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水为体 文化为魂
——建设山水花园城市初探

2011-08-15

镇江高专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镇江花园山水

范 然

(镇江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江苏镇江 212001)

山水为体 文化为魂
——建设山水花园城市初探

范 然

(镇江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江苏镇江 212001)

山水花园城市是中西合璧的城市理想。镇江建设山水花园城市具有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应该以“山水为体,文化为魂”建设山水花园城市,并以此为契机,创建国际花园城市。

山水城市;花园城市;镇江;山水花园城市

近年来,镇江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了建设“山水花园城市”的目标,具体而言就是将镇江建设成为“充满活力、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山水城林融为一体的现代化山水花园城市”。就城市空间结构和形态而言,这一定位是对以往城市定位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山水城市”和“花园城市”理论的实践和升华。

1 山水花园城市是中西合璧的城市理想

山水城市理念,是在中国传统自然观、天人合一哲学观基础上提出来的理想城市构想。1990年7月,钱学森在给清华大学吴良镛教授的一封信中写道:“我近来一直在想一个问题,能不能把中国山水诗词、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和中国山水画融合在一起,创造山水城市的概念。”这一理念得到了吴良镛和许多城市规划和建设专家的赞同。1993年2月,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中国建设文化艺术协会环境艺术委员会联合在北京召开“山水城市座谈会”,为山水城市的概念界定奠定了基础。之后,“山水城市”的概念不断发展,并逐步升华为“山水城市”理论。“两院”院士周干峙认为,“山水城市”很好地概括了我国的城市历史文化特色。“山水城市”是一种思想理念,是城市的一种形态模式[1]238。山水城市是21世纪社会主义中国的城市模型之一。花园城市(也称田园城市)理论,是19世纪末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提出的。他对社会上出现的种种问题,如农民流入城市造成的城市膨胀和生活条件恶化等问题进行研究,为了解决工业化条件下的城市与理想居住地之间的矛盾、大城市与接触自然界之间的矛盾,出版了《明日花园城市》,提出了“花园城市”这一理想城市的理论。他提出城市建设要科学规划,理想的城市应兼有城市和乡村两者的优点,使城市生活和乡村生活像磁体那样相互吸引、相互结合。他的花园城市思想迅速传播,对当时的世界城市发展和城市建设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霍华德认为,花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1903年,霍华德在莱奇沃思开发成第一个花园城市。二战后在重建伦敦时,英国政府就引用花园城市的思想,尽可能压缩老城市规模,然后在外围建设卫星城市。

霍华德的“花园城市”模式图是一个由核心、六条放射线和几个圈层组合的放射状同心圆结构,每一个圈层由中心向外分别是:绿地、市政设施、商业服务区、居住区和外围绿化区,然后在一定距离上配置工业区,整个城市区被绿带网分割成不同的城市单元,每一个单元都有一定人口容量限制[1]64。

1996年开始,国际公园协会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共同举办了“国际花园城市”评选活动。“国际花园城市”是世界城市建设与社区管理领域的最高荣誉之一。竞赛分别在“景观改善、遗产管理、公众参与、健康生活方式、环保实践、未来规划”等6大方面对全球城市与社区进行全面评估。这一活动开展以来,在促进城市与社区人居环境改善与发展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目前全球已有100多座城市相继戴上“国际花园城市”桂冠。我国深圳市和广州市分别荣获2000年度和2001年度“国际花园城市”的称号。数年间,厦门、上海、杭州、苏州、成都等10多个城市也先后获得“国际花园城市”称号,跨进国际名城行列。

新加坡是世界公认的国际花园城市。他们把花草种满了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在仅有681平方公里国土上,拿出了52公顷珍贵的土地建起了植物园。圣淘沙岛是新加坡的精华,在这个三面环海的绿岛上,古木参天,丛林蔽日,花草扶苏。在绿岛腹心,一个庞大的音乐喷泉点缀其中,夜色下精彩的激光使整个绿岛如诗如画,如梦如幻。建于市中心的伊丽莎白公园也为这座美丽的城市锦上添花。与这座公园一步之遥的形如榴莲果的豪华滨海艺术中心,更为城市增添了耀眼的光华。这绿树繁花簇拥的城市,魔幻般地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人,这个仅有360多万人口的城市国家居然在一年中汇聚了700多万游客。

