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教育基于工作过程课程标准的研究与探讨

2011-08-15李幸平陆志强陈海涛

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课程标准职业高职

李幸平,陆志强,陈海涛

(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河北张家口075051)

高职教育基于工作过程课程标准的研究与探讨

李幸平,陆志强,陈海涛

(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河北张家口075051)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标准是对高职学生“学习结果”和“掌握的特定知识、技能和态度”等要求的描述,是高职教育阶段教育质量应达到的具体指标。理解其内涵,认识制定和实施的意义,明确基本内容,把握制定程序,规范实施和管理,必将有力地推进高职院校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

高职教育;基于工作过程;课程标准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工作重点向内涵建设、提高质量方面的转变,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成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就是将高职院校的专业(核心)课程,按照工作过程来选择和序化课程内容,以工作过程为参照系,将陈述性知识与过程性知识整合、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融合。为此,制定课程标准,明确课程应该达到哪些要求,按照怎样的标准和规范实施教学、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这是高职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就制定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标准问题进行探讨。

一、课程标准的内涵

深刻理解课程标准的内涵,认识它在学生能力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及作用,是制定和实施课程标准、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

1.课程标准的概念界定

1992年,在亚太经合组织成员国教育部长会议宣言中,将课程标准界定为:课程标准是对我们希望学生在校期间应掌握的特定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清晰阐述。

本文研究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标准,是对学生经过高等职业教育之后的学习结果所作的具体描述,它包括对学生在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等方面的基本要求,是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应达到的具体指标,是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2.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区别

教学大纲是规范各学科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它规定了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规定了知识点的具体要求及深度、难度指标,规定了详细的教学顺序、各部分内容的课时等,对教师的教学工作有直接的指导作用。但是,随着高职教育课程观、人才观的确立,原有的教学大纲已不能满足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需求,取而代之的是能完整体现课程改革理念、体现工学结合、关注学生学习结果的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的区别是:

(1)教育理论依据不同。教学大纲以学科教学理论为依据,是前苏联教育理论的产物。课程标准则是以认知结构理论、发现式学习理论和实用主义等现代教育理论为依据。

(2)制定着眼点不同。教学大纲是根据学科的内在特点确定的,其着眼于学科的内在逻辑关系和知识点。课程标准则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来确定,它结合了职业岗位(群)对人才的要求,其标准来自企业,来自职业,其着眼点是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能力。

(3)实施主体不同。教学大纲是从教的角度去理解课程,课程实施的主体是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始终处于主体和主导地位,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因此,掌握课程标准、实施课程标准的主体也就只是教师。课程标准是从课程实施的进程和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所获得的结果来理解课程,这是一个在实施课程标准过程中,充分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的过程。

(4)关注重点不同。教学大纲的重点在于对教学工作作出规定,主要表现的是基本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及若干教学建议,课程目标侧重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关注的是知识点。课程标准由过去重点关注知识和技能向同时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转变,不仅对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提出要求,而且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学习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水平提出要求。

(5)所起作用不同。教学大纲是一个指导性的教学文件,它对各部分教学内容的具体要求作了详细规定,包括各部分知识的教法及教学进度,是教师教学过程中必须执行的。课程标准则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描述,根据教学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在教学设计、内容、进度、形式、方法和场所等多方面有更多的选择,只要达到这个标准,就达到了教学目标。

二、实施基于工作过程课程标准的意义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是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这一目标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要突出职业性,要与职业岗位(群)很好地衔接,学生毕业后能尽快适应工作;不仅培养学生有职业岗位(群)必需的知识和技能,还要有热爱大自然、崇尚科学、热爱专业、与人和谐相处的情感和尊重科学、对工作努力钻研、一丝不苟的态度。因此,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研究和制订与之配套的课程标准势在必行。

制定和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标准,有利于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教学新秩序;有利于推进高职院校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使高职教育各专业的课程设置趋于合理,使课程开发和建设规范化;课程标准不同,必然引发教学过程和考核制度的改革,促进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一致,考核方式与教学过程的统一;有利于促进教师自主性的扩大,打破学科壁垒,主动了解职业岗位工作情况,按照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灵活组织、安排教学;有利于进一步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对课程进行规范、指导、评价和组织,对课程组织与管理活动提供目标、原则、策略和方法等依据和手段。

