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赤水河流域红色文化资源概况及其特点

2011-08-15魏登云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渡赤水赤水河红色旅游

魏登云

(遵义师范学院历史系,贵州遵义563002)

一、引言

赤水河流域发源于云南省镇雄县,流经滇、黔、川三省10县(市),①10县(市)是指云南省的威信、镇雄,贵州省的毕节、金沙、仁怀、习水、赤水,四川省的古蔺、叙永和合江。至四川省合江县城注入长江。就是在这里,1935年1月至5月,毛泽东同志率领中国工农红军导演了世界战争史上堪称绝唱的历史活剧——“四渡赤水”,谱写了红军长征史上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留下了大量颇具历史研究价值和旅游开发价值的红色文化资源。对此,遵义会议纪念馆馆长、遵义红色旅游集团公司董事长陈松无不自豪地说:“红军长征在遵义的4个月时间里,足迹遍布遵义、仁怀、习水、赤水等大部分地区,可供挖掘的红色文化资源非常丰富。”[1]伴随着红色旅游在赤水河流域的发展,其红色文化资源的价值和作用日益凸显。然而,长期以来,由于高山大河阻隔,地理环境闭塞,交通设施落后,加之当地经济贫困,赤水河流域大量红色文化资源尘封在历史的记忆中,真可谓“藏在深闺人未识”,没有彰显其应有的价值和作用。有鉴于此,为了较全面深入认识赤水河流域红色文化资源,笔者不揣谫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借助发达地区认识红色文化资源的成功经验,在实地走访的基础上,通过对史料的爬梳整理,将赤水河流域红色文化资源概况及其特点作为一个专题进行探讨,以加深人们对赤水河流域红色文化资源的认识。

二、赤水河流域红色文化资源概况

赤水河流域红色文化资源主要渊源于“四渡赤水”,而“四渡赤水”作为毛泽东一生中的“得意之笔”,也作为地球上红飘带中的璀璨明珠①10县(市)是指云南省的威信、镇雄,贵州省的毕节、金沙、仁怀、习水、赤水,四川省的古蔺、叙永和合江。,还作为中国工农红军变被动为主动、由失败走向胜利的转折点,蕴藏着许多鲜为人知的神奇和奥秘,时刻激励着我们去寻觅、求索。具体说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四渡赤水精神

所谓四渡赤水精神,就是在遵义会议之后,在毛泽东军事思想和军事路线的正确指引下,在敌强我弱、险象环生、面临生死考验严峻形势之际,红军机智勇敢、浴血奋战、军民鱼水情的本质体现。2001年建党 8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撰的《中国共产党简史》对四渡赤水作了很好的表述:“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在毛泽东等的指挥下,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灵活地变换作战方向,四次渡过赤水河,迂回曲折地穿插于敌军重兵之间。渡过金沙江后,摆脱了几十万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直至在小金地区同张国焘、徐向前率领的红四方面军会师,最终中央红军行程二万五千里,纵横十一个省,终于实现了战略大转移。”[2]这段话蕴含着红军四渡赤水河的时代背景、战略战术、机智勇敢、军民鱼水情、深远意义以及历史功绩。在这里,我们可以从两个层面对四渡赤水精神进行高度概括。一是从普遍意义上来说,“实事求是、敢创新路、军民鱼水、民族凝聚、勇于胜利”为我党和红军长征中所共有的精神;二是从特殊意义上来讲,“坚定信念、前赴后继、百折不挠、灵活机动、务求必胜”为四渡赤水所特有的精神。质言之,四渡赤水精神是长征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与井冈山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可谓一脉相承,都是中华民族典型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2.革命歌谣

