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陈毅在新四军建军史上的卓越贡献
2011-08-15李军
李 军
(1.盐城工学院 学报编辑部,江苏 盐城 224051;2.盐城工学院 人文学院,江苏 盐城 224051)
0 引言
陈毅同志既是新四军的缔造者,也是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在苏北盐城重建军部时的主要领导人。陈毅为新四军的创建、浴火重生、发展壮大,为建立苏北与华中抗日根据地,与八路军一起成为抗日事业的中流砥柱,夺取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其在盐阜淮地区留下的光辉战斗足迹以及为新四军发展壮大立下的不朽功勋,将永载史册,和日月同辉。
1 坚持艰苦卓绝的赣南游击战,亲自创建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
陈毅同志是新四军的缔造者,是组建新四军的领导者、指挥者和参与者,为新四军的创建立下了不朽功勋。陈毅同志有着丰富的武装革命斗争经历和经验,一直在部队中担任重要的军事领导。陈毅同志1919年留学法国勤工俭学,接触并研究了马克思主义。1921年10月回国,从此走上了革命的道路。1927年参加了南昌八一起义,并随朱德大军南征,开始了波澜壮阔的军事武装斗争生涯。1928年,朱德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会师于井冈山,组成了红四军,陈毅同志曾担任师长、军委书记职务。1929至1934年,陈毅参加了中央苏区的建设工作,担任过军长、军区司令等职,常亲临前线指挥战斗,多次负伤。1934年,因王明等“左倾”机会主义错误思想路线的指挥,红军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失败,被迫进行长征。其时,身负重伤的陈毅同志被中央留在江西担任军事指挥工作,由此开始了3年艰苦卓绝的赣南游击战争[1]8-176。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中国的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在全国人民日益高涨的一致对外、团结抗日的强烈呼声与要求下,共产党本着民族大义作出努力与让步,经过反复艰辛的谈判,国民党蒋介石反动政府不得不在表面上顺应民意,结成了历史上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了抗日战争的大局,中国共产党同意分别将自己领导的江南武装部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即新四军。而共产党所领导的北方武装部队则统一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开始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
陈毅同志原是南方红军游击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其为新四军的诞生和创建做了大量、复杂、艰辛、细致的工作。一方面,他按照中共中央的部署、要求和指示,代表南方红军游击队与国民党当局进行了异常艰辛的谈判工作。陈毅同志审时度势,认为大敌当前,须一致对外。自1937年9月8日开始,陈毅同志以赣粤边特委和红军游击队全权代表的身份,先与国民党大余县县长彭育英举行谈判;9月11日,陈毅前往赣州与国民党江西省政府代表熊滨、马保珩举行谈判;10月7日,陈毅抵达吉安,与国民党第三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刘振群谈判;10月9日,陈毅到江西省国民党绥靖分署参加谈判会议等。经过多次谈判,终于使国民党同意撤销对红军的包围、停止武力围剿、停止反共宣传、释放政治犯等若干具体协议[1]177-186。其后,陈毅还就整编的具体细节等问题与国民党地方当局进行过反复的协商与谈判。在与国民党地方当局的谈判过程中,陈毅同志始终坚持以民族团结、共御外侮的大局为重,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更表现出策略上的灵活性,最终使得每次谈判都能顺利地达成协议,显示了他坚定的党性原则和卓越的谈判艺术。