三、基于工作过程课程标准的结构和基本内容

课程标准的结构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课程的基本情况说明,包括课程名称、学时、适用专业等。第二部分是正文,包含课程概述、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要求、课程实施及建议、教学评价等内容。其中课程概述描述课程的性质与作用、与前修后续课程的关系、课程设计思路、典型工作任务等;课程目标主要描述学生学习该门课程后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等方面应达到的预期结果,结果表述要可操作、行为化、可观察、可测量;课程内容和要求应列出工作任务、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教学环境、过程与方法、建议学时等;课程实施及建议可以从教材选用与编写、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及其它教学方法、教学条件的补充说明等方面对教学提出建议和意见;教学评价则从评价模式、评价方式等方面规定课程及各工作任务的评价标准。

四、制定基于工作过程课程标准的程序

1.分析专业目标,明确课程目标

专业培养目标是通过课程的设置和实施来实现的。课程的目标要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满足人才培养方案对课程的整体要求。因此,要认真分析人才培养方案,按照专业培养目标中人才培养规格的职业岗位(群)要求,来确定课程总体目标及能力、知识、素质等具体目标。

2.开展社会调研,了解工作过程

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毕业后很快就能从事岗位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实现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因此,制定课程标准应该开展充分的社会调研,了解职业岗位(群)的岗位职责、职业素质要求和技能素质要求、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环境等情况,这是制定基于工作过程课程标准的前提和基础性工作。

3.划分工作任务,构建课程体系

教师与行业企业专家在分析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的基础上,结合职业教育课程观、能力观,将工作任务以工作过程为参照,划分为互相联系的学习任务——学习情景,构建课程体系。课程体系要以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为主线,一门课程可以划分为一个或多个项目,又可将一个项目划分为若干个典型任务,以项目、典型任务为导向来组织教学。让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在知识与工作任务的联系中培养能力。

4.描述学习任务,构建教学标准

对每个学习任务,要描述知识与技能的学习目标、教学环境、过程与方法、师生要求、考察与评价和建议学时,构建教学标准。学习任务的教学标准是课程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具有适用性和针对性。

5.结合高职特点,建立考核标准

考核评价标准是对本课程在知识、能力、技能、素质等方面提出的质和量的综合标准,是课程标准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结合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考核标准应采取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学习任务考核与综合考核相结合;课堂提问、现场操作与课后作业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注重考核学生实际操作技能水平,检验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与运用知识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职业能力及水平。要将考核标准与职业资格鉴定有机地结合起来。

五、基于工作过程课程标准的实施和管理

对于高等职业院校,行业企业专家、教研室骨干教师和授课教师是基于工作过程课程标准的制定者,教师是课程标准的实施者。制定出的课程标准能否顺利实施,达到预期效果,教师是关键。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认识实施基于工作过程课程标准的意义,理解课程标准内涵,明确课程标准基本框架和内容,参与制定过程;其次,在实施过程中,按照课程标准选编教材,设计、组织教学,配置教学资源,进行学生的学习评价;最后,要积极思考,勇于实践,发现问题,探索基于工作过程教学新模式,不断完善课程标准的内涵建设。

课程标准作为系部、学院的基本教学文件,要加强管理工作。统一编制、审批和印刷;加大对实施课程标准的支持力度,为教学改革提供保障;组织对课程标准执行情况的检查和评估活动;及时收集、整理实施过程中的评价意见,适时调整完善。

高等职业院校深化课程改革,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标准,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培养社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基于工作过程课程标准的实施效果直接影响教育教学改革的成果。结合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开发过程的特点来制定课程标准,重视内涵、意义,基本内容、制定程序、实施和管理等各环节,是基于工作过程课程标准有效实施的保障。

[1]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M].香港:科学教育出版社,2001.

[2]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3]周家泽.高职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标准探索[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

[4]楼美云 等.高职教育课程标准开发的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08,(3).

A Study of the Criterion for the Working-process-based Curriculum

LI Xing-ping,LU Zhi-qiang,CHEN Hai-tao
(Zhangjiako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Zhangjiakou,Hebei 075000)

The criterion for the working-process-based curriculum is a description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knowledge,skills,and attitude.It is also the specifications of higher vocational teaching quality.The understanding of its connotation,the realization of its significance,and the knowledge of its contents will surely promote the reform of the working-process-based curriculum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based on working process;curriculum

G712.3

A

10008-8156(2011)02-0067-03

2011-04-06

2011-06-02

李幸平(1965-),女,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机械设计与制造技术。

立项课题:本文为2010年度河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课题(课题编号:SZ2010355)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课程标准职业高职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