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陈云对遵义会议的特殊贡献

2011-08-15赵福超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政治局张闻天遵义会议

赵福超

(遵义会议纪念馆,贵州 遵义 663000)

遵义会议是在长征途中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在这个过程中始终起了主导的作用,对于我党这一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作出了伟大贡献。但是,他们的贡献和作用离不开其他领导同志的合作。陈云就是在这关键时刻,同毛、张有过很好合作的战友。而陈云是如何同毛、张合作,为支持遵义会议召开作出贡献的,过去人们了解很少。据最近几年来公布的一些珍贵文献资料,证实陈云不但为遵义会议的胜利召开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还是亲笔回忆在遵义会议上“赞成改变军事和党的领导”的唯一参会者。

思想基础——长征出发前,陈云对毛泽东的正确路线就有所认识

陈云在回忆长征前后时说:“在瑞金时,我住在总工会。那时根本不懂得军事问题,所以也没有听到过什么反面意见。当时听说,共产国际讲毛主席的路线是右倾。但是我觉得,毛主席讲话很有把握,而博古他们讲的是‘洋道理’。”[1]陈云在这里不仅说明他同毛泽东的认识是在中央苏区工作时,而且以他亲身的体会阐明了由于毛泽东了解中国国情,讲话符合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而博古则是照搬苏联革命的经验和书本上的词句,这是两人明显不同之处,也流露出陈云对毛泽东的敬佩之情。在毛、博两人间,应该说陈云和博古相处共事的时间比毛泽东长些,而陈云由于经历过农民、工人革命运动的实践,更因他不参与党内派别活动,这就能够使他客观公正地看待党内的领导人和事。这使他具备了支持遵义会议召开、支持毛泽东正确主张的思想基础。

实践基础——长征出发后,陈云在战争实践中认识到错误路线带来的恶果

陈云自参加革命后从未做过军事工作,正如他自己所说“根本不懂得军事问题”,在第五次反“围剿”战争中因住在总工会,“也没有听到过什么反面意见”。长征开始后,陈云在后卫部队红五军团任中央代表,经过两个多月的浴血奋战,使他深深认识到,部队之所以遭受到过半的惨重损失,完全是“靠铅笔指挥”的军事领导人的错误指挥。陈云在谈到长征初期军事领导人所犯错误时说:“第一个错误,就是部队出发西征之前,在党内、军内和群众中间没有进行足够的解释工作。……第二个错误,就是我们上路时所带的辎重太多,……第三个错误,就是纯军事性质的错误。我们仿佛总是沿着一条用铅笔在纸上画好的路线,朝着一个方向直线前进。结果,我们无论走到哪里,到处都遇着敌人迎击,因为他们早已从地图上料到我们将出现在哪里,将往哪里前进。于是我们变成了毫无主动权、不能进攻敌人,反而被敌人袭击的对象。”[2]由于陈云在长征初期的战争实践中认识到军事指挥错误带来的严重后果,从而在遵义会议上坚定不移地支持解决军事领导问题。

态度明确——遵义会议上,旗帜鲜明地“赞成改变军事和党的领导”

1935年1月上旬,红军攻占黔北重镇遵义城。陈云身为中央政治局六位委员之一,“明确表示赞成张闻天提出的应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的意见。”[3]积极主张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尽可能让党和红军的所有领导人,通过参加会议认识到“左”倾领导人所犯的错误。