另一方面,陈毅同志在与国民党谈判的同时,还要花很大的精力来做红军游击队内部的思想说服教育工作。针对有的同志对党的抗日统一战线及与国民党合作谈判的不理解,陈毅同志通过各种形式、途径与机会,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向指战员们讲解国共合作、共同抗日以及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战略意义,把深入细致的政治思想教育说服工作落到实处,终使得红军游击队下山抗日与新四军的整编工作顺利进行。在新四军的创建工作中,陈毅同志起到了集领导者、指挥者、组织者、参与者于一身的重要作用,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2 率部转战江南苏中敌后,打出了新四军的军威
1938年4月,新四军的整编、组建工作在陈毅同志正确领导和精心组织下基本结束。其时,国民党迫于全国日益高涨的抗日形势与强大社会舆论的压力,表面上实行所谓的国共联合、一致抗日的抗日统一战线政策,实际上其“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共政策与策略并没有任何的改变,不过是变得更加隐蔽罢了。其后不久,国民党便在内部制定并实施了秘密的反共、剿共计划,一直视共产党领导、指挥下的新四军、八路军为眼中钉、肉中刺,势欲除之而后快。蒋介石发布命令,让新四军在皖江等地的狭长地带内集中和布防。实际上在向日寇透露军事安排的秘密,暗施画地为牢、借刀杀人、伺机围剿新四军的诡计。党中央与毛泽东同志及时洞察其阴谋,于1938年5月4日向新四军发出指示,要求在江南广大地区新四军以游击战的形式向敌后展开斗争,建立根据地。接到中央指示后,陈毅立即率领第一支队由皖南向苏南进发。在陈毅的亲自指挥下,新四军运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在苏南分别取得了韦岗、新塘、新丰等一系列战斗的胜利,新四军陈毅部终在茅山地区建立了自己的根据地,迅速地站稳了脚跟。
为贯彻和执行中原局与刘少奇同志提出的大力发展苏北抗日工作的战略部署与指示,早已深谋远虑的陈毅同志奉命立即渡江北上,挺进苏中的沿江地区,积极开展统战工作,充分利用敌顽军之间的矛盾与猜疑,确立了“灭敌(日寇)、联李(长江兄弟)、反韩(德勤)”的既统战又斗争的正确策略,以自己7 000多人的部队,战胜了号称拥有10万之众的国民党顽固派韩德勤部,取得了黄桥保卫战的重大胜利,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大灭了日寇、顽军的嚣张气焰。在陈毅同志的领导与指挥下,新四军陈毅部从一开始就以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英勇气概,打出了新四军的军威。
3 临危奉命重建军部,使得铁军浴火再生
3.1 洞察阴谋,指示皖南部队渡江北上
陈毅率部挺进苏中,取得了黄桥保卫战的重大胜利,部队士气高昂,剑锋直指苏北。此时,刘少奇同志根据中央军委指示,率领中原局东进苏北。八路军苏皖鲁纵队也在黄克诚的带领下,星夜兼程地南下苏北,以配合新四军陈毅部建立苏北根据地工作。1940年10月10日,北上的新四军与南下的八路军在苏北盐城与东台间的狮子口胜利会师,由此拉开了苏北根据地建设与武装军事斗争的序幕。11月10日,为了统一指挥与协调苏北以及华中地区新四军、八路军的指挥工作,刘少奇同志在与陈毅、黄克诚达成共识后致电请示中央组建华中统一指挥部,提议“由中央任命陈毅同志为八路军新四军集中各部之总指挥,并加入中原局为委员。”[2]24中央立即复电同意并决定“以胡服为政委,叶、陈、胡统一指挥所有陇海路以南之新四军与八路军”,成立华中总指挥部[3]4-5,华中总指挥部的设立,既为加强华中新四军与八路军的统一指挥,又为协调与保证新四军皖南部队与江北部队之间的一致行动,理顺了组织、领导、指挥体系。这样,刘少奇与陈毅对皖南新四军的协调工作就变得顺理成章了。皖南的项英因对形势的错误判断与个人的固执已见,对中央要求其北上的指示置若罔闻,再三推托,中央军委、刘少奇、陈毅等反复致电,建议其迅速率部北上,然其仍犹疑不决,使得皖南新四军军部及9 000余人陷入国民党第三战区顾祝同部队的重重包围之中。诚如陈毅等预料的那样,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由此发生了,新四军受到前所未有的重创。