红军长征期间,在赤水河畔留下了许多感人至深、激人奋进的革命歌谣。这些革命歌谣按其所反映的内容不同,大致可分为以下五类:一是体现军民鱼水情的。《我打草鞋送红军》:“赤水河,清又清,我打草鞋送红军。穿上草鞋翻山岭,北上抗日打敌人。赤水河,清又清,一双草鞋一片心。长征路上播火种,工农联合闹翻身。赤水河,清又清,我送草鞋谢红军。军民情意似赤水,千秋万代流不尽。”[3]P196二为激励红军士气的。《红军战歌》:“共产党领导真正确,工农群众拥护真正多。红军作战真不错,粉碎了国民党的‘乌龟壳’。我们真快乐。亲爱的英勇的红军哥,我们胜利有把握。上前杀敌莫错过,把红旗插遍全中国。我们真快乐。”[3]P190三是组织发动群众的。《参军歌》:“父送子,妻送郎,大家都来把军参。翻身不忘共产党,打败国民党野心狼。”[3]P198四是分化瓦解敌人的。《红军是天兵》:“国军刘湘一个旅,口出狂言打红军。结果来个自误会,事情出在夜行军。骡马驮枪又驮炮,碰在岩上响不停。后面以为红军到,忙把阵地来占领。机枪架起朝前打,伤亡损失数不清。打到天明仔细看,并无一个是红军。国军一场狗咬狗,才知红军是天兵。”[3]P195五是表明战略战术灵活机动的。《拖垮中央军》:“脚踏黔军,血战滇军,累死川军,拖垮中央军。”[3]P202这些革命歌谣既体现了在革命战争年代广大革命者和人民群众的精神风貌,又激励着层出不穷的人们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生命不息、战斗不止,更彰显了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人敢于渺视困难、勇于胜利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革命标语

红军长征期间,在赤水河畔留下了大量革命标语。这些标语,按其所反映的内容不同,大致可分为五类:一是宣传北上抗日的。“白军弟兄哗变,到红军中来抗日救国去!”“白军不打红军北上抗日去!”“工农群众武装起来对日作战!”等。二是歌颂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共产党来了,穷人翻身得解放,土豪劣绅一个跑不了!”“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政党,国民党是土豪劣绅的狗党!”“拥护中国共产党!世界革命成功万岁!”“红军是解放苗瑶少数民族的!”“红军公买公卖的!”“红军是工农的队伍!”等。三是体现打倒国民党反动派的。“打倒强收苛捐杂税的军阀王家烈、犹国才!”“取消国民党的一切苛捐杂税、焚烧田契借约!”“打倒抽收苛捐杂税的国民党!”等。四是反映土地革命的。“不信神仙皇帝,打倒土豪分田地!”“杀土豪的猪分土豪的东西来过年!”“没收地主的财产房屋、山林农具分给农民!”“不交租,不还债!”“没收地主田地、财产、山林、房屋、耕牛、农具分给农民!”等。五是旨在瓦解敌军的。“白军弟兄组织闹饷会,向王家烈清算欠饷!”“白军弟兄暴动起来,杀死白军官长,一致的到红军中来!”“欢迎白军反正!”“红军优待敌军俘虏!”等。①有专家讲:“长征是地球上的红飘带。”故有此说。这些标语采用口语化的形式,且针对性强,既反映了老百姓的共同心声,又彰显了共产党的革命主张,文字浅显易懂,生动形象,连文化水平不高的人一看就会,一听就懂,这就为争取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壮大革命队伍、实现战略大转移、赢得长征的最后胜利在思想上作了很好的准备。