2 名山胜水、名花嘉园是镇江的故有特征

镇江犹如“四龙(长江、京杭大运河、宁镇山脉、茅山山脉)”拱卫,“一水横陈,连冈三面”,是一座江山清绝的山水名城。镇江的水是大江之水、大河之水,山不大而大、不高而高,山水缭绕,山水相雄,素有“城市山林”、“天下第一江山”之称。奇幻的色彩、壮美的气韵、迷人的传说蜚声天下。宋代学者曾旼说:润州“江山佳绝,襟吴带楚,芙蓉名楼,甘露表寺,幽赏丽观,不出城市。水嬉,则焦庐、裴岩相望于西江之中;陆走,则鹤岭、鹿泉映带于南郊之外……”。宋代书画家米芾更是赞叹说:“带江万里,十郡百邑,绕山为城,临水为隍者,惟吾丹徒……此其所以得山川之多而甲天下之胜也。”明代造园家计成也说:“游燕及楚,中岁归吴,择居润州。环润皆佳山水”。

镇江不仅多名山胜水,而且多名花嘉园。杜鹃花俗称“山石榴”、“映山红”、“红踯躅”。传说唐代每年暮春总有两位绯衣女子游于镇江南郊鹤林寺杜鹃花丛中,但见火红的杜鹃满山遍野。后来,道人殷七七,名天祥者,应节度使周宝之请来润州,令两位花神在重阳节让花盛开如春,于是杜鹃花被天神收归“阆苑”。另一个故事说,唐贞观年间,一位外国僧人从天台山来,钵盂中托着一株杜鹃花来到镇江。他将此花植于鹤林寺花坛,每天用药剂浇灌,使花树长高达丈余,引得京口百姓倾城而出观花。后人还专门建了一栋杜鹃楼,以供观花。唐代名相李绅有诗歌咏镇江的杜鹃花云:“鹤栖峰下青莲宇,花满江城世界春。红照日高殷夺火,紫凝霞曙莹销尘”。镇江适宜栽种生长的名花有数十种。

镇江历史上名园棋布。著名的有许浑的丁卯别墅、刁约的藏春坞、沈括的梦溪园、米芾的海岳庵、杨一清的石淙精舍等。寺庙园林建筑颇有特色:“金山寺裹山、焦山山裹寺、北固山寺冠山、云台山洞中寺。”明代“择居润州”的计成,撰写了我国第一部造园专著《园冶》,总结了造园的意匠手法,被海内外学者誉为世界园林科学最早的名著。

3 打造形神兼备的山水花园城市

当前,全国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有一股“抄袭”之风、“攀比”之风,热衷于搞“形象的形象工程”,“规划设计复制品的复制品”。结果,出现了“拼贴城市”,千城一面,功能失调、呆板枯燥的城市空间,令人视觉疲劳,逛街乏味,居住不怡。

在城市建设中尊重自然打造形神兼备的山水花园城市,便是促进城市环境与自然和谐的途径。

自诩为“万物灵长”的人类,长期以来,并不知道对自然的征战应有所节制,而是无休无止地疯狂掠夺大自然的资源。虽然因此获取了巨大财富,但却让建立在生命共存共荣基础上的“生物圈”出现了可怕的断裂现象。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说:“如果人类仍不一致采取有力行动,紧急制止贪婪短视的行为对生物圈造成的污染和掠夺,就会在不远的将来造成这种自杀性的后果。”[2]10在工业社会的城市中,自然山水一度被排挤出去或者只是作为有限的点缀,但是在城市转型的后工业社会的花园城市建设中,在这一人类创造的人工与自然相统一的环境中,自然必须重新纳入城市,城市环境“以山水为体”当然便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既然是建设山水花园城市,无疑要以山水为中心、为骨架。建设山水花园城市是城市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人类生存环境构建的主要方向。而“以山水为体,以文化为魂”[3]48则是实现这一理想和谐环境的必然途径。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在建设山水花园城市中是以山水“为体”,而决不能“为饰”、“为衬”。城市建设必须以山水为框架而展开,自然山水不能再作为城市环境的陪衬和摆设,而是要作为城市环境的主体和中心[3]52。