3.2 临危受命,在苏北盐城重建新军部
皖南事变发生后的1月18日,刘少奇同志立即致电中央,提出“拟在苏北成立新四军军部,并以陈毅代军长”[4]44的建议,在军事上与国民党取消新四军编制与番号的反革命阴谋作针锋相对的坚决斗争,以重振新四军的军威、振奋民族士气、激励军民斗志。1月20日,由毛泽东同志亲自草拟的关于重建新四军军部的命令以中央军委的名义正式发布。陈毅同志与刘少奇等同志临危受命重建新四军军部。1月23日,陈毅等联合发布《新四军将领就职通电》;24日,陈毅同志向全国发布《新四军代理军长陈毅就职通电》:“毅以庸愚,身处前线,值此危局惨变,按诸抗战职责,断无消极退让之理……本人就任代理军长,克日于苏北盐城恢复军部,统率全军9万之众,誓与日寇汉奸反共投降派奋斗到底……为解救中华民族而奋斗!本军一息尚存,斯志不容松懈。”[5]58发布《新四军将领声讨亲日派通电》(1月20日),在《江淮日报》上公开发表《论皖南新四军及新四军的态度》(1月25日),声讨国民党亲日派蓄意制造祸端的滔天罪行,表明新四军将士坚持抗战到底的政治主张和坚强战斗意志。25日,在盐城隆重召开新四军新军部成立庆祝大会,刘少奇同志宣读了中共中央军委关于重建新四军军部的命令以及新四军领导人的任命。大会上,陈毅代军长发表了就职演讲,向全国和全世界人民庄严宣告:新四军是不可战胜的力量,新四军新军部在苏北盐城诞生了,其将在抗战的烽火中经受考验和发展壮大。新四军在历经“皖南事变”的磨难与浩劫之后,在盐城重建军部,终于获得了新生。从此,新四军的威名便流传于盐阜淮大地,威震敌胆,享誉中外。
4 开展部队统一编制整顿工作,加强新四军的正规化建设
新四军新军部在盐城一成立,陈毅和刘少奇同志便就苏北和华中的新四军的统一编制工作,于1月26日联名发出《关于整理与统一新四军编制致毛泽东、朱德、王稼祥电》,提出“为整理与统一新四军编制,拟将新四军整编为四个师,以苏北部队为第一师,皖东为第二师,李先念部为第三师,苏南为第四师,在师以下设旅、团,均以三三制编制”的建议[6]67。中央立即作出“应建立五个师”的答复以及有关师长、政委、参谋长等的任命,使得新四军统一编制的整顿工作得以顺利进行。陈毅同志与刘少奇同志一起,领导、组织和实施了部队统一编制的整顿工作,同时又注意根据各部队的具体情况给予有针对性的分别指导,如在3月17日、18日就曾致电二师并曾希圣同志与六师,对其编制与人员安排以及编组原则和干部配备等问题作出具体的指示和要求。同时对六师的整顿与建军工作的经验予以及时的总结,其亲笔撰写了《建设六师为党的模范游击兵团》的经验材料,并加以广泛的宣传与推广,以点带面地指导全军整顿与建军工作的深入、扎实开展。通过一段时间统一编制的整顿与扩充工作,尤其是将原属于八路军管辖的有关部队改编为新四军的统一编制,理顺了部队间的上下级关系与指挥系统,使得部队的统一领导与指挥工作得到了加强,大大地提升了部队的战斗力。
在新四军统一编制整顿工作的基础上,陈毅同志又及时地提出了加强部队正规化的要求。为了切实搞好建军工作,尤其是部队的正规化建设,陈毅同志于1941年7月特地撰写了《论建军工作》的长篇重要文章,并公开发表在1941年的《真理》创刊号上。其分别就“建军工作的重要性”、“为建立正规化党军而斗争”、“建军中的政治建设”、“建军中的军事建设”等重要问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述,为军队的正规化建设工作指明了前进的正确方向[7]118-151。在1942年2月23日召开的华中局扩大会议上陈毅作了《论军事建设》的长篇报告,分别就“一年来建军工作的一般检讨”、“纠正建军中几种不正确倾向”等重要问题作了论述与检讨,并就“军事建设的新方针”、“建设办法和工作”[8]185-207等作了具体的部署、指导和安排。在陈毅同志的亲自领导、组织与指挥下,新四军的正规化建设工作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和显著的效果。
5 重视苏北根据地建设,夺取反“扫荡”斗争的胜利