4.伟人和英雄

在赤水河流域这片红色热土上,不仅演绎了惊天动地、震古烁今的四渡赤水河战役,而且磨励和铸造了大批善于治党治国治军的执政骨干。他们之中有两代党的领导核心毛泽东、邓小平,三任军委主席朱德、毛泽东、邓小平,三任国家主席毛泽东、刘少奇、扬尚昆,一任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七大元帅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罗荣桓、聂荣臻、叶剑英,五任国防部长彭德怀、林彪、叶剑英、耿飚、张爱萍,6位大将陈赓、张云逸、肖劲光、罗瑞卿、黄克诚、谭政,还有33位上将, 60位中将,194位少将,以及 3万多红军精英。正如文物古迹和名人故居的价值不仅在于其物质的存在,更在于其精神的感召一样,这些伟人和英雄的价值也不仅在于其人本身,更在于其身后所隐藏的许多充满传奇且感人肺腑的历史故事,及其所承载的革命精神。譬如:红军战士许长庚在《毛主席送朱总司令上火线》中谈道:当土城战役鏖战之时,朱德总司令不顾个人安危,要求亲自披甲上前线,“毛泽东同志连抽了几支烟都没有点头。朱老总把帽子一脱,说:‘得罗,老伙计,不要光考虑我个人的安全。只要红军胜利,只要遵义会议开出新天地,区区一个朱德又何惜?敌人的枪是打不中朱德的。’”还有一个“红军菩萨”的故事。当时,在遵义城郊有一个地方叫桑木桠,不少老百姓染上了流行伤寒。有一个名叫龙思泉的红军卫生员,由于一心想着给人民群众治病而掉队了,结果被国民党反动派所杀。人民群众满含悲伤的泪水将龙思泉遗体安葬在大路旁边,并称龙思泉为“红军菩萨”。全国解放后,龙思泉的遗骸被迁葬到“红军烈士园陵”,并像征性地塑了铜像,自此以后,为红军披红燃香的人络绎不绝。

5.革命遗址、纪念场所及其所存放的各种文物

迄今为止,赤水河流域有众多的革命遗址、纪念场所及其所存放的大量各种文物。其中著名的革命遗址有位于习水土城的红军司令部住地、红军司令部遗址、毛泽东住址、土城浑溪口、土城渡口纪念碑、二郞滩渡口、青杠坡战斗遗址、青杠坡红军烈士纪念碑、梅溪河战斗遗址、女红军街等,仁怀的红军四渡赤水纪念塔、茅台渡口纪念碑、鲁班场战斗遗址、鲁班红军烈士墓、红军长征盘山路等,赤水的风溪口渡口、元厚红军渡口、黄陂洞战斗遗址等,古蔺太平镇的红军总司部遗址、总政治部遗址、红军医院遗址、红军银行遗址、彭德怀驻地旧址、杨尚昆驻地旧址、白沙会议遗址等;著名的纪念场所有位于习水的土城四渡赤水纪念馆、中国女红军纪念馆、土城古镇博物馆、土城会议遗址等,仁怀的中枢革命烈士陵园等,赤水的丙安古镇红一军团纪念馆、红军烈士陵园等,古蔺的太平镇红军四渡赤水纪念馆、纪念广场等。这些革命遗址、纪念场所及其所留存的大量各种文物处处蕴含着丰富的革命历史文化内涵,深入挖掘其中鲜为人知的红色文化精髓既是弘扬传统红色文化、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需要,也是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之魂。

三、赤水河流域红色文化资源的特点

赤水河是一条革命河,光荣河,英雄河。在其沿岸有大量璀璨耀目的红色文化资源,这些红色文化资源无论是以物质形态存在,还是以精神形态存在,都是不可复制的原创性资源。他们是今天赤水河流域发展红色旅游和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并呈现出以下四大特点。

1.主题鲜明

1935年遵义会议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为了摆脱长征初期“左倾”逃跑主义路线所造成的敌情严重的局面,在赤水河畔纵横驰骋、迂回穿插、声东击西、出奇制胜,导演了一部有声有色、威武雄壮的历史活剧——四渡赤水。故赤水河流域红色文化资源的主题就是指能淋漓尽致体现四渡赤水精髓的“出奇制胜”。根据《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的规定:黔北黔西红色旅游区为全国十二个重点红色旅游区之一,其主题形象为“历史转折,出奇制胜”。由此不难看出:其中的“历史转折”是指以遵义会议为核心的红色文化资源的主题,而“出奇制胜”就是指以四渡赤水为核心的红色文化资源的主题了。作为以四渡赤水为核心的红色文化资源主题的“出奇制胜”,其历史价值就在于能彰显红军战略战术机动灵活的“奇”,其历史作用就在于能凸显红军变被动为主动、转危为安的“胜”,这“奇”、“胜”二字可谓是四渡赤水的精髓,也是赤水河流域红色文化资源主题的精髓,他们就像两朵娇艳的奇葩成为镶嵌在毛泽东军事战略战术思想史中的瑰宝,成为毛泽东同志一生中最值得称道的谈资。1960年,当二战名将、英国陆军元帅蒙哥马利盛赞毛泽东指挥的迎接新中国成立的三大战役可与世界上所有伟大战役媲美时,毛泽东却自豪地说:“四渡赤水才是我的得意之笔。”作为伟大的军事战略家,毛泽东在其近60年的军事生涯中,亲自指挥的大小战役何其多也,然而,他唯独推崇四渡赤水,这就不难想见四渡赤水在毛泽东军事生涯中无与伦比的价值及其作用,因此,对其所蕴含的精髓“出奇制胜”的探讨将会日久常新,弥足珍贵。

