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凡利作品研讨会”综述
2011-08-15高娟
高娟
(枣庄学院 中文系,山东 枣庄 277160) ①
2010年底,“闵凡利作品研讨会”在枣庄学院中文系召开。与会的文学评论家、青年作家、专家学者近30人从不同视角,评述了闵凡利的中短篇小说集《一路莲花》《心中的天堂》《找啊找啊找啊找》等作品,就闵凡利的文学创作经历、创作心态、创作精神等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与会评论家、专家学者一致认为,闵凡利的小说选题多样,风格独特,文化底蕴丰厚,文采生动富有诗意,哲思敏锐且饱含灵气,特别是他开创的“新禅悟小说”已引起文坛的广泛关注。本次作品研讨会旨在进一步分析闵凡利的创作,挖掘其作品内蕴,为整个山东文学界提供有益的创作启示。
闵凡利从事写作已有25载,从最初一个仅有初中文化水平的农家小子在世人不解的眼光中默默地用笔和心血耕耘不辍,到现在已有近200万字的作品发表于《天涯》《莽原》《大家》等报刊;他的小说《死帖》《解冻》《神匠》《地瓜啊地瓜》等被《中华文学选刊》《中篇小说选刊》《小说月报》《小说选刊》等选载,其中《死帖》《解冻》还被改编成了电影、电视剧;他的作品获得吴承恩文学奖、冰心儿童图书奖等奖励;他个人也成为中国小小说名家、“中国小小说八骏”……与会人员认为闵凡利的成功既是“不可复制”的“偶然”,又带有必然性。这些创作成果是经由作家自身不懈的努力和顽强拼搏而获得的,与他对文学事业的虔诚和执著追求密不可分。透过作品,可以看到闵凡利的顽强毅力和厚重的生活积累,同时也从作者身上感受到了一种动力、一种可贵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
闵凡利的小说题材较为广泛,禅悟、侠义、农村、爱情及城市生活等无不涉猎,“新禅悟小说”更是个中翘楚。与会学者和评论家一致认为闵凡利的“新禅悟小说”创作与作家本人坎坷的生活经历和丰厚的生活素养密切相关,认为正是因为作家对人生的苦难有深切的体验和真切的感受,心沉到了底处,静到了极处,才能对“佛”的慈悲有如此深刻的体会,才会彻悟出人生的真谛,如《真佛》《一路莲花》《自己的天空》等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这些作品就像一剂剂清新的解药,使现代人疲惫的灵魂得到暂时慰籍,让欲望的缠扰获得一时的解脱,并给日渐迷失的人心指明回归的路径。闵凡利笔下的人物,不管是僧人还是凡人,都是在经历了一番波折甚至磨难之后,才得到一个“悟”的结局:或是僧人开示,或是俗人自悟,而他们最终悟到的佛道,其实是人道,体现出的“佛心”,实则是“爱心”。如《神匠》《心中的天堂》等无不借着佛的外衣,表现人间的大爱,发人深思,感人至深。更加可贵的是闵凡利能够做到推陈出新,像《心中的天堂》《莲花的答案》等优秀篇什,赋予原有的“禅理”“禅思”以时代内涵,悟出新“理”,翻出新“思”。他的“新禅悟小说”扬弃了诸如“生死轮回”“四大皆空”“六根清净”等佛教教义中一些陈腐唯心的理念,着力表现尊崇生命、返璞归真、“普度众生”等人性的真善美。专家们指出,闵凡利的系列禅悟小说如《神匠》、《真爱是佛》《真佛》等,之所以受到各界好评,最重要的就是其中所体现出的“禅思”“智慧”“仁爱”精神和对于人性善和美的执著追寻和阐扬,这就使他的小说具有了古典主义情怀和浪漫主义情调。
