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无梁砖殿
2011-08-15魏奕雄
魏奕雄
峨眉山万年寺有一座黄色的无梁砖殿,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显得格外醒目。这座已有400多年历史的古老佛殿是峨眉山的标志性建筑。
北宋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峨眉山白水寺(今万年寺)中由皇家敕铸了一尊通高7.35米,净重62吨的普贤骑白象铜像。它是峨眉山形成中国佛教普贤道场的标志,为镇山之宝。自从有了这尊铜像,白水寺改称白水普贤寺。
为了保护这尊珍贵的佛像,曾经多次修建木阁庇覆之。虽然自宋至明木阁屡次失火,铜像却丝毫无损。最严重的一次是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大火将木阁烧成灰烬,而铜像除了局部地方留下斑驳烧痕外,仍然完整无恙。
当时的白水普贤寺(今万年寺)住持向朝廷求募重建,慈圣太后遣中贵二人携金来到峨眉山。住持决定改用砖筑。他请了一位游历过南亚的僧人设计,仿照印度热那寺的庙宇,融以缅甸和我国的建筑构式,修成穹窿顶上圆下方的殿堂,象征天圆地方。这座高18.22米、长宽各16.02米、建筑面积257平方米的大殿,居然无梁无柱,不用一木一石、一瓦一钉,全部用不同形状的砖头拱砌,穹窿与墙壁接合处的空隙也是用楔形砖块掖券填补,就连外檐、门楣、额枋、斗拱、垂柱和花窗等,也都是以砖仿木装饰之,故称无梁砖殿。殿内地面至拱弧顶12.28米。穹窿顶内面绘饰彩色飞天、藻井等图案。外壁敷石灰,涂染黄颜色,稳重而华丽,堪称我国建筑史上的一个奇迹。
内墙四周有七层唤醒龛座,层高均为0.33米,原先供有20多厘米高的小铁佛三千尊,以切《华严经·普贤住品处》所载光明山上普贤“与其眷属(门徒)诸菩萨众三千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说法”。可惜现在只剩280尊了。距地面0.89米的墙壁等高线上,有凹形佛龛24窟,每窟高1.55米,宽0.74米,现尚置放55厘米高的“圆觉”铁佛24尊。
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殿成之时,适逢慈圣太后60大寿,于是万历皇帝亲题横额:“圣寿万年寺”。从此,白水普贤寺改称万年寺至今。慈圣太后年轻时为明穆宗妃子,因久未生育,曾经派人向峨眉山普贤铜像进香求嗣,一年后生下朱翊钧,后来登基为明神宗万历皇帝。慈圣母子对普贤的深厚感激之情自然异乎寻常,不时赏赐万年寺。
关于无梁殿的修建主持人,有些文章介绍说是妙峰(福登)法师。我查阅峨眉山佛教协会2001年编印的《峨眉山佛教志》,在第599页上有明代四川提刑按察司副使傅光宅撰写的《峨山修改盘路记》,记载了“始于万历三十年壬寅秋,竣工于癸卯冬”修建峨眉山道路工程的始末,其中写有:“时庄严金殿,则妙峰师,重建白水寺则有台泉师。”据明翰林院检讨汉嘉龙鹤居士王毓宗撰《大峨山永明华藏寺新建铜殿记》,妙峰(福登)法师在金顶修建金(铜)殿“庀工于万历壬寅(1602年)春,成于癸卯(1603年)秋”。傅光宅也有《峨胥山普贤金殿记》,其中也是写着“始于壬寅之春,成于癸卯之秋”(以上见峨眉山佛教协会2001年编印《峨眉山佛教志》第501页、第503页)。前面已经介绍无梁砖殿完工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这说明修峨山路与妙峰建金顶铜殿、台泉重修白水寺大体同时。我认为,由此可以推断,台泉“重修白水寺”包括修建无梁砖殿在内。查清蒋超《峨眉山志》和民国印光《峨眉山志》中的妙峰传略,所记妙峰经手修建的道路、寺院、高塔等工程,都列有名称,包括金顶铜殿,但是没有提到无梁砖殿。可见,无梁砖殿不是妙峰主持修建的,而是台泉主持修筑的。
1946年,又一次大火将寺内数座殿堂亭台烧成废墟,唯独这座砖拱巨构幸免于难,普贤铜像也安然无损。1948年,僧人修复寺庙时,在无梁砖殿顶上增建喇嘛白塔五座,分置东西南北中,四角添塑吉祥神兽,前方二鹿,均高1.85米,后部左象右狮,都是1.56米。因万历御题木匾毁于火,1964年由成都赵蕴玉重书,用石灰补刻。
这别具一格的无梁砖殿,与寺中翘角重檐的传统殿宇形成鲜明对比,为千载名寺增辉添彩,成为万年寺自豪的标志。四百多年来,它经历了数次地震和火灾的考验,至今完好稳固如初,1956年被确定为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4年陈毅元帅来观看了铜像和砖殿,连声赞叹:“前人伟大,劳动人民伟大,我国古代文艺伟大!”2006年,无梁砖殿连同峨眉山其他众多古建筑一并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