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贵州省中国现当代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综述

2011-08-15周爱勇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师院贵州论文

周爱勇

(贵州师范大学社科处,贵州贵阳550001)

2011年11月26日至27日,由贵州省中国现当代文学学会主办、遵义师院承办、遵义师院中文系、红色文化研究中心、遵义市文艺理论家协会协办的贵州省中国现当代文学2011年学术年会在遵义师院隆重召开。本次学术年会得到贵州省社科联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成为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第九分会场。来自省内各高校、各地、州(市)的会员60余人参会,围绕“贵州红色文化与文学经典研究”这一主题展开学术研讨。年会收到论文27篇,其中18篇作大会发言。贵州电视台、贵州日报等新闻媒体进行了报道。

开幕式由学会副会长、遵义师院副院长王刚教授主持。遵义师院院长周帆教授在欢迎辞中对各位同仁莅临遵义师院表示热烈的欢迎。他说,遵义是历史文化名城,现代文学时期产生了骞先艾、寿生等一批大家,当代文学时期产生了李发模、何士光、赵剑平等一批有影响的作家,为现当代文学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源。遵义师院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罗宏梅、周帆、黄桂娥、刘丽等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艺研究》、《文学遗产》上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阐释框架》、《不该遗忘的记忆》、《蹇先艾与乡土文学》等论文,王刚教授完成国家社科课题《新时期黔北作家群及其成因研究》。贵州省中国现当代文学学会是省内知名的学术社团,学者专家云集,此次学术年会的召开必将推动遵义师院以及全省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

学会会长、贵州师大社科处处长谢廷秋教授致答谢辞并作主题报告。谢廷秋对承办方为年会召开所作的工作表示衷心感谢;对各位会员积极参会,认真撰写论文,以饱满的学术热情大力支持学会表示诚挚感谢。在主题报告中,她简要介绍了贵州红色文学概况,并对此次年会提交的学术论文进行了分类评述。她认为,贵州丰富的红色资源孕育着厚重的红色文化,厚重的红色文化催生了大量的优秀文学作品,出现了《敌营十八年》、《遵义会议纪实》、《邓小平之歌》、《雄关漫道》等代表作品。贵州红色文学多取材于重大革命历史题材(长征历史、抗战历史等),表现贵州重要的革命家(邓恩铭、王若飞等)。优秀的红色文学作品迅速改编为影视作品,如《敌营十八年》、《遵义会议纪实》、《雄关漫道》等。红色文学创作体现出强烈的地域特色,逐渐成为贵州的一张文化名片。在创作者和评论者的良性互动下,贵州红色文学一定会在全国产生更大的反响。谢廷秋会长认为,本次年会提交的论文,有高屋建瓴的宏观文学史研究,也有现当代名家的微观研究;有的以新的理论视野重新解读、发现红色经典;有的对贵州抗战文学进行深入研究;有对贵州文化和文学的宏观研究;有对另类的革命历史叙述的研究;有对红色经典批评话语和当下的红色文学创作的研究。内容丰富,见解新颖,体现了贵州省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实力。

学会副会长张劲、周国茂、陈跃康主持了学术研讨,学会会长谢廷秋、学会副会长杜国景、王刚、袁曙霞、丁润生教授对发言进行了点评。

遵义师院罗宏梅、周帆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阐释框架》(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2011.6)是一篇高屋建瓴的宏观文学史研究。文章认为,一部文学史即是一种文学的阐释形态。因此,从“阐释框架”入手可更好地理解和反思既有文学史得以形成的依据。综观近百年林林总总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著述,主要有以“政治”和“审美”为本位建构的两类阐释框架。前者产生于20世纪 50年代,它侧重于从政治角度阐释中国现代文学,突显政治对文学转型的主导作用;后者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现,它以“去政治话语”、突显文学的审美属性为特征。两类阐释框架各有特点,各自切合了文学内涵之一端,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局限。由此可引发我们关于建构“文学本位”文学史阐释框架的思考。