佛教进入中国后分为十宗,其中最受人喜欢的是讲求“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禅宗。我国的文学创作自唐代以来,就深受禅宗的影响,但清代之后没有将之很好地保留、传承下来。闵凡利的“新禅悟小说”力求将禅宗文化这一文脉与现代人的生活接续、贯通起来。闵凡利的小说写“禅”写“悟”,是要以一种“天然去雕饰”方式去体现现代人对生命和生活的全新的体验和感悟,所谓“禅悟”乃是“人悟”,所谓“神性”乃是“人性”,“新禅悟小说”悟出的都是人世的真理和真情。专家们对闵凡利为此做出的探索和努力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且指出闵凡利不仅深受传统的佛教文化与禅悟境界的影响,还善于向西方现代文化汲取灵感,在成功借鉴西方现代主义创作技巧方面也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他的很多小说都是借刍狗等动物之口,演绎出一些人生感悟和哲理,颇具卡夫卡《变形记》的神韵。
众所周知,宗教求真,求善,但并不求美。闵凡利写深山古寺,写经声钟声木鱼声,写超越凡俗之上的人生感悟,给人以向往,以遐思。作品虽然篇幅不长,但都很有艺术张力,给读者展示了一个清新空灵的世界,并将那种“青灯黄卷、木鱼声声”的修行生活描绘地颇具美感,甚至给人以惊艳之感。专家们指出闵凡利的“新禅悟小说”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除了表现出慈悲之心和睿智之思,还成功地营造出唯美之境,颇具空灵之美。正因为如此,闵凡利的小说赢得了众多读者的喜爱,也凸显出了他在青年作家群中的独特身影。
与会专家还指出闵凡利“新禅悟小说”创作的成功除了归功于佛教文化的影响,还得益于独特的地域文化和丰厚的民间因素。闵凡利的小说始终拥抱着鲁南这一片沃土,有着浓郁的地域文化风情与特色。在他的众多小说有一个若隐若现的、容纳了许多人物和故事的地方——“善州”,滕州古称“善国”,“善”字,不仅是昔日滕国的立国招牌,也是至今弥漫在这块土地上,滋养着滕州百姓的一种精神力量,不仅有着深刻的文化蕴涵,也是源自于儒家圣贤的一份精神诉求,这也是闵凡利在小说里执着地扬善劝恶的一个精神动力。在闵凡利的笔下,“善州”不仅是一个普通的地方名,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是他“心中的天堂”。
在民间,佛教乃是一种对抗人生痛苦的宗教。长期生活在社会底层的闵凡利,将关注现实的视点集中在民间生存状态和佛教的关系上。他敏感于底层民众生存的苦难,更怀有对现实的超越与对梦想的执着,强调生活在痛苦之中的人们对于人生的顿悟:如《念经的和尚》《桃花红》《死贴》等优秀的作品,莫不如此。闵凡利作品中的民间因素使他的小说中的“佛心”和“顿悟”拥有了扎实厚重的载体和依托。
在充分肯定闵凡利小说创作的同时,与会专家也诚恳地指出闵凡利的创作仍需突破自我,指出小说家担当的职责并不仅仅是进行道德的评判和是非的辨别,并不是要刻意在小说中宣扬一种精神或讲明白一个道理,这样很容易使创作陷于窠臼。因此建议闵凡利在下一步的创作中去自然地体现文学最本真的东西,不要时刻提醒自己在一种非常明确的观念的指导下进行写作,即通常所说的去写“载道的文学”,而是要回到艺术、回到文学、回到小说本身。此外,闵凡利小说中的一些人物缺乏终极的生命关怀,不能彻见人类的本来面目。鉴于此,专家们建议闵凡利通过深入研读佛家经典,在洞悉佛学教义的基础上,以慧眼关照世俗,内涵出新,形式出新,让“新禅悟小说”实至名归。
参加此次研讨会的有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王兆山、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作家赵德发、枣庄学院院长胡小林教授、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周波教授、中国作家协会张海君、枣庄市文联主席胡少华、滕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刘书巨、知名作家朱绪龙、文学批评家李鲁祥教授、文化学者张伯存教授、作家冯贵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