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创造性思维在我院艺术设计教育中的培养
2011-08-15柯山
柯 山
(遵义师范学院 美术系, 贵州 遵义 563002)
在过去的教学中,我国大学教育都把技术设计作为学校课程的中心。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技术设计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于丰富多彩的生活,而现代设计更多地融入了创意艺术设计,艺术家展示的想象力与创意也更多地应用于实际当中,而不是曾经的纸上谈兵。通过创造来认识生活的实质,能促进社会的不断发展、进化,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也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和有意义。大学艺术设计教育的重点也应该从技术设计转为创意艺术设计。我国艺术设计教育现阶段大力倡导的课程和教学改革的核心就是要强调创造性思维的开发,突破单纯技艺传授的方式,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建立以培养创造型艺术设计人才为目标的教育体系。如何在艺术设计教学中有效地开发与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现代高校教学改革项目中的一个重点课题,也是一个新的、艰巨的任务。
自我院美术专业开设艺术设计课程以来,我就担任了该课的教学工作。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活动,发现这样一个问题——即在传统基础课程的表现上,同学们无论是基本功训练还是技法上的表现大都保持同一水平,然而在艺术设计的教学环节中,同学们在思维过程、构成方式及表现手法上的差异性就凸显出来,创意设计中的差距明显。我认为由于历史及地理原因,使我国不同区域在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发展不对称,进而导致教育资源的严重不平衡。以沿海及中部地区省市为例,高速发展的经济必然深刻影响和推动着社会教育文化事业快速、良性发展,使那里的民众在很小的时候就有条件体会和感受到美术所带来的愉悦。在湖南、山东等地的一些中小城市的县、区、乡镇的小学便开设了艺术欣赏课程,其范围延伸到绘画、雕塑、工艺美术、产品包装及环境艺术设计等,使其成为大众普及教育知识的一部分。那里的学生在自觉与不自觉中吸收了现代艺术形式的滋养,也为以后的专业成长道路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反观我们西部特别是贵州,由于经济文化的相对落后,教育资源的相对匮乏以及在现行教育体制状态下,美术教育依然停留在“逐步加强和提高素质教育”这一美丽而空洞的口号里,与上述地区差距甚远。
为缩小来自不同地区的同学们在艺术设计上的审美识别能力、作品欣赏、表达和创造力的差距,我对如何上好艺术设计这门课程进行了以下的探索。
一、引导学生对艺术设计概念深入认识,激发其学习兴趣。
艺术设计虽然属于美术学这个大的范畴,但与传统的绘画有所不同,后者更倾向于个人的情感诉求,其作品内容大多带有自己的主观意识成分,在创作时不必考虑其作品的社会功能性,是创造者思想和精神追求的表达。而艺术设计是人类社会走向文明的象征,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是人与人、人与商业社会的交流和互动的载体。它以美术造型为基础,综合艺术与科学,涉及到美学、消费者心理学、市场营销、色彩构成、立体构成等学科的综合知识。它不同于传统的绘画艺术,除了艺术性外还得具备一定的功能性、实用性、专业性。它以“视觉”作为沟通和表现的方式,透过多种方式来创造符号、图片和文字,借此用来传达想法或讯息,其教育目的是培养同学们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实践能力。
我要求学生在初期学习的时候,不必过分像传统绘画中那样强调对某一具象物体的客观再现或细节特征上的深加工处理,而是有意识地观察、收集身边的一切信息资料,并对个人感兴趣的图形、色彩、元素进行相关的整理;保持对新事物的好奇,以良好的心态去关注生活中的每一天。从自己日常生活的一点一滴开始,把其过程慢慢转化成一种兴趣,因为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孔子曾经说过:“好诸,不如乐诸”。浓厚的兴趣会使人积极地调动发挥主观能动性,充满动力乐此不疲。这就要求掌握和重视同学们的心理特征、在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的同时营造一个愉快、轻松充满激情碰撞的学习环境。我还运用多种教学媒体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可视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良好的情境中感受美、创造美。告之学生只有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多角度用心去品味、体会周围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一切,这样才能使自己的思维和视野更宽阔,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一个较为坚实的基础。
二、在艺术设计基础训练课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是现代平面设计艺术的三要素,也是一个系统、严谨、连贯的课程体系。同学们创造性思维方式的培养和发掘也是在这个阶段开始萌芽,所以在课程导入的时候就必须转变原有的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进行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训练。