以新的理论视野重新解读、发现红色经典,是本次年会关注的重要论题。贵州民族学院颜水生的论文《“革命历史小说”的仇恨叙事——以〈红旗谱〉和〈青春之歌〉为例》,从伦理学和人类学角度分析了“革命历史小说”中仇恨叙事的深度模式。《红旗谱》、《青春之歌》这两部小说的仇恨叙事具有典型性:小说中的人物具有明显的单向度特征和明显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的烙印。黔南民族师范学院丁润生《家国梦忆:老舍〈茶馆〉接受主义美学解读》认为,《茶馆》是老舍的戏剧文学精品,亦是充满矛盾与寓意的作品。剧本不追求情节的完整,没有贯串首尾的矛盾冲突,却突破了“一人一事”的中外戏剧的共同法则,利用“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的巧妙构思,采用“多人多事”结构,着力刻画众多类型人物的性格特征,凸显社会的兴衰变迁。黔南师院谭华在《红色经典改编剧的精典范式:〈洪湖赤卫队〉》中指出,《洪湖赤卫队》是当下红色经典改编剧的精典范式,它的改编不仅赋予该剧历史现场感,还满足了大众的消费快感。遵义师院牟玉珍的《论〈忆秦娥·娄山关〉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认为,《忆秦娥·娄山关》抒写长征中工农红军在前有堵截后有追兵,在曲折蜿蜒、地势险要的娄山关前,在寒风凛冽、冰天雪地中,与敌人英勇鏖战的壮烈情景,表现了作者面对艰难险阻从容不迫的气度和博大胸怀。贵州师大孙丽君的论文《四位一体的革命传奇盛宴——论〈林海雪原〉的传奇性》指出,《林海雪原》在尊重基本史实和无产阶级意识形态前提下,给作品注入中国民间演义小说、传奇小说的因子,表现出强烈的传奇色彩,迎合了普通大众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要求,是革命历史小说与通俗小说相结合的样本。贵州师大唐艳萍的论文《革命:一场建立在血肉之基上的狂欢——论〈红日〉对革命的浪漫化想象》指出,《红日》对战争的描述经过了浪漫化的处理。作者通过建立敌我对立的战争逻辑,突出了战争中的庄严、壮丽,淡化了死亡的阴影。贵州师大杨光的论文《革命浪漫主义的爱情与死亡——对“革命+恋爱”的革命小说模式的新解读》指出,建国初期“革命浪漫主义”作品在政治规约之外仍有对生命、人性的把握,对爱与死这两大生命主题的思索。论文从“革命+恋爱”创作模式入手,梳理革命浪漫主义与传统的浪漫主义精神上的关联。贵州师大刘虎的论文《试论小说〈红岩〉中的诗歌和民谣》指出,《红岩》中穿插的大量诗歌和民谣,既与作家的文学观念、文化心理和创作主旨相关,又与诗歌的文体特征和当时特殊的政治、文化环境紧密相连。遵义师院蓝卡佳的论文《遵义红色歌谣的语用特征》指出,红军歌谣特殊的语用特征,具有超常的组织动员效果,有历史文献功能和激励教育功能。对遵义红色歌谣进行语言功能、语体形式、语言运用的语用分析,能够充分发挥红色歌谣的教育作用和时代价值。贵州师大马江杜的论文《当古典与现代交织在当代——从〈青春之歌〉的版本来看》指出,《青春之歌》产生了众多版本,通过对不同版本的研究发现,启蒙话语与无产阶级革命话语相互博弈,据此探究写作者当时创作的真实意图。铜仁学院庄鸿文的论文《“相信自己的眼睛”——赵树理“十七年”创作道路再论析》指出,赵树理的文学创作与其人生遭际构成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一个令人深思的文学现象。赵树理“十七年”的创作道路表明,其创作和人生经历与政治文化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

谢廷秋、焦敬敏对另类的革命历史叙述进行研究。贵州师大谢廷秋的论文《精英意识形态到商业意识形态的逆转——从〈苍河白日梦〉到〈中国往事〉的解读》指出,新历史小说《苍河白日梦》是把历史从为验证某种“思想”和“规律”中解脱出来所作的一次尝试,它对历史的书写体现了精英意识形态对主流意识形态的颠覆。精英意识形态体现着知识分子阶层的立场,它代表着人类的精神追求和终极价值关怀。由《苍河白日梦》改编的电视连续剧《中国往事》,商业意识形态主宰了全剧。商业意识形态反映商业利益获得者阶层的利益要求,消费历史的倾向急剧增强,迎合低级趣味是其进行利润掠夺的手段,浮在历史表面上的所谓“中国往事”变得庸俗不堪。这种改编,在新历史小说的探索之路上不知倒退了多远!贵阳学院焦敬敏的论文《〈小姨多鹤〉:另类的革命历史叙述》指出,《小姨多鹤》对于革命与历史的想像呈现出另类的、新鲜的图景。它以民间立场取代宏大叙事,超越了革命本身所蕴含的阶级性、人民性、民族性等。

对贵州抗战文学进行深入研究的论文有5篇。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喻莉娟的论文《抗战文化与贵州文学》指出,抗战时期的贵州,外来文化从各方面接踵而来,客观上积极地迅速地影响和促进了贵州文学,也使贵州的文化抗战成为一个亮点,文化名人在贵州掀起一个个抗战高潮,为贵州后来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铜仁学院孙向阳的《抗战时期黔籍作家的文学活动与贡献》论文指出,抗战时期,黔籍作家纷纷投入到中华民族的抗日救亡运动中,他们组织各种文艺社团,创办各种文艺报刊,积极进行文学创作,为贵州战时的文艺繁荣做出积极贡献。遵义师院刘丽的论文《〈湄江吟社诗存〉的文化价值》指出,《湄江吟社诗存》是浙大教授在国破家亡、流离失所的西迁时期组织的定期结聚的文人社团数次集会的旧体诗词创作结集,具有史料价值、文学价值、教育研究价值以及地方文化构建价值。遵义师院赵玲的论文《〈湄江吟社〉茶诗论略》指出,在《湄江吟社》中,“清”是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汇。作者从历代茶诗中对“清”这一概念的不同阐释入手,寻找新一代知识分子在茶文化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连接点。遵义师院夏希的论文《小城的文化记忆——读石永言的《〈遵义往事〉》指出,《遵义往事》为今日遵义人留下珍贵的“小城文化记忆”。石永言“解甲归田”,心气和平,操刀短篇,自然游刃有余,别有一番风景。