2.文化积淀深厚

赤水河流域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各种文化于一体,形成了厚重的红色文化积淀。具体说来,主要有四种文化:一是民族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赤水河流域的山山水水、沟沟坎坎保存着不少名胜古迹,汇集着许多绚丽多彩的民俗风情,这些民俗风情成为各民族在新时代发展的文化之脉。二是神秘悠久的酒文化。赤水河因盛产以“国酒茅台”为代表的数十种驰名中外的美酒而蜚声中外,被誉称为“美酒河”。而更令人感到神奇的是:赤水河所生产的美酒具有无法复制的特性,因为这些美酒与其独特的水质、土壤、气候和大气微生物群等自然生态环境休戚相关、密不可分,从而形成了神秘的酒文化。赤水河流域盛产美酒不仅神秘,而且历史悠久。“汉家枸酱知何物,赚得唐蒙习部来”便是赤水河流域源远流长酒文化史的生动写照。三是厚重的盐运文化。某一时代的文化往往是其特定时代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近似反映。在古代赤水河盐运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些以盐运为中心的重要交通口岸和商业都会,聚集着来自于不同地域的大小商贾,这些商贾基于共同的经济利益,以同乡关系为纽带,组建了不少邦派,并通过会馆、祠堂、庙宇、寺庙等把客居他乡的人联为一体,这就形成了盘根错节的社会关系网。这些会馆、祠堂、庙宇、寺庙无疑是当时政治、经济活动的特征产物,而盐运作为当时一项重要的经济活动,在这些邦派会馆、祠堂、庙宇、寺庙中,同样会深深打上盐运的烙印,这样就形成了厚重的盐运文化。“蜀盐走贵州,秦商聚茅台”还是赤水河流域盐运文化厚重的史料佐证;四是灿烂的长征文化。历史的车轮迈入近代,遵义会议之后,毛泽东同志指挥红军出奇制胜、“四渡赤水”,从而在赤水河沿岸留下了大量革命历史文物,从而形成了灿烂的长征文化。质言之,在赤水河流域,有千年古镇丙安,赤水河盐运文化陈例馆,也有最大的酒文化博物馆——国酒文化城,还有2007年被评为中国红色旅游十大景区之一的“四渡赤水纪念馆”,就是在这里,多彩的民俗风情、厚重的盐运文化、神秘悠久的酒文化以及灿烂的长征文化交相辉映、相得益彰,从而使先进的长征文化能够吸纳各种文化之精华,形成了底蕴深厚的红色文化。

