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效课堂教学:“感性”出发,引向“理性”

2011-08-15

中学语文 2011年30期
关键词:金岳霖感性答题

刘 俊

一、来自教学实践的反思

笔者曾经上过一节高三语文诗歌鉴赏“炼字艺术”的复习课,复习目标是让学生掌握诗歌“炼字”类型题的答题技巧和方法。笔者整合诗歌语言的知识特点与考查重点,归纳出这一类题目题型特点、解题思路和技巧,精心设计了复习教学过程。但令人苦恼的是:讲完后让学生进行练习,结果学生根本不会运用所讲知识答题,做题仍然不得要领,错误依旧很多。课后与老师们交流,很多老师也有这样的苦恼:自己已经很努力的在备课、上课了,并且自认为已经把答题方法总结得很深入、很透彻了,可是学生在练习或考试时就是不得要领,似乎平时自己辛辛苦苦总结出来的答题方法,对学生没有丝毫帮助。无独有偶,笔者听过一节公开课:阅读分析《金岳霖先生》。这位老师对文章内涵的理解十分到位独特,他想通过对金岳霖先生性格和行为的“怪异”来剖析金岳霖先生人格中的闪光点,把探究金岳霖先生性格中的“错位”现象作为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尽管设计周密,引导巧妙,讲解具体,但教学效果不佳,整节课下来,学生似乎也没能很好地理解什么叫做 “错位”,自然也就没能更好地理解金岳霖先生性格中的“错位”。问题究竟出在哪里?请教名师后我才明白:我们的教学过程是先把教师的“理性思考”灌给学生,再让学生按照“理性”去解答“感性”问题,恰恰颠倒了学习思维过程。也就是说:学生对老师总结出来的“理性”的答题方法,缺乏“感性”认识的基础,难以“认同”;同时,教师总结的方法过于“理性”,不符合学生接受知识的一般心理规律。这节很有个性的公开课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恐怕也在于此。真实有效的课堂教学,应当带领同学从“感性”出发,逐步引向“理性”。教学实践中如何遵循这一有效的课堂教学规律呢?

二、教学设计:选好“感性”引向“理性”的载体

1.要在教学内容分析与学情分析的基础上确定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实践的前提,是教师先于学生学习的一种“理性思考”,这种思考对于学生的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学生如果能把老师的这种“理性思考”完全理解透彻的话,将会有助于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的提升。只有当这一“理性思考”建立在教学内容分析与学情分析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实现从“感性”引向“理性”的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分析,首先是走进文本,研读文本,感知文本的主要内容,体会其情感倾向,把握其语言特色,感受其精彩之点,知道其难解之处。其次是阅读与教学内容有关“教参”及其他教学资源,高三复习课,包括高考题目及学生使用的复习资料。

学情分析,要考虑与分析学生现有的学习经验、学习心理和情绪。重要的方法是通过平时的交往、交流,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营造适合学生 “内在条件”的“外部环境”;通过预习、检测、对话等方式关注学生的知识准备状况,从而确定新的教学起点。我们至少应明白:课堂教学需要学什么知识,达到什么程度?而学生实际只能达到什么程度?问题关键在哪里,如何解决?学生对某内容某些知识的学习认同、情绪追求怎么样?

在教学内容分析与客观的学情分析的基础上,确立具体的课堂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设计合理的教学过程,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为“感性”走向“理性”打下基础。

2.选好“感性”与“理性”的载体。

教学设计的全过程,教学内容选择是关键。它包括学习的文本内容,教师讲解选用的语言材料及题目,学生进行训练的材料及题目。其中,教师讲解选用的语言材料及题目,是引导学生从“感性”走向“理性”的重要载体。这一载体,一要体现“理性知识”,如古诗鉴赏“炼字题型”,所选讲的题目,要体现古诗语言“炼字”的特点、题型特点、解题思路与方法等知识规律;二要符合学生学习水平与实际能力,学生经过思考与老师点拨,能够比较清楚地掌握有关知识;三要对阅读或解决其他材料或题目有启发作用。所以,要下功夫选好讲解材料。当然,针对教学目标与讲解知识选编好训练内容与训练题也十分重要,这是消化、巩固与运用知识、方法的重要载体。

三、教学实践:“感性”出发,引向“理性”

整个课堂教学活动过程是教师教、学生学与教学内容三者之间的互动过程。这一互动过程应当遵循从“感性”出发,引向“理性”的原则。其主要环节一般是:学生尝试学习或解题,获得“感性”体会——老师点拨指导总结知识要点,获得初步“理性”认识——学生课堂自主学习(阅读或训练),再次获得“感性”体验——师生共同评析归纳,形成“理性”知识。这里的“感性”需要典型合理的载体即语言材料或题目,也需要针对明确的课时学习目标或课时复习目标;这里的“理性”一指具体的知识要点,二指具有一般规律的知识框架或体系。这两者之间的关键是“引”,也就是说,要在学生“感性”积累的基础上逐步分析、归纳,形成“理性”的知识或解题规律,并在训练中巩固与运用这些知识或规律。

有效课堂中的“教”与“学”从来都是平衡的两极,而很多从课堂教学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都是先从 “教”上开始的,而“教”上常出的问题是“过程”与“环节”不当,把“理性”的知识即知识结论或解题思路方法之类首先抛给学生,然后让学生用这不熟悉不理解的知识或思路方法去自主学习或训练,待学生发生错误后,仍然用“理性”的东西去分析讲解。这种违背认知规律与思维过程的做法,在高三复习课中尤为严重。正因为如此,才造成大量做题、反复讲“理”、提高缓慢的学习现象。

明白了上面的道理,我在高三现代文阅读复习教学中调整了原有的复习思路,收到了良好效果。例如,复习“散文阅读”中“分析结构、筛选信息”这一内容时,我们在分析学情的基础上确定了复习教学目标,按照“课前自主完成课外阅读题——课上讲解练习和归纳知识方法——选修教材篇目或高考题选做 (课后)——讲解练习和归纳思路方法——课外阅读训练——练习讲评”的复习教学过程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先选用课文《前方》中的语段和《今生今世的证据》设计“结构与信息筛选”题目,让学生自主完成;再根据学生答题的情况进行分析讲评,并且归纳题型特点、阅读过程和答题思路步骤;然后选用选修教材上的《寒风吹彻》设计“结构分析”与“筛选信息”各一题进行课堂训练;再通过课堂讲评熟悉巩固上面归纳的知识;最后选用两道高考题与张驰的散文《心中的芦苇》设计“结构”与“筛选信息”各一题作为课后训练题,并且要求总结自己的答题体会。在期中考查中,全班同学的现代文阅读成绩有了明显提高。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语文教学中要常常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学方法,多多去思考一下:我们对学生了解吗?教学内容选得恰当吗?课时教学目标明确吗?课堂上是否从“感性”有效引向“理性”?真正遵循知识规律与学生学习思维规律去设计并践行课堂教学环节、教学方法,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金岳霖感性答题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感性工学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论金岳霖接受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内在理路
邀你来答题
善的原意
较真的金岳霖
有效积累学生“音乐感性经验”的探索与实践
把握教材从感性到理性认识函数单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