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握好“生成”的尺度,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

2011-08-15陆德金

中学语文 2011年30期
关键词:文本阅读教学目标

陆德金

笔者听了一节青年教师汇报课,课题是 《阿Q正传》,当执教者授到《第四章 恋爱的悲剧》时,执教者指定一名学生朗读全章后,全班同学自发地召开了“辩论会”:一方认为阿Q悲剧的原因是太好色,想生米煮成熟饭。另一方认为阿Q悲剧的原因是女人害的,因为自古以来女人都是祸水……这时,教者喜上眉梢地巡堂,不时地让学生鼓掌鼓励,课堂氛围异常活跃……由此,笔者想到了课堂动态生成与有效控制之相应的尺度。这种无效的控制“生成”,从根本上否定了教师“教”的价值,否定了学生“需要教”的前提,这样的阅读教学是“无用功”。

笔者认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对“生成”疏于控制,会产生消极的影响:一是容易形成表面的“繁荣”。只是外在的活跃,思维的含金量并不高。二是容易丧失学习的公正性,会让少数学生主宰课堂,多数学生只是“旁观者”,没有真正参与到学习过程中。细心观察会发现,一节课发言的人就那么几十个,多数学生竟一节课不举一次手,不说一句话,没有得到任何人的关注。这样下去就潜伏着一个危险的信号:学生中语文阅读能力好的更好,差的更差,走向两极分化,课程改革“面向全体学生”的目标可能就会落空。三是容易导致学生对文本的漠视,对作者的欠尊重。如有一位教师授《范进中举》时,有学生谈感受说:范进一家无米下锅,报喜的人来了也没有什么东西招待,于是众乡邻有的出钱,有的出米,有的还拿来了自己都舍不得吃的鸡招待报喜的人,由此看来,众乡邻对他也友善;今天,哪家哪户有了困难,乡亲们也是这样互相帮助的,我们经常听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教者连夸那位学生看书仔细,角度新颖。笔者认为,学生“生成”这样的感悟,冲淡了主题思想,违背了原作的本意,教者应该给予正确的引导。四是容易丧失教师的价值导向。教师正确的价值引导,本是学生健康成长,形成健全人格的重要条件,由于对“生成”性课堂的片面理解,一些教师认为“生成”就不能预设,不能控制,一切跟着学生走,学生想学什么就教什么,学生想怎样学就怎样学,教师怎能走在学生后面?于是,教师“主导”地位旁落,放水流舟。如有一位教师教授《书愤》时,结合爱国诗的内容,带领学生学习岳飞的《满江红》。正当同学们诵读这两首诗来进一步陶冶情操的时候,有一个学生提出了异议:岳飞抗金,会招致更多的人家破人亡。而秦桧力主屈膝求和,反而有利于人民生活的安宁。因而岳飞是大宋的罪人,秦桧是大宋的功臣。这一另类的看法,令全班同学大跌眼镜。然而老师只是一个劲地夸其见解新颖独特。这样,就完全失去了“生成”的控制,老师失去了“主导”的地位了。又如开头提到的学生“生成”的“辩论会”,如果教者能从“阿Q受了封建文化和思想的影响”这一角度来引导学生,那学生的智慧之花就愈开愈绚丽,不至于“节外生枝”,越扯越远。

为什么语文阅读教学的“生成”失去控制呢?笔者认为,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部分教师缺乏目标意识,只注重表面上的“活”而忽视内在的“实”。其实,只有当过程的“活”是为了更好地实现目标时,这种“活”才有意义,否则就只是一种“课堂秀”,而不是真正的语文阅读教学。其二,部分教师错把学习形式的变化当作课改的唯一目标。尽管变革学习方式本身有时就是目的,但并不是所有的学习方式都是目的,学习方式从本质上来看还是手段,是为目标服务的。其三,部分教师在培养与训练阶段过于注重内容分析,而忽略了对课程标准与教学目标的研究。因此,在还没有弄清“为什么教”或者“教之后,学生到底得到什么”之前,他们就把全部精力放在所谓的内容分析或者活动设计上,这在教学中就很容易造成偏差。课堂动态“生成”就放任自流了。