新四军重建军部后,陈毅同志十分重视苏北与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工作。从新四军方面来说,长期的流动作战需要有稳定的大后方进行定期的休整,对敌作战时也需要有民众的广泛参与和支持,才能使得部队的粮草给养、弹药供应、伤员救护、兵员后备等有所保障,而这一切都需要依赖其根据地的建设。陈毅等同志在《关于苏北反“扫荡”经过致毛泽东等电》中总结出“在敌后根据地内,如无山地及经长期残酷斗争而有基础的根据地,则不可能进行大规模之军事建设”[9]264的宝贵经验,希望能够得以高度的重视和推广。1942年1月14日,陈毅等《关于巩固淮海区方针和部署致十旅等电》更是明确指出:“淮海党、政、军应抓住此良机,积极行动,扩大巩固自己的地区,奠定根据地的坚实基础,以利长期作战。”[10]288显然这都是出于其对建立根据地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的高瞻远瞩的认识。在苏北盐阜、淮海地区,发动广大人民群众积极行动和组织起来,开展减租减息运动,建立根据地民众自己的民主政权;与开明的地方乡绅等结成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阵线,按照“三三制”原则组建其各级参议会,调动和激发各界人士参与抗日的积极性;筹建文化协会,创办华中抗大分校和华中鲁艺学校,大力发展根据地的文化、教育等事业,努力培养地方自己的各种文化人才。各种切实有效的措施,使得苏北与华中根据地的建设工作既如火如荼又卓有成效地开展起来,有力地支援和配合了新四军的对敌作战。此时,苏北盐阜抗日根据地与陕北延安抗日根据地遥相呼应,成为中国抗日斗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又一政治、军事、文化中心。一时间,“陕北有延安,苏北有盐城”的佳话不胫而走,为国人与世界所瞩目。
新四军军部建立后,立即遭到了来自日寇、顽军和伪军的联合夹击,陈毅同志运筹帷幄,领导和指挥了新四军、苏北与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军民奋起迎战,以游击战、运动战、伏击战、破袭战等为主,采取各种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给敌人以迎头痛击,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仅以盐阜地区来说,以张爱萍将军所率领的新四军三师之一部,就围歼了陈集、八滩、陈家港守敌,攻克阜宁、射阳等重要县城,最终夺取了反“扫荡”斗争的伟大胜利。新四军愈战愈勇,愈战愈强,在抗日的烽火硝烟中发展壮大,终于赢得了“铁军”的威名和美誉。
[1]刘树.陈毅年谱[Z].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刘少奇.关于“提议陈毅为华中军事总指挥”等给中央的电报[M]//盐城市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刘少奇在盐城.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9.
[3]毛泽东.中央军委关于重建新四军军部的命令(插图,影印件)[M]//计高成.陈毅在盐城.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1.
[4]刘少奇,陈毅.关于拟在苏北成立新四军军部等给中央的电报[M]//计高成.陈毅在盐城.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1.
[5]陈毅.新四军代理军长陈毅就职通电[M]//计高成.陈毅在盐城.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1.
[6]刘少奇,陈毅.关于整理与统一新四军编制致毛泽东、朱德、王稼祥电[M]//计高成.陈毅在盐城.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1.
[7]陈毅.论建军工作[M]//陈毅.陈毅军事文选.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6.
[8]陈毅.论军事建设[M]//陈毅.陈毅军事文选.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6.
[9]陈毅.关于苏北反“扫荡”经过致毛泽东等电[M]//计高成.陈毅在盐城.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1.
[10]陈毅.关于巩固淮海区方针和部署致十旅等电[M]//计高成.陈毅在盐城.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