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200亿的“定盘星”—长庆油田采气三厂科技增气纪实
2011-08-15苏婵娟王安宁
□ 文/苏婵娟 王安宁
助力200亿的“定盘星”—长庆油田采气三厂科技增气纪实
□ 文/苏婵娟 王安宁
在苏里格气田开发建设黄页中,科技创新犹如车之双轮、鸟之双翼,成为打开“三低”气藏密码的金钥匙。
作为苏里格气田开发建设“先行兵”的采气三厂,如何智斗“三低”猛虎,在3500米的地宫深处牵出气来,科技无疑成为制胜的法宝。
打造科技利器
“同心山成玉,协力土变金。”开发苏里格,建设大气田,需要汇集各方面的技术力量。2005年以来,在中国石油 “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加快苏里格气田开发步伐”的新体制和政策指引下,采气三厂紧紧围绕长庆油田“面对现实,依靠科技,简化工艺,走低成本开发道路”的开发理念,充分发挥“协作效益”,将自身作为气田技术攻关的“试验园”,联手中国石油参与苏里格气田开发建设五路大军开展多项技术攻关,与油田内外多家科研院所联手开展各类技术试验,集成吸纳各方开发建设的技术精华,最终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符合气田开发实际的井位优选、快速钻井、分压合采、井下节流、丛式井(水平井)钻井等12项配套开发技术,成为苏里格气田成功开发的利器。
提高单井产量
这个厂围绕牢牢牵住以稳定并提高单井产量的“牛鼻子”工程这一主线,把气井稳产作为气田长效开发的基础,多方面延伸科技创新触角,深入开展水平井、丛式水平井、丛式定向井等项目列题展开深入研究,科学编制项目实施规划,开展气井和区块动态分析,按照“一块一策、分类管理”的生产组织原则,深化气井精细管理,加大Ⅲ类井、间开井和气水同产井管理,完善“控制压差、适度稳产”的气井生产制度。多措并举成立了气井动态管理领导小组,召开气井动态分析会,强化气井动、静态综合分析,动态跟踪气井分类的标准化、规范化,做精、做细、做实数据管理;制定夏关、冬开,长开短关、长关短开间歇开井制度,对症施方,科学研究对策,寻找最佳解决气井生产难题的办法,并把及时有效解决各类井筒“症结”作为气井挖潜增产的关键,技术人员深入现场,组织气井生产动态大调查工作,及时为气井量身定做“保健套餐”,实施气井分类分级差异化管理,将气井存在的问题细分为小产量稳产气井、间开调整井、积液水淹井和产能极低井四大类,有针对的采取了泡沫排水采气、氮气气举等进攻性增产措施,使得年增气量达950多万方,为实现经济有效开发苏里格气田提供技术支撑。
优化发展环境
这个厂运用科技创新为“大规模建设、大气田管理”聚合新优势,不断优化科技发展环境,依据苏里格气田科技工作的特点及任务,加快共享科技服务平台建设,建立技术人员信息数据库,整合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的研究资源,形成跨专业、全方位的项目、技术、人才的有效配置;以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管理思路推促管理效率的提高,建立起以基本生产单元过程控制为核心功能的生产管理系统,以厂生产调度、安全环保监控为核心功能的生产运行系统,以气田生产经营、项目建设为核心功能的决策指挥系统,逐步建立完善了无线传输、数字电台、井口紧急截断阀试验、远程控制等技术管理模式,催生了气田开发建设的全新管理模式,有效实现了从厂、处理厂(作业区、大队)、集气站、气井全区域、多层次、智能化的控制,构建了让数字说话,听数字指挥的数字化管理特色和一个月建成一座集气站,三个月建成一个联合站,半年建成一座大型天然气处理厂的科技创新建设大格局,从根本上印证了现代气田工业科技、文明建设的特性。
经过不懈努力,科技创新如今已成为推动气田发展的支点和助推企业腾飞的翅膀,确保了这个厂天然气生产量连续10年保持快速增长。2010年年产天然气当量突破300万吨大关,天然气处理量突破100亿立方米,日处理量保持在1300万方以上,成为苏里格气田首家“产气大户”,为“十二五”期间苏里格气田实现200亿,长庆油田迈向5000万吨扬帆远航蓄积了发展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