如何把握好“生成”的尺度,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呢?笔者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为了有效的“生成”,教师必须在预设上下工夫。第一,从教师方面来说,应该了解自身的情况,如个性、思维、知识结构、能力等。深刻地剖析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才能在阅读教学中扬长避短。同时,教师应了解学生的情况,明确学生的个性化差异,为激发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兴趣奠定基础。另外,教师应该认真组织教学活动,阅读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有计划、有步骤、循序渐进地进行阅读训练才能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智慧得以逐步提高。第二,从文本方面来说,要掌握文本的言语形式。作为反映内容的形式载体,不同的文本各有其不同的言语形式特点。只有真正理解文本的言语形式特点,才能从整体上感知文本的内容。“文以载道”,通过言语形式,文本的作者总要表达出一定的思想感情和价值取向,师生只有深刻地理解其内涵才能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形成自己的感悟。掌握以上两点,教师就能够把教学目标通过具体的教学内容体现出来,就能够把教学目标转化为问题情境、活动情境、练习操作情境及方式。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明确方向,不会茫然。

其次,为了准确地“生成”,教师必须抓住阅读教学中定向的实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对某一篇课文的教学价值,除了有一个在它的原生价值的基础上进行教学价值的发掘的问题以外,还有一个在它的原生价值的“定向”实质。俗话说,“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只有教学内容相对集中,才能使学生学得相对透彻。在教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时,笔者采用诵读法、点拨法、比较法来授课,具体是这样“定向”的:一是理解演讲词的特点:①揭示“为什么”,领悟“针对性”;②研读“怎么样”,领悟“思想性”;③筛选“是什么”,领悟“鼓动性”。二是体会排比句、比喻句在演讲中的作用,学会写简短的演讲词。这么处理,就是大家熟知的“一课一得,得得相连”的道理。此处的“一得”就是指教学内容的相对集中,具体到一篇文章中看似有所缺失,但从整体教材看,大纲规定的知识点都涉及完了,并没丢掉什么,而保留下来的内容也得以突出和加强。这样,学生就能在教师的控制与调节之下,沿着既定的目标前行。

最后,为了深层次地“生成”,教师必须引导学生从不完美的“完形”到完美的“完形”。这里的从不完美的“完形”到完美的“完形”,实际上就是让学生从较低的思维水平提升至较高的思维水平,它包含着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从格式塔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映像与概念、具体与抽象的综合整体功能,在心理现象上难以区分孰先孰后,但在思维水平上却能显示出差别。在文学作品中,词语具有概念和描写的双重性,形象是具体与抽象的统一性,是作家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融合的结晶。我们讲清词语概念含义时,不应脱离它在作品中的描写功能,而应使学生把握形象,既要感受又需要理解。而从思维水平看,学生的课堂动态“生成”是有等级差别的。如读《爱莲说》,学生理解课文词语和含义,头脑中浮现出莲的形象,体会到莲花的可爱,这一等级的思维水平不难达到。但《爱莲说》是托物言志之作,文章把爱莲置于爱菊、爱牡丹的比较之中,实际上也是置于古代广阔的的社会背景中比较各类士大夫的品质,从而突出了那种既不求隐逸,更不慕富贵,有入世精神却能保持高尚正直情操的君子,作者爱慕的是这种人格美。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这种动态“生成”,是炉火纯青的“生成”,学生从不完美的“完形”到完美的“完形”,也就是让学生从较低级的思维水平提升至较高级的思维水平,从浅层次理解程度达到深层次的理解程度。

值得一提的是,有效控制的“生成”课要求教师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最大限度地还给学生,凡是学生能够独立思考解答的,就放手让学生去品赏,去获取。有效控制的“生成”课,不仅是预定目标的达成、问题的解决,而且还是新目标的“生成”与新问题的产生,师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又带着新问题走出课堂。这样,语文阅读教学就会取得事半功倍之效果。

猜你喜欢

文本阅读教学目标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
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加强读与写的结合
如何进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