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鸿烈与民国时期的青岛教育
2011-08-15刘文华葛兆富
刘文华,葛兆富
(青岛大学 师范学院,山东 青岛 266071)
沈鸿烈,字成章,湖北天门人,早年曾赴日留学,回国之后即在海军部门担任要职。民国三十年十一月,沈鸿烈被南京国民政府任命为青岛市市长,上任之初,他就提出:“青岛以向日之渔村,多年被外人管理,自无本国文化可言,故文化建设亦非常重要。”[1]因认识到文化落后是制约青岛发展的一大痼疾,沈鸿烈即着手推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提倡爱国教育,实现教育本土化
沈鸿烈认为,中国积弱、屡受耻辱是源于“民智之低下”,以至于中国民众缺乏“纯正之爱国思想”及“健全之团结组织”[2](P3~44),所以青岛教育应当以唤起民族意识、锻炼国民体力、训练健全组织为目的。沈鸿烈指出青岛的学校教育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爱国教育之培植与高尚人格之养成”[3](P12)。他指出教育儿童“先要教他爱国,爱民”[4](P12),并要求少年儿童要“知道我们是中华民国的人,因为儿童的幸福要受国家的保护,是因为国家的存在,国破则加亡,所以我们要永远忠心于我们的中华民国。”[5](P12)为了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其责成教育局出台了下列政策。
第一,推行新教育方针。新教育方针根据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的《三民主义教育实施原则》而制定,主要强调陶冶儿童和青年的情操,注重伦理知识教育,确定三民主义信仰,推行三民主义教育;建立训育制度,实行训政合一;废止读经,开设党义、公民训练、国文、社会学等课程,以达到训练学生思想,培养其爱国精神之目的。新教育方针注重学生伦理道德的培养及公民意识的培养,对于消除本土民众尤其是青年学生的奴化心理有重要作用。
第二,制定具体教育目标。青岛市的学校教育目标也以培养爱国精神为中心,其包括如下六方面:“一是培养爱国思想;二是养成高尚人格;三是提倡生产教育;四是健全师生组织;五是普及军事训练;六是锻炼强健体格。”[4](P21)为实现教育目标,各校各科教员组织分科小组会议,计分国文、史、地等十一科,均以爱国思想为中心原则,还拟定特种教材做补充教材之用。
第三,建立训育制度。学校“训育”工作的主要目标有三项:(1)良好习惯的养成;(2)德性培植;(3)能力培养。[5](P27)为达到训育的目标,教育局还制定了具体的详细的训育方法,主要有人格感化、环境适合、家庭访问等十余种方法。为了实施训育政策,教育局责成各校设立训育处及训育主任,具体负责学校的训育工作。与此同时还责令学校定期举行爱国运动和军事训练,以使学生在求学时代“养成丰富之学识,坚忍之毅力”,“异日公而问世,则有勇、有谋、有献、有为、有守,实行救国工作”[6](P1)。
二、推动乡村教育,谋求城乡教育一体化
为改变青岛乡村落后的现状,沈鸿烈发动乡村建设运动,并责成青岛市教育局制定了乡村教育计划,乡村教育由此开展起来,自此之后“青市农村,得一线曙光矣”[7](P87)。短短几年之内青岛的乡村教育可谓“突飞猛进”[2](P3~44),尤其是基础教育有了极大的改观。
第一,兴办乡村小学。若保证学生入学首先需添建校舍,而青岛乡村校舍原多租借祠堂、庙宇、民房,极不适于教学工作,因此对于此类旧有“学校”则实行改建工作。故在乡村教育建设之初,市教育局积极提倡建筑校舍,其建筑经费由地方负责筹募其总数的3/4,政府补助其1/4。经过两年的积极建设,除建设新校、扩充班次之外,青岛市还加大了对个小学校的设备投入,如添置仪器、购买图书等。多项举措的实行,极大改善了乡村小学的教学环境,提高了学生的入学率,改变了乡村小学教育落后的面貌。
第二,充实学校学额。针对乡区小学学额不足的现状,青岛市教育局于1932年制定了《青岛市教育局乡区小学充实学额暂行办法》,《办法》规定每学年开学后一周内调查各小学学生人数,如有缺额,应就学龄儿童中先择年龄较大、家境较富裕者劝其入学,倘劝说无效,对其家长处以一到十元的罚款[8](P42),如儿童能随后入学,则罚金退还。这种强迫儿童入学方式,提高了儿童的入学率,有助于乡村教育的健康发展。1933年青岛市颁布了《青岛市实施义务教育强迫入学办法》。办法规定“凡学龄儿童中途无故退学或缺席连续至两周以上后经督促而不入学者由督学处查明后以一元以上五元以下罚金并仍令复学”,“被罚人如抗不交款由公安分局予以拘押处分”。[9](P59)
第三,重视培养师资。为培养优良师资,解决乡村教师不足、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青岛市教育局出台了多项措施。首先是创办了李村师范学校培养现代师资,李村师范学校建立之后在短短几年之内培养了大量新型教师,解决了乡村教师急缺的问题。其次创办小学教师暑期学校,截止1936年,暑期学校共开办了三次,其规模之大、组织之严格,在青岛历史上并不多见。再次组织乡区小学参观团及赴外参观团,1934年,教育局组织乡区小学参观了市立东镇小学、西镇小学等8所市内小学,主要参观其环境设备、行政、教学、训管等方面。青岛市教育局派部分教员两次赴京、沪、江、浙一代,参观职业教育及各项教学。教育局及各部门通过采取各项措施,使乡区的师资力量和水平有了显著地提高。
