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掘地方文化精髓彰显旅游文化特色——浅探黔北乡村旅游中的地方文化的运用

2011-08-15刘丽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农家旅游文化

刘丽

(遵义师范学院遵义文化研究中心,贵州遵义563002)

遵义的乡村旅游落实在旅游地上,其模式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依托于景点的乡村游,一类是休闲纳凉的农家乐。这两种模式中,发展较好的是后一种,及我们通常所说的桐梓模式。这是利用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和区位优势,吸纳重庆人度夏避暑,但缺乏政府有序的规划,主要是利益驱动下农民的自发自为,大多靠食宿维持经营,许多自然景观中都“种”上房屋,破坏了生态,不利于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遵义依托于景点的乡村游,由于对景点的开发、宣传不够,同时又由于处处都是景点,因此,这类乡村游并没有显示出其独特的魅力。而作为“四在农家”的遵义乡村旅游品牌,在许多经营管理者的脑海中还没有形成明确的意识,因此,遵义的乡村旅游,还有诸多方面值得我们探讨。

“四在农家”的内涵主要表现为“富、学、乐、美”,是遵义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探索。“富在农家”,就是引导农民勤劳致富、科技致富;“学在农家”,就是培育学习型农村、学习型农民,提高素质,增长智慧;“乐在农家”,就是不断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引导农民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让农民做创造文明、享受文明的主人;“美在农家”,就是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着眼于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讲文明树新风,引导农民追求心灵美和环境美,建设殷实、和谐、文明的新农村。[1]

将“四在农家”作为旅游品牌来打造,我们对其内容程序上就得有一个调整。首先让农家美,有学习、观看、参与的内容,旅客就能乐在农家,农民就能由此增加收入。农家美,美在其自然的景观和其人文和谐。正如世界旅游组织所称赞,贵州是“生态之州、文化之州、歌舞之州、美酒之州”。应该说,遵义地区的每一个县市,都有着自身鲜明而丰富的自然和文化特色。如正安的尹珍文化、九道水自然景区;绥阳的诗乡文化、宽阔水自然保护区;道真的傩文化、石人、银杉自然景观;湄潭、凤冈的茶生态园、浙大西迁遗址;务川的丹砂文化、洪渡河风情;仁怀的酒文化、盐津河温泉;刚获得世界自然遗产的赤水丹霞地貌、遵义县的“沙滩文化”等等,可以说,遵义的山山水水皆是景,村村寨寨皆有情。但怎样与乡村旅游结合起来彰显自身的魅力?对此,遵义各县市的乡村旅游实际上是关注不够的。正如遵义市旅游局局长黄天舜在2009年旅发大会接受记者采访时所说:遵义旅游产业发展起步阶段的特征还很明显,遵义旅游目前还处于粗放型发展阶段,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水平不高,旅游交通的制约还大,旅游管理和服务的水平不高,各类旅游高端专业人才缺乏,远程游客的比率偏低,旅游环境还需要改善,旅游从业人员服务技能还需加快提高。

因此,虽然遵义的乡村旅游已经在全市全面铺开,但是各地旅游市场状况并不好,存在着缺规划、乱投资,低水平模仿、假造人文景点等现象;产品的推介局限于观光休闲、度夏纳凉,而对以当地民间的日常生活方式及其文化吸引外来旅游者的乡村民俗旅游,则关注较少。旅游产品类型单一,使所推介的旅游产品不能满足游客不断增长的旅游需求。即使有少量的参与、体验型乡村旅游,都存在着一些缺陷。因此,在遵义市的乡村旅游发展中,如何将文化作为旅游吸引因子,丰富“四在农家”这一品牌,让游客不仅仅停留在对田园风光的观赏之中,而是依托于乡村的自然、人文、历史、村落、宗教、民俗、园艺、生态、饮食等诸景观,实现感知、了解、体察遵义地方文化的具体内容,从而获得鉴赏、参与、沉醉、放松、了解、娱乐、考察、学习、度假等多层次的乡村愿望的满足和文化享受,这是对遵义乡村旅游提出的较高层次的要求。

