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涂尔干教师权威学说述评

2011-08-15赵海燕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涂尔干权威道德教育

赵海燕

(遵义师范学院 初教系,贵州 遵义 563002;西南大学 教育学院,重庆 400715)

爱弥埃·涂尔干(Em ile Durkheim,1858-1917)是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与教育家,是教育社会学的奠基人,是社会功能主义的创始人之一和最早开展社会实证研究的代表人物之一。涂尔干一生著作颇丰,其著作涉及社会、教育、历史、宗教、哲学等众多领域。著有《教育思想的演进》、《道德教育》、《社会劳动分工》、《自杀论》、《社会学方法》、《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社会学与哲学》等。涂尔干从社会学角度提出了教师权威学说,这是教育社会学的一个重要话题,他开辟了教育学的新视角,对组织教育教学、维护学校与教学秩序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一、社会危机与个人危机

涂尔干生活的法国社会,政局变换频繁,经济发展缓慢,旧的秩序被打破,新的秩序尚未建立,是一个“动荡、暴力和堕落”[1]的社会,社会道德失范了,从而造成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深刻地影响每个人的生活和命运。涂尔干目睹宗教道德没落,资产阶级鼓吹自由与民主,以及社会物质生活的提高使得社会中出现了追求自由、蔑视道德的风气,这造成了社会的失衡,社会出现危机。涂尔干指出“我们所处的时代正值过渡的危机时代。历史中最变动的时期莫过于近百年来的欧洲社会。传统的社会纪律已尽失其权威,这在社会精神的涣散中,以及与它从此而生的烦恼中,可窥见其一斑。再有,纪律精神的本身亦失去势力。”[2]涂尔干认识到这时的法国社会正处于危机之中。

社会危机引发精神、信仰危机及个人危机。《自杀论》是他最有名的一部著作,通过对大量自杀事件的分析,指出自杀分为三种,一种是利他型自杀,一种是利己型自杀,一种是社会失范型自杀。他发现,社会动荡时期比社会繁荣稳定时期的自杀率高,离婚率高的国家比离婚率低的国家自杀率高,军人比平民自杀率高,基督教比天主教自杀率高。他认为自杀率高是因为“社会整合度”低的原因造成的,他解释“社会整合度”是指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依赖性和关系的紧密程度。产业革命及社会大分工不断割裂人们之间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引发了个人危机。

涂尔干进一步指出:“社会的真正功能是创造理想”[3],“社会是一种仪式秩序,是建立在人们互动的情感基础上的集体良知”[1]。社会分工日益精细化,人们从机械的团结向有机的团结过渡,人们从深入的集体良心转变成微弱的社会良心,社会道德失范了,这种失范引发了一系列的危机。因此,涂尔干认为社会生活的根本是社会道德,“道德是各种明确规范的总体要求,说明在某些既定的事实情境中,人们必须和应该怎样去行动。”[2]涂尔干认为制约人们行为是道德的根本功能,要维护社会的平衡,解救社会的危机与个人的危机,就要加强社会道德建设,提高社会整合度。社会道德建设,就是创造理想与培养集体良知。涂尔干企图用道德的力量来挽救个人危机与社会危机。

二、教师权威与道德教育

(一)教师权威是实现道德教育,创造社会理想与培养集体良知的手段。

如何创造理想与培养集体良知?涂尔干认为是教育并且是道德教育能创造理想和培养集体良知。“教育的目的在于有系统地使青年一代社会化”。教育是按照国家和社会对儿童预设要求以培养儿童体、智、德的过程,其中道德教育是最主要的教育,道德教育最重要的功能是顺利实现儿童的社会化。因此,他从社会学的角度提出了教师权威学说,认为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权威性的活动,涂尔干理解的权威是一种道德上的优先性。“所以,我们也不再有必要去说明,我们如此理解的权威既不是暴力的,也不是压抑性的;它完全是一种道德的优先性”[4]。他认为教师通过自身道德的优先性来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帮助儿童掌握道德规则、培养道德情感、顺利地实现社会化,最终达到创造社会理想、培养人们的集体良知,以维持社会的稳定、团结和秩序的目的。

(二)教师权威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需要教师的努力生成与维护。

教师在道德优先性的前提下通过纪律和自由实现儿童道德的内化,那教师又是如何获得自身权威的呢?涂尔干认为,国家对儿童进行统一的教育,发给教师专业证书,赋予教师权威。而且,教师权威一经获得,并不具有永久性,它是一个动态不断生成的过程,教师要通过自身意志与崇高的使命感,选择适合的道德教育内容,正确运用惩罚与纪律在受教育者中去不断赢得教师权威。

涂尔干认为纪律就是道德,一个没有纪律的班级是很糟糕的,是一群乌合之众,是没有道德的。并且指出,教师权威的维护也需要给予儿童合理的纪律和自由。从纪律到自主的自由是实现道德转化为个人品德的发展途径,纪律是道德内化的第一步,其功能就是限制行为和对行为提出目的要求。在人们的普遍认识中,纪律常常带有令人厌恶的约束性,这与儿童的天性是相互冲突的,要解决这种冲突,涂尔干提出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来对儿童进行纪律教育,他认为儿童的心理特点具有变化流动性、贪婪性、习惯性和易受暗示性。前两个特点与纪律精神相违背,而后两个特点则恰恰可以用来进行纪律教育。教师应该通过自身道德的优先性来引导儿童,确定合适的纪律,纪律规则不能过多,不能过于繁琐,要求也不能过高,并要考虑到给予儿童合理的自由,最后引导儿童达到自主的自由即道德的自律阶段。涂尔干指出“自由是得到确切理解的权威的女儿。因为所谓自由,并不是去做人们喜欢做的事情;而是要成为自己的主人,知道怎样合乎理性地行动,履行自己的义务。确切地说,教师的权威,就应该用来赋予儿童的这种自主性。因为教师的权威不过是义务的权威与理性的权威的一个方面而已。因此,儿童应该得到锻炼,以便在教育者的谈话中认识到这种权威,并受这种权威的影响;有了这个条件,儿童以后才能知道如何在自己的意识中发现并服从这种权威”[4]。涂尔干充分认识到自由才是道德真正内化的标志,也是教师权威得到充分体现的高级阶段,从教师规定的纪律到儿童自主的自由,儿童便完成了道德的内化过程。