杜国景、王刚、申元初、叶颖的论文,对贵州文化和文学进行了研究。贵州民族学院杜国景的论文《战争逼迫下的贵州山地文化价值洞见》指出,启蒙主义视野下,山地文化是闭塞、保守、愚昧和荒蛮,甚至是带有初民生活色彩的、未经文明教化的生命形态。建国后,贵州山地、边地文化的阔大、雄奇、淳朴、瑰丽渐成主流。山地文化的闭塞和荒蛮,还蕴藏着贵州文化的另一种正面价值。社会进化的文化逻辑,远在抗战时期的中国就遭遇了挑战,它来自战争的压迫与启迪,而且就曾经发生在贵州。遵义师院王刚的论文《叙写沧桑的乡土——石果小说创作论》指出,石果是贵州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小说创作的领军人物。他的短篇小说集《喜风集》、长篇小说《沧桑曲》生动地再现了贵州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社会生活场景,填补了贵州文学的空白。由于石果,我们在谈论贵州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小说创作时才显得更加充实和自信。短篇小说集《喜风集》深刻地反映了转型期的农民心态;长篇小说《沧桑曲》叙事的底色是英雄气概,反映了建国以来沧桑的历史进程,表现出强烈的悲剧意识。贵州警官职业学院申元初的《“疙蔸火”——贵州小说创作的此情此景》指出,当下贵州小说创作表面看似“寂寞”,影响大的作家群尚未形成,但从更广泛的作家群的形成,尤其是基层作家群的形成来说,贵州小说创作比任何时候都拥有优势、充满激情。这种情况正如贵州的“疙蔸火”,只待内涵积累,破茧而出,化蛹为蝶的时机到来。遵义师院叶颖的论文《论蹇先艾小说中方言土语的运用》从人物日常用语中遵义方言的使用,贵州文化色彩的歇后语、谚语、人名、歌谣的应用,对风土环境的关注等阐释蹇先艾小说在语言运用方面体现的地域性特点。

魏家文、邬玉竹、王星虎、彭维熹对红色经典批评话语和当下的红色文学创作进行了研究。贵州大学魏家文的论文《大众传媒时代的文学经典及其研究》指出,大众传媒时代的文学经典及其研究所遇到的危机和挑战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文学经典的研究要在忠实与超越,思想和审美两个方面有新的突破。这要求在研究中贯之以当代精神和科学方法,在注重传承文学经典思想价值的同时,把研究的重点转向文学经典审美价值的发掘。黔南民族师范学院邬玉竹的论文《真英雄的群像塑造——浅析欧阳黔森的〈雄关漫道〉》指出,《雄关漫道》塑造众多英雄时,把对英雄的描述回归到对“人”的描述。人们看到的英雄不只是浴血奋战、杀声震天的血性汉子,更是贴近生活的鲜活人物形象。黔南师院王星虎的论文《寻求一种合理的批评话语和阅读伦理——关于〈红旗谱〉的评价问题》指出,对《红旗谱》的解读产生不同的批评话语,我们既要避免过度建构文本的意义,又不能在解构中轻易地全面否定。这要求读者有一定的阅读伦理,力求用更合理的批评话语贴近作品。遵义师院彭维熹的论文《红军旗帜舞动天地之魂——我对话剧小品〈生命的留言〉的理解与导与演的把握》指出,导戏、演戏最重要的是读懂剧本,理解原作表达的思想,把握剧中人的个性,且须经过导与演的二度共同创作,才能达到较好的演出水准。这要求剧本的基础要好,《生命的留言》就具备这个条件。

在秘书长雷智贵主持的闭幕式上,学会向遵义师院中文系赠送学术著作100本。 27日,参会代表参观考察遵义会议会址、红军山等红色文化景点。为表达对学术年会圆满召开的祝贺,学会副会长陈跃康即兴赋诗一首《此情此景——祝贺贵州省中国现当代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圆满举办》:

“名城文脉盛/湘江聚群英/高论惊四座/红色倡国运/一堆疙篼火/纷乱皆燃尽/贵州现当代/转折在于今/尤谢遵师院/此情与此景。”

此次学术年会论坛出现许多年轻的新面孔,这些年轻的研究者为学会注入新鲜血液,体现了学会培养研究新人,繁荣学术研究的宗旨。此次学术年会承办方遵义师院共提交9篇论文,占会议论文三分之一,真正实现了举办一届年会,带动一方学术的目标。

猜你喜欢

师院贵州论文
贵州,有多美
洛阳师院:坚持以人为本 精心打造管理服务育人文化
沉醉贵州
师院圆舞曲
献给玉溪师院的歌
多彩的贵州 多彩的茶
我与贵州茶一起
人不可貌相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