三、实行职业教育,促使学校教育社会化
沈鸿烈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做一个切实有用的国民”,要就学生“所能学的,能做的,脚踏实地的去做”。[10](P2)他指出“学科应采应用主义”,要“厉行实习及实地教授”,学习要“求实用不读死书”。[6](P3)“学生要社会化,使学校与社会打成一片。”[10](P2)
第一,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的联系。1932年青岛市教育局制定《青岛市私立小学社会视察实施方案》、《青岛市私立小学劳动训练实施方案》和《青岛市私立小学职业训练实施方案》,其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勤俭耐劳的美德,养成坚忍卓绝的精神,灌输职业知识,培养儿童工作技能,实现教育与社会的联系,即实现教育的社会化。
第二,加强职业教育。为了培养现代化城市建设人才,同时解决广大学生的就业问题,青岛在30年代大兴职业教育。除建立普通的各种职业学校之外,青岛各小学至中学都加设了职业科。市立各小学主要注重教授工艺科(内分纸细工、豆细工、黏土工、木工、金工、编杂工等)及农艺科(内分园艺、农作、水产、养鸡、养蜂、采桑)。至中学职业科目,市立中学有金工、木工、化学工艺等科,市立女中、设有家事、刺绣、缝纫、烹饪、看护等,市立李村中学设有作物学、土壤学、肥料学、园艺学、农村经济等课程,礼贤中学设有房屋、工程学、测量学、设计绘图等课程。以上各校职业科的设置莫不根据学校及学生的需要及环境而设,因而课程的设置可谓独具特色。
四、发展社会教育,力推教育大众化
沈鸿烈在谈到青岛社会教育的必要性时指出,社会教育“从国家的建设和社会的发展来说有必要”,“全体人民有知识,有强健身体,能爱民,能爱国,然后国家才有图强的办法”;社会教育“从社会生活上认为有必要”,“在此社会有知识才能生活”,要解决生存问题“首须训练民众使其备具生存竞争条件”;社会教育“从国家统一的意识上认为有必要”,“统一国民意志的训练,在今日国难时期尤为迫切”。[11](P2~3)正因认识到社会教育的必要性,沈鸿烈即督促教育局等部门发展青岛的民众教育事业。
第一,开办民众学校。沈鸿烈在谈到学校式社会教育的必要性时指出,学校式社会教育可以实现“学校社会化,社会学校化”;“学校兼办民校,为的是使教育同仁深入民间,多得到各种应用知识,以期教育理论和社会实际打成一片”;民众学校的开办,是“以政治力量推进教育”,“使民众教育程度提高,将来能辅助政治”。[11](P4)在市长沈鸿烈不遗余力的推动下1929年到1937年,青岛的民众学校先后开办了15期。为推进民众教育的发展,教育局成立了民众教育推进委员会、建立了严格的视导制度、完善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同时,加大民众教育的资金投入,民众学校的教育经费第一期为一一五二元,到十四期已上升至一八九九六元,[5](P24)翻了近十八倍。本着“教育机会均等”的原则,民众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坚持了大众化、平民化的教育理念,使得全体民众都有受教育的可能。据袁植群先生考证,到1935年,青岛市民中已经有70%的男性、30%的女性曾在民众学校受过教育。
第二,兴建公共教育设施。除开办民众学校之外,青岛市政当局还成立了民众教育馆、社会体育馆、通俗演讲所、图书馆、社会教育中心区等机构用以推动民众教育。其中民众教育馆是除民众学校之外最突出的社会教育机构。民众教育馆主要开展语言文字教育、科学卫生教育、体育休闲教育等教育活动。民众教育馆等公共教育机构的设立满足了不同年龄及教育程度的普通民众的需要,使他们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获得了与自身相关的生产、生活知识。这不仅提高了青岛市民的文化素质,同时培养了市民“国家的思想、生存的技能、自立的能力、组织的习惯”[11](P4)。
沈鸿烈发展教育的政策,不仅推动了青岛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了普通民众的知识水平,培养了城市发展所需人才,而且塑造了青岛市民的现代人格,推动了城市的发展进步。
[1]沈鸿烈.青岛政治上的动态与静态[J].青岛画报(第1期),1935.
[2]李先良.沈红烈青岛庶政述略[R].
[3]沈鸿烈.沈市长对儿童节庆祝大会训词[J].青岛教育·特载(第四卷第八期),1937,(2).
[4]青岛市秘书处编.市政要览·教育[M].1937,6.
[5]青岛市教育局编.青岛教育概览[M].青岛市档案馆藏,1935.
[6]沈鸿烈.沈市长召集中学校长会议之演讲[J].青岛教育·专载(第一卷第一期),1932,(5).
[7]武康,魏镜编.青岛指南[M].1933.
[8]青岛市教育局编.青岛教育(第二卷第1期)[M].1934.
[9]青岛市教育局编.青岛教育(第三卷第一期)[M].1935.
[10]沈鸿烈.沈市长对青年暑期服务团训词[J].青岛教育·转载(第三卷第八期),1935,(12).
[11]沈鸿烈.沈市长对民众教育讲习会训词[J]青岛教育·专载(第二卷第七八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