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人生路上
——解读《人生》中高加林的人生悲剧
2011-08-15广西李丽锋
广西 李丽锋
走在人生路上
——解读《人生》中高加林的人生悲剧
广西 李丽锋
著名作家路遥的中篇小说《人生》,是一部洋溢着浓郁时代特征的现实主义作品,通过描写城乡交叉地带青年的爱情故事,反映当代青年对“人生”的探求,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文章通过对高加林的形象进行分析,着重讨论造成他在事业和爱情上悲剧的社会及个人的原因。
《人生》;高加林;悲剧
《人生》是路遥在20世纪80年代根据中国农村当时的社会现象创作的中篇小说,通过农村和城市“交叉地带”几个青年的爱情故事的描写,深刻地反映了当前农村生活的新特点和所存在的矛盾。小说通过对高加林对理想生活的向往、追求及失败的描绘,反映了深刻的人生哲理。通过对高加林人物形象的分析,来解读悲剧产生的原因,也是对当前人的一点启示。
一、高加林—新时期的新人形象
(一)高加林性格的复杂性
作家路遥借黄亚萍之口道出了高加林的性格:“这个年轻人既像保尔·柯察金,又像于连·索黑尔,是具有自觉和盲动、英雄和懦夫、强者和弱者的两重性格的人物。”
高加林一面是强者,性子硬,有着较强的自尊心。在教师职务被替回乡当了农民之后,精神上承受着无比的压抑和痛苦;当他看到劳动中的母亲满头白发时,他感到羞愧和自责,他要证明自己也是个具有优秀的农民品质的人,开始同村里的人下地干活。在德顺爷爷和巧珍的帮助下,高加林重新燃起生活的勇气和信心,要求改变村子里落后且愚昧的面貌,而且也大胆公开自己和巧珍的爱情,以一种挑战的姿态,冲击古朴农村残留着的陈旧的传统习俗。另一方面,他又是个弱者,自卑心强。他在乡村人面前有一种精神上的优越感,而在城里人面前却又有一种心理上的压抑。当理想得到初步的实现时,他的自信心空前高涨,洋洋自得忘乎所以;当现实阻碍了理想的实现时,又一下子变得灰溜溜的。自信自卑彼此相互起着作用,这正是他性格中潜伏着的悲剧性的危机。
(二)富于理想,勇于进取的精神
在高加林身上,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富于理想、有追求并勇于进取的一个青年。他不满农村落后的现实,也不愿意沿袭那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辈子从黄土地刨食的古老的生活方式。他以他的所作所为,冲击着农村传统的平静、古朴的生活方式,憧憬着一种更文明的生活。
(三)突出的个性和才华
高加林有知识、有文化,他成为公社拔尖的模范教师;写文章、搞报道,名震全城。他又是县直机关篮球队的主力,身材出众,球艺超群。有着如此的才华,使得他在意识上超越了传统的保守观念,企图冲破落后的环境约束,而时代的文明之风还只是刚刚微弱地波及到“交叉地带”,这就导致其个性发展和历史进程的不协调,悲剧也就产生了
二、高加林的命运悲剧及其原因
(一)事业上的沉浮。一是高考落榜。他想通过高考改变自己,进入到自己认为的理想的生活世界中,但遗憾的是没考上。“对于高加林来说,他高中毕业没考上大学,已经受了很大的精神创伤。”“他十几年拼命读书,就是为了不像他的父亲一样一辈子当土地的主人(或者按他的另一种说法是奴隶)。”他不愿成为农民,而现实迫使他只能成为农民。二是民办教师被替。他想在教师岗位上好好工作,争取转正,并继续学习,钻研文学。但是,大队书记为了他的儿子避免当农民的命运,利用职权把他的教师职务撤了,“他所有的幻想和希望彻底破灭了。”三是通讯干事被告发。随着叔叔的复员,高加林成为县委通讯干事。正当他幻想着事业和爱情的双收获时,张克南的母亲把高加林走后门一事上报,他再次被退回到农村。
(二)爱情上的波折。在爱情上,高加林向往现代文明,追求自由恋爱。他经历了两次爱情,不论是进城前同巧珍的恋爱,还是进城后与亚萍的爱情,虽然都曾有着真挚的爱,但是殊途同归,最终以失败而结束,造成了他爱情的悲剧。
(三)悲剧的原因。
1.社会的原因。首先是社会的不健康因素导致了他的悲剧。高加林是处在转折期的农村和城市地带的人。一个有才能的年轻人难以有所作为,得失荣辱,似在反掌之间。假如高明楼、马占胜是有党性的人,假如社会的肌体是健康的,能为每个人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那么像高加林这样的人物,必定会做出一番贡献,但现实毕竟不能假设。改革之初各种体制还不尽完善,社会没有把知识青年放在公正的天平上去衡量,没有给农村青年提供走入社会的平等机会,造成了这一代人的悲剧。
其次,社会的转折期给传统观念以强烈的冲突也是造成高加林悲剧的原因。“你们有你们的活法,我有我的活法!我不愿意再像你们一样,就在咱高家村的土地里刨挖一生。”高加林在保守、传统、愚昧的农村里,被看成是异类,他的观念、他的理想和追求得不到乡亲们的理解和认可。在这样的环境里,仅凭高加林个人的力量是无法改变农村落后的局面的,因而他感到了失望,认为家乡不是他久留之地,不是他充分施展才能的地方。
2.高加林的性格因素。典型环境塑造典型人物,高加林的悲剧不能仅归咎于社会原因,他本人同样负有不可推脱的责任。黑格尔说:“人是靠头脑,也就是靠思想站着的。”
高加林的个人主义在他与刘巧珍断绝恋爱关系时表现得最为明显。他知道,如果和刘巧珍在一起就意味着:他就只能呆在农村,一辈子当农民;而黄亚萍可以在事业上帮助自己,为他个人的发展搭起一座桥梁。高加林无情地抛弃了刘巧珍,人生的意义被他曲解了。他将自己坚定执着的追求仅理解为自己社会地位的不断提高,似乎只有把自己农民的身份变换成记者、作家等,才能体现人生的价值。高加林从来没有考虑过进城的目的,他所作的一切努力只是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已,这表现出一种盲目性,对人生价值和意义也呈现出一种迷茫性。
高加林性格中的个人主义因素,也影响着他的奋斗。“他是个农民的儿子,从没鄙视过农民,但又从没有当农民的精神准备。”他对生他养他的故乡土地有一种深厚的感情,却又时时渴望离开这贫瘠的土地。他不满农村落后的生产力,不满农村闭塞的愚昧的面貌,但缺乏改变它的信心。他不愿无所作为地活着,却又未能选择一条正确的人生道路。因此,在实现自己理想的追求中,有时会不顾牺牲他人,最终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面前迷失了方向,丧失了自我,从而走向了失败。
《人生》中高加林在事业和爱情的双层失落中咀嚼着苍凉的人生,给我们心灵以强烈的冲击。文学是生活的一面镜子,愿那些徘徊在生活十字路口的青年朋友们能从高加林身上受到启发,扎根于现实的“土壤”中让人生的理想之花开得更加鲜艳。
(作者单位:广西贵港职业学院)
(编辑李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