1.在平面构成的基本训练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设计中的构成艺术源于20世纪初俄罗斯构成主义艺术流派,特点是摆脱了造型艺术的传统,排斥艺术的思想性、形象性和民族性,把点、线、面、方形、圆形、直线等几何要素转变成有象征意义的视觉符号,从而发展形成一种新的造型理念,并被广泛地运用于诸多方面。例如视觉传达设计、装饰设计、环境设计,另外还有服装设计、工业设计、陶瓷设计及家具设计等诸多方面。作为一门设计基础必修课,在平面空间中的构成种类、方式及形象与形象之间的关系,都为同学们结合各种形式的元素创造、图形组合、表现设计、构成形态提供了一定的学习研究方向,并能解决基本的形式美感、造形方法。更重要的是在训练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并解决平面构成的形式问题,一开始就从点、线、面逐步走向设计。通过课堂的理论讲授、作品分析,让学生掌握平面构成的基本原理,遵循造型中美的、巧妙的形式法则,创造出具有秩序动态、空间、矛盾、虚幻的心理印象及画面效果。让学生借助每一个构成课题,自已亲身体验、实践与思考,在探索过程中发现构筑新形式的方法,从中提高创造能力,审美能力与表达能力。我还要求学生用手绘的表现形式进行平面构成的练习,通过手绘完成构成作业,尽可能做出新构思,掌握造型要素的基本功,为专业设计打下基础。现阶段一些学校的平面构成练习依旧沿用一个固定的题目,配备一个固有的表现模式,形成一张张毫无创新的构成作业,这往往使学生觉得乏味,并且在课程结束后,大多数学生都不知道与今后的专业课程有何联系。这样的教学模式对学生今后学习设计没有积极意义,它严重制约了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如果在“线”的特性联想启迪时,让同学们多借助生活中的各个场面,回顾所经历的每个细节,把“线“从一种具象的形态剥离出一种图形、符号,再对其中的形式进行适当的取舍、加工或重构,效果比教师直接简单、公式化的口述要明显好很多。通过这样思维外向延伸能激活同学们的思维,有效地开启想象空间,也能使他们体验思维过程的乐趣。
2.在立体构成的训练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立体构成在现代艺术设计构成教学体系中,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它能使基础综合知识向艺术设计过渡,能有效地锻炼学生在三维立体空间中的想象力与构建能力。如何让学生的思维能从平面过渡到立体,如何发现空间的形式美?首先得从结构感知和形态空间入手,让同学们对记忆里所有的物体进行收集,然后再以简单的几何形式将其分类整理出来,用最简单、直接的方式来对所描绘的物体进行初步的归纳,然后再结合平面构成的“解构”与“重组”等相关原理以一种新的姿态出现。目的就是将某个固有的形态打散,提取出构成单位元素,从而得到另一种新的形态。立体构成不是一种简单的技法课程,也是一个思维过程。德国包豪斯在很早的时候就提出了“感知教育”,它强调一切从零开始,用一种新的眼光观察、体会事物,提高审美能力得用心去理解和思考,而不是技巧的重复和堆积。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有自己的教学示范,做出的物体最好是同学们熟悉了解的,如设计制作校园环境雕塑模型,使教学内容更贴近生活,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要重点突出所授内容,讲解造型要素与形式美感,并结合制作工艺、材质选材,预想该作品可放在什么环境下更有意境。我在教学中还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有的放矢地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培养其创造的自觉性。
三、通过课堂、课外加强学生的文化修养,提高综合素质。
文化修养是综合素质、能力的体现,提高文化修养,是积累培养艺术灵感,激发思维创造的必经之路。在学习方面,提倡多读阅古今中外各种文史书籍,提升自己的文化品味。我要求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条件,可以在书店和网络上查阅,也可在图书馆里借阅,总之要博闻强记,饱览群书。学习的过程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也是一个思索的过程,还是一个培养灵感,积累经验,不断更新思维的过程。朱熹也讲:“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另外还要从生活中去积累经验,去借鉴知识。
静观我院乃至我国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表现水平,情况却不容乐观。一方面,由于长期延续下来的艺术高考体制的限制,使学生在进校时文化基础普遍较差。一部分同学以一种终南捷径的心态入学,只是单纯地把艺术设计看做是纯粹的技巧技术,甚至认为只要掌握了几个常用的设计软件就可以走遍天下,而没认识到它是一门综合性学科,要学好它必须有较高的文化底蕴作为支撑。另一方面,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不尽合理,没有充分结合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来进行安排,许多能够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课程,如:“民俗学”、“消费者心理学”等都没有开设。这两方面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同学们的视野,导致了同学们的思维缺乏创造性,设计出来的作品缺乏深度、寓意和一定的文化内涵。所以在艺术设计教学上,必须注意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使他们可以借助网络根据自身的兴趣和爱好浏览阅读大量的文字、图片信息。还要让同学们的触角延伸到生活中的各个层面,如电影、游戏等,了解一些和艺术相关的其它专业知识,并引导学生多关注时代的变化,科技的发展。只有这样,设计出来的东西才能跟得上时代,才不是凭空想象,闭门造车。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最为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而这种综合素质不仅包括设计的技艺技巧,还包含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学科知识。
培养各专业的艺术设计人才都必须活跃思想,不拘泥于前人或已有的模式,引入创新性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更有效地激活学生创造性思维潜力,培养学生的独立个性。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强调创造性的培养并合理利用,就能更好地促进大学的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
[1] 林家阳.设计素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 张立文.传统文化与现代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3] 李砚祖.艺术设计概论[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2.
[4] 汪芳.平面构成[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