成功的旅游开发有赖于丰富的资源。自然景观、人文历史、风俗习惯、文明遗址、名优食品等等,都可作为吸引游客的因素发挥作用。因此,要搞好乡村旅游,就得思考怎样通过乡村旅游客体的文化存在,吸引乡村旅游主体;怎样根据旅游主体的要求,推出乡村旅游客体(旅游吸引物),必须从旅游产品设计上下功夫,把握好旅游的功能目的,以丰富多彩的乡村文化展示来满足不同层次的旅行者的需要,以多种旅游产品丰富乡村旅游的内容,提高乡村旅游的品位。这需要对本地文化资源进行充分而准确的分析,在农民的常态生活中发掘旅游吸引因子,发掘地方文化特色,营造鲜明的乡村整体景观意象,形成遵义市农家所特有的审美景观,以保证乡村旅游发展机制的建立和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对此,本文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发掘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产品文化内涵,提升乡村旅游的品位。

作为喀斯特地貌发育非常典型的地区,拥有千奇百态的地质地貌,山水交错、坝峰连绵是遵义乡村拥有的自然地理,因此,遵义的乡村游,自然景观能给人审美感受是毋容置疑的。许多人至此都会产生置身于中国水墨画中,超然而富有灵性感觉,感受到大自然鬼斧神工的神奇。遵义的历史文化并非独立于自然景观,如赤水河流域的古盐道、丙安古镇、习水三岔河袁锦道开辟的贵州早期工厂等,它们都是与自然山水融为一体的。常常是自然中有人文,人文凸显了自然。如沙滩文化所在地的禹门,玉带般的乐安江萦绕着沙滩村,绿色的田坝上散落着宁静的村寨,曾经出现的村落文化引领着这个村的人走向了世界,并由此增加了它的神圣和神秘,使其成为文人墨客心灵的栖息地。但作为乡村旅游,仅限于此是远远不够的。乡村旅游是以城镇居民为主要目标市场,通过满足他们回归自然、休闲愉悦等需求而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旅游主体是大众,他们不仅要鉴赏自然的田园风光,在乡村获得在城镇中所不能获得的知识,更需要放松在城市因学习和工作带来的紧张,在游山玩水中实现修身养性,在回归山野中获取沉思。

而旅游客体也需要在这一活动中获取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向的需求和多重的目的,使我们在旅游景点的打造上,除了要象一般自然景区那样注意环保、生态,象一般文化旅游景点那样设置陈列馆、保留名人故居等,还应对其进行合符大众化需求的规划。笔者80年代初到沙滩,几乎家家窗上都贴着用于补壁的沙滩农民自己写的诗;清晨起床听到的是几位老人在房屋台阶下诵诗,其悠长的声音,让人一下子感受到宁静而又悠远的桃园世界。本地人的日常生活,就能让人感受生活之美。因此,在沙滩,可以恢复锄经堂,开办文化书院,让沙滩人讲解先贤的故事;可以用鼓励的方法让游客参与到诗文创作中来;可以规划文学创作基地,画家村等,营造和强化文化的氛围。总之,通过各种活动彰显出沙滩这个文化村落的文化特色,让游客在田园风景中与历史文化一起呼吸。但又不能让“打造”失去了它的本来面目。

其次,发掘生产生活习惯,突出乡村生活特色,强化乡村旅游的参与程度。

乡村民俗是特定地域生活方式长期积淀而形成的一种生存文化。“三里不同风,五里不同俗”的“多彩贵州”,有着丰富的民俗景观。这些景观,有的是我们曾经的生活,有的是与我们完全不相同的少数民族文化,与现代文明冲击下的城市文化有着很大差异,对游客有着深厚的吸引力。人们可在城乡文化交流、碰撞中,获得多重复合的情感慰藉。因此,发掘乡村生活中具有民俗特色的生活方式,让游客参与其中,满足于其怀旧、求异、求知等多种文化心理。