陈云曾在自传中写道:“遵义会议上我已经很了解几次军事指挥之错误,(是)赞成改变军事和党的领导的一个人。”[3]笔者查遍了遵义会议二十名参会者的回忆录和自传,陈云是在亲笔撰写的回忆文章中持此态度和主张的唯一一人。人们知道,遵义会议是党中央与共产国际中断联系的情况下召开的,未经共产国际批准而取消由博古、李德、周恩来组成的最高“三人团”的职权,自行调整更换中共中央的主要负责人,这在共产国际强权统治下的共运史上,是史无前例的,要冒极大的政治风险。对博古、周恩来犯了军事指挥错误,怎么有所区别地限制或取消他们的军事指挥权,他们在党内担任的职务是否也要重新调整?调整后新的领导班子又如何组成?今后又怎样向共产国际交待?这一系列重大组织问题,却需要与会的每一位同志,特别是政治局委员们慎重考虑后才能表态。据现有的材料表明,只有陈云在自己亲笔写的材料中毫不含糊地写明在遵义会议上“赞成改变军事和党的领导”。遵义会议的主要当事人张闻天曾说过:“会上陈云是反对‘左’倾机会主义路线,拥护毛主席的正确路线的。”①转引自程中原《并肩战斗情长谊深——陈云和张闻天交谊述略》就连被遵义会议批评的主要人李德也说:“毛泽东……利用这次休整时间,强迫中央委员会政治局召开所谓的扩大会议。他之所以能够毫不迟疑地这样去做,是因为他知道大多数在遵义的政治局委员是支持他的,其中除了洛甫、王稼祥和陈云外,还有在某种程度上半心半意支持他的周恩来。”[4]这些史料印证了陈云在遵义会议上明确提出改换中央领导的态度和立场。陈云在遵义会议上,同毛泽东、张闻天进行了很好的配合,从而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作出了重要贡献。

特殊贡献——遵义会议后,赴共产国际汇报并使遵义会议得到认可

从1934年下半年起,由于中共中央与共产国际的通讯联络中断。遵义会议未经共产国际批准,自行调整和增补了党的主要领导人。只有争取得到共产国际的承认和支持,才能维持和巩固遵义会议的成果,否则会议的一切决定都会是暂时的,徒劳无效的。为此,1935年6月,中共中央决定派陈云和前期出发的潘汉年一起赴莫斯科汇报遵义会议情况。

1935年10月15日,陈云向共产国际执委会书记处报告了中央红军长征经过和遵义会议情况。他说明了长征的目的并列举了达到目的的三点根据,即保存了红军有生力量;与红四方面军胜利回师;建立了强大的革命根据地,具备了红军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实力。报告详细地讲述了长征的过程,他把长征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长征出发到贵州。在这一阶段,陈云着重讲了军事指挥所犯的错误,以及到黎平后领导人内部发生了争论,对“靠铅笔指挥”的领导人开始表示不信任,与坚持错误的领导人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陈云所说的“靠铅笔指挥”的领导人,不难看出是指不懂军事和不了解中国革命战争特点的博古、李德。

陈云在向共产国际执委会的报告中特别强调:“第二阶段西征取得的第四个胜利,就是在遵义举行了扩大的政治局会议。参加会议的不仅有政治局委员,还有全体军事领导人、各军团的军团长和政委。这次政治局会议决定进军四川。此外,我们在这次会上纠正了第五次反‘围剿’最后阶段与西征第一阶段中军事领导人的错误。大家知道,军事领导人在这一阶段犯了一系列错误。现在,这些错误得到了彻底纠正。建立了坚强的领导班子来取代了过去的领导人。党对军队的领导加强了。我们撤换了‘靠铅笔指挥的战略家’,推选毛泽东同志担任领导。”[2]这是遵义会议后新的党中央委派的代表,首次向共产国际领导人报告遵义会议的情况。陈云明确地指出遵义会议推选毛泽东担任领导,用坚强的领导班子来取代过去的领导人。对此,共产国际领导人当场未表示有任何异议。陈云还在报告中利用这一阶段取得的四渡赤水、遵义大捷等一些重要战例,强调说明遵义会议后的领导班子,由于加强了党对军队的领导,掌握了红军进攻的主动权,从而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胜利。

通过陈云的报告,使共产国际领导人对中国共产党对毛泽东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开始对中共领导的长征有了全面的正确认识,初步认可了遵义会议的成果。陈云向共产国际执委会书记处的报告,在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的关系史上,是一次关键性的、具有转折性的报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

[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陈云文集(第三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433.

[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陈云文集(第一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4-6,8-9.

[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陈云年谱(1905-1995上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173,173.

[4] 奥托·布劳恩.中国纪事[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4.117.

猜你喜欢

政治局张闻天遵义会议
张闻天陈列馆
张闻天《神府调查经验谈》
朱德在遵义会议前后
遵义会议前后的周恩来
解密政治局常委会会议
退休常委公开活动需在中办报备
陈毅没有出席中共中央1948年9月政治局会议
张闻天功著遵义会议
张闻天的军事活动
在遵义会议决议的指引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