3.1 保山护水、显山露水、借山用水

南朝齐梁时有“山中宰相”之称的陶弘景,在《答谢中书书》中说:“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孔子曾以自然山水来比附人的德行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城市中的自然山水是城市最重要的资源之一,也是城市最重要的造园元素之一。今天,城市与山水共生共荣这样一种理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城市所认知,并日益成为21世纪城市展示特色、挖掘全新活力的突破口。首先,我们要认知山水,保护好城市的山水。镇江许多名山胜水在近现代城市建设中都遭到了毁灭性破坏。诸如清末镇江城中尚有的“三山五岭(日精山、月华山、寿丘山,乌风岭、骆驼岭、梅花岭、燕支岭、凤凰岭)”,现在多数已经不见踪迹。当前建设山水花园城市,一定要严格禁止“让山河让路”的种种做法,切实保山护水。破坏城市山水,就是历史的罪人。其次,在城市建设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城市中原有的地形地貌,做到显山露水。镇江城市最美的是山水,要让镇江的名山胜水充分展示出来,让人们尽情地去领略、享受大自然的美丽风光,愉耳悦目怡心神。在显山露水的同时,我们还要善于“借”山“用”水[3]59。古人造园最为重视“借”这个字。计成在《园冶》的开篇《兴造论》中就说到:“园林巧于因借”。他在《园冶》最后又写了一篇《借景》说:“夫借景,林园之最要者也。如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4]326“借”是指造园借周边环境之势,以山为重点,以水为中心,以山引水,以水衬山,达到“有山皆是园,无水不成景”的效果。将城市周围千岩万壑的奇妙之景,借于建设工程之中,使他景为我所用。镇江建设山水花园城市要北借长江,中借运河,南借南山,获取“江天一览”、“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的景观。天工人代,不可妄加。我们现在应该做的是用我们的心灵去精心呵护,精心“借”“用”城市中的自然山水所既存的那份天趣。

3.2 充分挖掘整合文化资源,建设形神兼备的城市家园

城市建设者要进一步挖掘和整合城市传统文化来塑造城市精神。要将整个城市作为一座花园,将城市文化提炼整合,形成有机的整体,成为特色鲜明的城市品牌。

在挖掘和整合中,挖掘是第一步,要把握城市的“文脉”,寻找到城市的“根”,才能把根留住,把魂守住,留下遗产,不留遗憾;才能留下“妙笔”,不留“误笔”和“败笔”。在挖掘的基础上,要重点对城市文化资源进行整合提炼。我们要塑造镇江城市的主题文化,打造城市品牌,向市民和游客展现整座城市花园的魅力,而不仅仅是几个有代表性的景点和景区。

建设山水花园城市,重要的是要营造实现城市中诗意生活的理想之所。钱学森的“山水城市”的主要精神是把中国的山水诗词、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和中国的山水融合在一起,使人离开自然又返回自然。这是多么美妙的生活情境,何等至真至善的审美情境!只要我们融山水文化、名城文化、园林文化、诗词书画文化和建筑文化等于规划建设之中,我们就一定能将镇江建设成为形神兼备,富有诗意生活的理想家园。