(三)通过适当的奖励与惩罚保障教师权威,反对滥用教师权威。

涂尔干指出,学校应形成一个统一的道德教育风气,各位教师的道德教育要求不可相互矛盾,而应该要求一致,这样才能形成统一的教育影响,也才能确保教师道德影响力的有效性,从而形成教育的合力,促进儿童道德的发展。

为了保障教师权威,维护纪律的严肃性,涂尔干提出了运用奖励与惩罚的措施。他认为惩罚是必需的,但不能使用体罚,最好是斥责,让儿童真正认识到自身的错误,内心感到羞愧,从而改正错误。教师斥责儿童时要注意自己的态度,不可大声怒吼,不可鄙视,不可放弃,也不可过于冷静,而是要感同身受,语重心长,让儿童认识到他的过错让教师也感到痛心。涂尔干还指出,如果教师一旦确定惩罚就要坚决执行,不能表现软弱,也不可半途而废。否则,教师权威将不复存在。

涂尔干还指出,教师要通过自身意志与崇高的使命感引导自己,在保障自身权威的同时要防止滥用权威。他强调教师权威的另一个体现是要选择适合儿童的道德教育内容,并应该以儿童理解的方式来进行,在道德教育过程中切忌强迫压制,因为这样不但不能培养儿童的道德,反而会引起儿童的反感,为道德教育制造障碍。

三、涂尔干教师权威学说的贡献与不足

涂尔干从社会学角度提出的教师权威学说,为教育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开辟了教育研究的新方向。涂尔干的教师权威学说,从理论到实践建立了一个相对完备的体系,对当前的教育教学有极大的启发与借鉴作用。涂尔干认识到教师权威是一个动态的不断构建的过程,要求教师不断地去维护自身的权威,为儿童选择合适的道德教育内容,通过纪律与自由,正确运用奖励与惩罚,反对体罚,要求教师通过道德的优先性引领儿童,并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反对教师权威的滥用等思想今天仍然是教育中应该特别值得学习和注意的问题。

但是,涂尔干教师权威学说依然存在大量的不足,这也是后继研究者们应该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一)涂尔干作为资产阶级的社会学家和教育家,在阶级的局限和自身唯心主义立场下,没有深刻地认识到个人危机和社会危机产生的根源,更认识不到仅仅通过道德教育中的教师权威并不能解决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病所造成的深刻危机。

(二)涂尔干教师权威学说是立足于社会学的角度,虽然他也强调要发展儿童的个性,考虑到儿童发展的特点,但受限于当时儿童心理学的发展水平,对儿童没有一个科学和全面的看法与态度,甚至还有失偏颇和错误。

(三)涂尔干看到社会道德失范引起的深刻危机,浓厚的爱国情感使得他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去进行道德教育研究,立意虽好,但他极为过分地夸大了教师权威的社会作用,企图通过教师权威来解决社会危机,使社会趋于平衡。他没有认识到社会政治、经济的决定作用,而是把道德凌驾于社会政治、经济之上。

(四)涂尔干认为教师权威来源于国家和教师自身两个方面,没有看到社会大系统对教师权威的影响作用。同时,他没有厘清教师权威的内涵,确定教师权威的概念,这使得人们对教师权威没有一个确切的认识。

(五)涂尔干没有看到受教育者之间的区别,而是一刀切,并没有针对不同年龄、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受教育者提出不同的教师权威建构要求,在现今多层次多类型教育体系中,涂尔干教师权威学说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六)涂尔干意识到教师滥用权威的后果,但限于当时法国的社会现实,没有考虑到或不能制定出一个制约教师权威的机制。

(七)涂尔干只强调了在道德教育方面需要教师权威,并没有涉及其他教育(如智育、体育、美育及劳动技术教育)方面是否也需要教师权威,因此他割裂了道德教育与其他教育的关系,引起了教师自身角色的混乱。

涂尔干教师权威学说是基于社会道德失范与秩序混乱的现实状况的一种应急措施,这一应急措施可说是病急乱投医,在没有深刻认识到这一危机产生的根源的情况下,根本不可能开出一贴有效的药方,也就无法消除病根。因此,涂尔干提出的教师权威学说只能是一种美好的愿景,要付诸实践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与探索。

[1] 兰德尔·柯林斯.发现社会之旅[M]. 李霞译.北京:中华书局, 2006.160,106.

[2] Emile Durkheim,Moral Education[M].New York:The Free Press ,1961.101,24.

[3] 爱弥尔·涂尔干.社会学与哲学[M].梁栋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85.

[4] 涂尔干.道德教育[M]. 陈光金等译.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246,107.

猜你喜欢

涂尔干权威道德教育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各大权威媒体聚焦流翔高钙
涂尔干的道德教育理论留给我们什么?——社会学家马塞尔·福尼耶访谈录
“微时代”道德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涂尔干思想中的发展社会学观点
跟踪督察:工作干得实 权威立得起
涂尔干社会团结理论及其启示
涂尔干道德教育理论视角下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研究
权威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