目前,由于遵义体验型乡村旅游,大都停留在吃农家饭、住农家房、在农家玩(主要是打麻将)。极少部分加入少量的干农家活(如湄潭茶园采茶)。以致总体给人的感觉不过是换个地方打麻将而已。随大人去的小孩,常感到不能满足于其期待视野,无所事事,要么睡觉,要么仍坐在屋里看电视。这与他们希望感受农家生活、品味乡野风光的旅游目的不相一致。乡村旅游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不仅仅要求有自然风光,有房住,有饭吃,还要求有与农、林、牧、副、渔各产业相结合的一些参与性较强的农事活动以及农村特有的风土人情及民俗活动,以此来凸显出乡村旅游的特色和文化内涵,扩大知识视野与陶冶情操。如果仅仅是单一的娱乐活动,将不能满足游客多层次、多样化和高品位的旅游需求,乡村旅游的快感和美感将会逐步冷却和消失,直接影响乡村旅游发展的后劲。因此,对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一是要让旅游者参与“劳作”,“乐在其中”。这类旅游产品,大都可根据各县的物产特点,在“手工”上作文章。如湄潭凤冈的茶园采茶制茶,绥阳的面坊做面,务川的舂砂淘砂,还有不分县市、各地皆可根据自身特点推出的推磨、编织草帽、打草鞋、编提篮、雕刻面具、酿酒、蜡染等等。这些都是被现代工业文明所取替了的传统生活方式,既是技术,也是艺术,游客不仅可以参与到全过程中,还可以品尝、带走自制的“艺术品”,既发展了动手能力,又容易获得成功感,还可以藉此了解农业生产中的一些基本知识,感受传统生活的闲适和诗意。

二是要发掘乡村具有民俗特色体育、游戏及民歌民谣,让游客在娱乐中表演,在表演中娱乐。从而获得身心的放松,精神的愉悦。“饭养身、歌养心”,这是贵州各民族在生活中总结的生存智慧,也是广大人民群众在这片土地上诗意栖居的现实存在。在每一个旅游景点,有了歌舞,就有了欢乐,就有了凝聚力。遵义虽然没有闻名于世的侗族大歌,但它也有独具风味的采茶调、打闹歌、矮人舞、开山号子、花灯等等。根据最近两年田野考察资料,我们可以看到,遵义的唢呐、锣鼓、芦笙等,有一百多个调类,但由于没有机会表演,这些音乐濒临消失。如果我们把这些资源有效地运用起来,建立芦笙村、唢呐村、龙灯村、灯谜村、斗脚舞村、民间魔术村等特色文化村落,将民俗游艺、体育运用其中,让乡村是村村有特色,户户有文化,形成个性,同时促进乡村旅游的规模化发展,让游客不仅回归自然,而且童心复萌,陶醉在欢乐和自由之中。这样,还将保护和发展乡村文化的完整性与对乡村文化的审美需求统一于一体。

第三,发掘乡村节庆文化,加强人际互动与亲和,提升乡村旅游的竞争力。

我国农村保存着较多的民俗节庆,遵义除了国家认可、并法定休息庆祝的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外,还有三月三祭山节、四月八花饭节、六月六秧苗节、七月十五“月半”、七月或八月初的吃新节、九月九重阳节、十月初一的牛王节、冬至等,此外还有一年两次的庙会——观音菩萨的生日,都是老百姓日常生活节庆,几乎月月都有。这些活动,一方面体现了乡村的自然崇拜和农民对农事活动的关注,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农民在劳动中张弛有度的生活节凑,同时还表达了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这些节庆,既是随着农业生产而产生,也可随着新的农事活动而创造,如莲花节、葡萄节、采李节等。传统节日在祭拜之外,都有着内容丰富的娱乐活动。让游客参与到这些独特的节庆文化活动中,一方面可以使之深入地了解乡土,让主体与客体之间在节日氛围中强化互动,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另一方面也可以弥补以季节生产为主要吸引物的乡村旅游的不足,提升乡村旅游的竞争力,吸引更多的游客,让乡村旅游月月如春。