建设山水花园城市,要因地制宜栽花种草。古人说:“骨于山,褥于林,灵于水”。山水花园城市无花木则无生气。“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以花木造景是中国风景园林的一大特色。有许多园林便是以植物命名的,如双槐树屋、青藤书屋、柿叶山房等等。要大力栽花种草,使四季有花有草,让市民能观形、赏色、听声、闻味。要精心规划,营造人与自然的和谐。新加坡建设花园城市的一条重要经验是:城市规划起点高。新加坡在建国之初便确立了打造花园城市的目标,并作为国家发展的活力之源,作为国家战略和重要品牌来培育。20世纪,他们实现了“园在城中”到“城在园中”的转变,60年代搞绿化,70年代搞美化,80年代搞多样化,90年代搞艺术化,21世纪搞特色化。2002年,新加坡完成了公园、水体及个性化规划,制订了最美丽城市方案。他们的经验值得借鉴。要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市民的文化素质,做到人人具有强烈的环境保护意识、生态意识和环境审美意识。做到上述几条,建设山水花园城市就不再成为一个空洞、浮夸的标语口号。要让所有的举措都建立在城市平凡生活之中,在平凡举措之中实现自然与城市环境的和谐,实现人类自身发展的和谐。

3.3 开展创建国际花园城市活动

建设“山水花园城市”不是把“山水城市”和“花园城市”的概念简单地揉合,而是一个城市形象的重新塑造,它更强调城市内在发展的和谐、有序、高效和繁荣,是自然与艺术、传统与现代、科技与人文的高度融合,体现的是科学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客观的说,镇江具备建设山水花园城市的资源禀赋和现实基础。在编制“南山北水”概念性规划时,全球著名的规划组织APA就首先提出把南徐新城建设成“新花园城市”的规划理念,这也切合镇江多年来致力于提升环境竞争力的实践。虽然镇江在南徐新城规划中没有采用“新花园城市”这一提法,而是引入“山水生态城市”概念,但这两者其实是相通的。“生态城市”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个概念。生态城市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好循环的人类居住形式,是人类居住区发展的高级阶段。目前作为一个目标考核体系,镇江市正在积极努力,计划在2012年创建成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我建议,在此基础上,要积极开展创建国际花园城市活动。国际花园城市的标准是:1)园林景观的美化。指改善园林景观设计、合理应用适合客观环境和城市文化的植物材料的种植和美化城市的其他方式;2)遗产管理。指现存的建筑和园林景观遗产的保护;3)环境保护措施。指通过制定和实施公众环境保护活动、公众环境保护意识提高的状况及环境保护的程度等;4)公众参与。指志愿者、企业和社会对园林景观美化承诺的实证;5)未来规划。指确保园林景观可持续发展的敏感性和创造性规划指标。我们要根据国际花园城市的标准,制订创建规划,分解目标任务,建立创建责任制,在全市大张旗鼓地推进创建活动,广泛宣传,动员全社会参与,争取用5到10年时间将镇江建成国际花园城市。

[1]周春山.城市空间结构与形态[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阿诺德·汤因比.人类与地球母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3]陈李波.城市美学四题[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

[4]张家骥.园冶全释[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

〔责任编辑:胡 菲〕

Hills and water as the body and culture as the soul——On construction of a garden city with hill and water landscapes

FAN Ran
(Research Association of Historic and Cultural City of Zhenjiang,Zhenjiang 212001,China)

A garden city with hill and water landscapes is an ideal city blending the East andWest.There are favorable advantages of constructing Zhenjiang into a garden city with hill and water landscapes.Construction of a garden citywith hill and water landscapes should stick to the concept of“hills and water as the body and culture as the soul”.The opportunities should be seized to construct an international garden city.

a city with hills and water;a garden city;Zhenjiang;a garden city with hill and water landscapes

G127

C

1008-8148(2011)02-0006-04

2011-03-12

范 然(1949—),男,江苏扬中人,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历史文化名城委员会理事,镇江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副会长,主要从事历史文化研究和镇江诗词研究。

猜你喜欢

镇江花园山水
爱在一湖山水间
赛珍珠:我在镇江有个家
我的镇江寻根之旅
山水之间
一处山水一首诗
可爱花园
夜晚的花园
《山水》
镇江学前教育体制改革的实践探索
爱护小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