写了一篇题为 《一朵美丽的奇葩———品 〈劝学〉语言的妙处》的读后感,专门就文章中的比喻手法所传达的好处抒发自己的看法。诸如此类,读而有感,个性鲜明,颇具特色。

猜你喜欢

读后感文言文言文
春意盎然——《春》读后感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抉择——《给我一个拥抱吧》读后感
摭谈闻一多的文言诗
文言断句判断法
文言实词50例
会背与会默写
文言实词推断法
“读后感”等十七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