3.价值颇高

赤水河流域红色文化资源价值颇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历史研究价值颇高。迄今为止,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围绕着红军“四渡赤水”进行了不少理论研究,且取得了初步成果,出版了许多有关“四渡赤水”的论文和专著。其论文有:2003年由《四川党史》刊发、蒋德修所撰写的《建立“红军四渡赤水革命历史文化旅游区”的构想和建议》;2006年由《求是》刊发、黄宏撰写的《四渡赤水战役在我党我军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2007年由《近代史研究》刊发、孙果达撰写的《四渡赤水研究中几个问题的探讨》等。其专著有:1977年由贵州省赤水、习水、仁怀县和四川省古蔺县《四渡赤水放光辉》影集办公室编印的《四渡赤水放光辉》;1984年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顾隆刚所撰写的《四渡赤水之战》;2000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谭智勇所撰写的《四渡赤水》等。另外,为了进一步深化对“四渡赤水”的研究,在习水县还专门成立了“四渡赤水研究中心”。这些论文、专著的面世以及研究机构的建立,既彰显了“四渡赤水”极高的学术理论研究价值,又为人们进一步研究“四渡赤水”奠定了基础、拓宽了思路。二是红色旅游价值颇高。《2004- 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将黔北黔西红色旅游区确定为全国十二个重点红色旅游景区之一,将贵阳-遵义-仁怀-习水—赤水-泸州线确定为全国三十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之一,将地处赤水河流域的赤水市红军烈士陵园、土城红军四渡赤水纪念馆、习水县黄陂涧战斗遗址、赤水市丙安红一军团纪念馆归入全国一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中,而赤水河流域不仅是黔北黔西红色旅游区的核心,还是川黔渝旅游“金三角”腹地,加之红色旅游精品线“贵阳—遵义—仁怀—习水—赤水—泸州”沿赤水河流域的中下游穿过,其旅游价值之高自不待言。更有甚者,“鲁班红军烈士墓”被列为省级烈士建筑物保护单位,“茅台渡口纪念碑”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红军四渡赤水纪念塔”被列为贵州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四渡赤水纪念馆”被评为2007年中国红色旅游十大景区之一,“中国女红军纪念馆”又被评为2009年中国红色旅游十大景区之一。

4.交错分布、众星拱月

赤水河流域众多文化同时并存、交错分布,形成众星拱月之势。具体说来,主要有红、绿、白、土四种文化,这四种文化就像镶嵌在赤水河流域四朵璀璨耀目的奇葩。其中红是指红色文化,绿是指绿色生态文化,白是指白酒文化,土是指少数民族文化。在赤水河流域的不同县(市),这四种文化的分布又有主次之分。在习水县,呈现出以红为主,以绿、白、土为辅的文化分布格局;在赤水市,则呈现出以绿为主,以红、白、土为辅的文化分布格局;在仁怀市,又呈现出以白为主,以红、绿、土为辅的文化分布格局。这种文化分布格局的多样性以及主次性,就为赤水河流域不同县(市)有主次地发展综合性旅游提供了实际依据。例如:习水县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厚重的特点,2010年成功举办了中国首届红军节,通过“两节一会”①是指中国首届红军节、第二届绿洲红城经贸旅游文化节和纪念红军长征四渡赤水胜利75周年大会。彰显了红色文化这一主题,同时,还通过报刊、电视、电台、网络等新闻媒体全方位、多角度、系统地向社会推介了中国杉王、中国丹霞谷等绿色生态文化,习酒公司等白色文化,土城古镇博物馆、千年古镇等民族文化。与习水县不同,赤水市利用得天独厚的生态文化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成为国务院唯一以行政区名称命名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在彰显绿色主旋律的同时,也追求多样化发展,大力挖掘土文化——打造千年古镇丙安等,弘扬长征文化——修建了红军烈士陵园等。2006年赤水被《中国国家地理》评选为中国十大最美丽的地方之一,翌年,又被国家旅游总局授予“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称号,真是无愧于“黔北明珠”的美誉。

六、结论

综括全文,赤水河流域红色文化资源内容丰富、种类繁多,主要包括四渡赤水精神、革命歌谣、革命口号、伟人和英雄、革命遗址、纪念场所及其所存放的各种文物。同时,这些红色文化资源还呈现出主题突出,积淀厚重,价值颇高,交错分布、众星拱月四大特点。

[1] 石新荣.贵州红色经典带动旅游产业向深度发展[N].新华社,2009-12-07.

[2]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简史[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1.

[3] 谭智勇.四渡赤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渡赤水赤水河红色旅游
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
唐光平摄影作品欣赏
——美丽赤水河
打造红色旅游小镇 老区遂昌 风景正好
红色旅游助力宗店乡村振兴
东征村:红色旅游助力脱贫换新颜
赤水河
赤水河保护进入新阶段
四渡赤水战役中的通信保障
对四渡赤水前后红军军事转折问题的再研究
夺取长征战略主动权的得意之笔——谈四渡赤水的指挥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