第四,发掘乡村名优特产,开发特色旅游纪念品,提升乡村旅游知名度。

乡村旅游纪念品与其他景区纪念品不同,主要是乡村土特产等绿色食品和日用器具、手工艺品以及药材、标本等,如务川的糖醋地藕、糖醋大蒜、余庆龙溪霉豆腐、正安安场豆腐干等,都可做乡村旅游纪念品开发。吃或用到某一物品,就想到某一地方,物由地产,地因物名,让乡村因特产、特色而令人流连。但遵义乡村旅游在这一点上做得不够。2009年国际傩文化会议在遵义召开,各地的学者希望在遵义买一些带有遵义特色的工艺品,结果大失所望。遵义在民间手工艺、民间艺术品等方面的开发几乎还没有起步,没有利用乡村资源做成的泥人、面人、草鞋、鞋垫、麦秸画、树叶贴、面具等,没有充分地调动民间的名、优、特产品满足多层次的旅游审美欲求。

第五,发掘健康文明的乡村礼仪,营造良好的旅游氛围,提升乡村旅游审美体验。

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传统礼仪在乡村大都有着良好的存留,温、良、恭、俭、让、热情好客、简朴大方等等既是乡村的品质,也是其待人的态度。如果在旅游中强化这种品质和态度,将有利于营造了良好的旅游氛围,使旅游者产生友好亲切的感受,感受到乡村的人情、人性之美,而当地居民也会因此而产生自豪,从而营造一种质朴而良好的接待礼仪、待客文化;在热情好客的氛围中,游客很快融入当地的环境和人文中去,使旅游体验更加完美。

这种乡村礼仪还不局限于态度,许多礼仪是以形式和过程为载体的。如流行于仡佬族地区的三吆台,既是一种饮食文化,又是一种礼仪文化,在吃的过程中,我们感受到的是热情而又悠闲,彬彬有礼而又温馨的乡村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是在紧张而充满竞争的都市生活中所体验不到的。

第六,发掘乡村特有的自然、人文资源,拓宽乡村旅游活动空间,提升乡村旅游的现代适应性。

乡村旅游较多的时间是在进行户外活动,不管是爬山还是钓鱼,打猎还是漂流,都是人们亲近土地、融入自然的自觉的选择。乡村在场地上、自然资源上可提供丰富的选择,如山林、湖泊、草场、河流、绝壁、崎岖山路、幽深溶洞等。遵义各地独特的自然条件,为发展山地运动、漂流、攀爬、独木漂、探险等现代健身型乡村旅游提供了可能。 2009年在娄山关举办的山地运动会,对此已经做了成功的尝试。传统的民俗体育都是因地制宜在自然环境中发展起来的,遵义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因素还可以发展更多的生态体育。今天我们提倡的生态体育,更可在自然生态的基础上,借鉴民俗体育发展过程中的一些经验,开展现代体育运动。紧张而富有挑战的山地运动是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展示,它将会为忙碌和烦燥的城市生活平添许多精彩。

总之,乡村旅游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旅游者不管是为了回归乡土还是了解异型文化,都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和文化氛围中进行的,正如张建雄在分析乡村旅游与乡村文化的互动关系时所说“乡村旅游离不开乡村民俗、民间文化,乡村民俗和民间文化同样需要借助乡村旅游而被外界所认识。”[2]因此,“四在农家”特色旅游品牌的形成,必须建立在整理发掘乡村文化的基础上,寻找地方文化特色,把乡村自然资源与乡村文化资源结合起来,形成旅游文化磁场,让乡村拥有自然美、人情美、文化美,从而整体提升遵义的乡村旅游的内涵,吸引游人的目光和脚步,这是遵义乡村旅游发展生命力之所在。

[1] “四在农家”——贵州省遵义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探索.http://www.sdpc.gov.cn/ncjj/njxx/t20051230_55440.Htm,2005-12-30.

[2] 张建雄.关于乡村旅游若干问题的思考[J].大理学院学报,2003,(7).

猜你喜欢

农家旅游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西江月·农家早春
看咱农家这丰收节
农家笑
谁远谁近?
旅游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