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回应需求和进向分析

2011-08-15黎玉林鲍跃华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政党民主政治

黎玉林,鲍跃华

(1,2.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7)

现代政党制度是现代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党起了民主政府缔造者的主要作用。政党创造了民主,倘若没有政党,现代民主是不可想象的。”[1]一个国家实行何种政党制度,既反映出对民主的追求,也取决于该国的历史传承和现实国情。同时,任何政党制度都产生于一定的社会生态并且是对社会生态的回应。制度回应是制度自适应性的自然表现,也是制度生机的保证。制度经济学认为,由于人们的有限理性和资源的稀缺性,制度的供给总是有限的、稀缺的。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或自身理性程度的提高,人们会不断提出对新的制度的需求,以实现预期增加的收益。当制度的供给和需求基本均衡时,制度是稳定的;当现存制度不能使人们的需求满足时,就会发生制度的演进。从这个意义上说,制度回应是永恒的现象。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永不自满,永不懈怠。这是我们要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2]

一、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是社会回应的创新成果

政党制度是现代政治制度的核心部分,对一个国家的政治稳定和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一个国家的政党制度如何形成,是自然生长抑或人为选择,还是兼而有之,似乎都难有定论。无论如何,一个国家政党制度的适应性是政党制度是否合理的主要判断标准。这种适应性表现为对政党秩序的构建和对现实政治生态的回应与成效。

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是世界上独有的政党制度,它既不同于西方国家的两党制或多党制,也有别于有的国家实行的一党制,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它超越了一和多的数字逻辑,也克服了执政和在野的两极对立,集中反映了我国人民的政治智慧。它源于对民主的真切向往,同时也充分诠释了制度回应的内在机理,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在长期的合作过程中所形成的政治创造,是中国政治发展过程中不可多得的政治资源。

从我国第一个近代政党的产生到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确立,经历了半个世纪。在这半个世纪中,我们先后尝试过竞争性政党制度、两党合作、一党专制等多种政党制度,但都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辛亥革命后,在民主共和的社会氛围中,“国内人士纷纷组织政党,一时风起云涌,政团林立”[3]。在短时间内,政党政团数目高达三百个之多,形成政党丛林现象。政党组建的繁荣,反映了国人对政党的期望,“除受政党取得合法地位的惯性力量的驱使之外,与当时的社会生态环境也有直接关系”[4]。政党的繁荣催生着政党制度的萌芽。深受西方资产阶级政党制度思想影响的中国资产阶级革命领袖,积极推动着中国移植资产阶级两党竞争的议会政治。他们进行政党联合,组织政党竞选,推进议会政治,然而,这种脱离中国国情的多党制的尝试最终以很沉重的方式宣告失败。其中原因固然很多,但这种政党制度对现实社会的回应偏低,无法解决社会的现实诉求,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原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根本不存在多党竞争的土壤和条件,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阶级结构也注定了资产阶级政党的应者寥寥。

多党竞争移植失败后,孙中山开始尝试学习苏联一党制的政党制度模式。经过多次革命失败的经验总结,他认为,要把革命进行到底,就只能由革命党一党掌权。然而,这种一党制的设想更多地停留在理想层面,因为当时革命党力量弱小,还不足以做到一党专政。国民党的一党训政体制不可谓不严密,在政治上以《训政时期约法》国家根本法的形式确认国民党一党专政统治地位,严行党禁政策,对共产党和其他党派实行镇压和打击,军事独裁、特务统治、思想理论教化一应俱全。然而,这种政党制度众叛亲离,不仅没有消除其他党派的存在,反而使自身陷入分崩离析的境地。从根本上说,不适应中国社会的政治生态,不能有效回应民众的社会需求,逆历史潮流而动,必然逃脱不了失败的命运。

中国共产党深刻分析中国革命的历史规律,始终坚持统一战线的基本方针,提出了“中国现阶段的历史将形成中国现阶段的制度,在一个长时期中,将产生一个对于我们完全必要和完全合理同时又区别于俄国制度的特殊形态,即几个民主阶级联盟的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形态和政权形态”、“不可能,因此就不应该是一个阶级的专政和一党独占政府机构的制度”[5]。中国共产党尊重并保持与各民主党派的长期合作关系,始终将回应社会现状和民众需求作为政党制度自身发展的首要目标。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经历了从“三三制”政权建立的尝试、民主联合政府的提议到新政协的召开,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恢复并确立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基本框架,将这一制度作为长期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政治制度。所有这一切,都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发展实际密切关联,顺应了中国革命的复杂使命、新政权建立的艰难任务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宏伟目标。可以说,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借鉴,也没有固定的格式可以运转,在实践中回应和创新是其保持生命力的源泉。

二、当前中国特色政党制度需要回应的问题

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消沉后的复苏,在很大程度上是执政党主导和推动的结果。恢复民主党派活动,既是改革开放后拨乱反正的自然举措,也是改革开放后新的形势任务的必然选择。尽管民主党派积极参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为推动祖国统一大业和社会全面进步不断建言献策,通过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等形式在国家政治及社会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从政党制度的视角考量,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所起的作用还很不充分,自身的建设也亟须加强,政党制度的优势尚待进一步发掘。

(一)世界政党制度变革的挑战

当前,世界政党制度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政党原初的功能和空间正在萎缩,政党制度呈现衰落化的趋势。正如亨廷顿所预言的:“政治党派是一种特别适合于工业社会需要的政治形式。因而,进入后工业阶段的运动意味着就我们所知的政党体制的终结。”[6]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浪潮,引起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教育、社会关系、阶级关系等各个方面的深刻变化。新兴中间阶层迅速崛起,对执政党的阶级基础、社会基础产生强烈冲击,导致政党实用主义倾向加重,理论主张及纲领模糊,政策不断趋同,社会分化不断加剧,利益集团政治日益突出;非政府组织的大量涌现和公民社会的兴起,使政党的吸引力和作用大大降低;信息社会的发展、大众传媒作用的加强,改变了西方国家政党的生存方式与政治运作模式,政党的部分职能由传媒所取代,导致政党组织结构日趋松散,日益失去其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反映群众呼声的传统职能,政党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下降。社会信息化愈来愈成为一种彰显政治的刚性主导力量,在现代政党政治中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第四媒介”,成为现代新型媒介民主。现代媒介民主不仅实施了政治监督、民意测验等传统的功能,而且承担了原本应当由政党承担的利益聚合及表达功能,成为跃然于现代社会的第四种权力,人类的政治文明愈来愈成为建立在现代传媒基础上的文明。在当今大多数国家,选举业绩对政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许多政党的改革都围绕着如何获得更好的选举业绩而进行。政党政策调整中的随意性、投机性增强,领袖人物的个人魅力、个人形象、个人作用越来越突出,党的组织加速向纯选举机器的方向演化。加上传统政党因涉嫌腐败而屡屡受到冲击等等,使得政党政治出现不少困难乃至危机。如何回应这些挑战,世界各国政党都在尝试积极的变革,政党变革成为政党政治的主旋律。

(二)国内社会生态变迁的回应

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是社会回应的产物,社会的变迁自然也会对政党制度的回应加以期待。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激烈的社会变动时期,这种变动是不可逆转、不可抗拒的。

第一,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关键,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第一要务,也是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第一要务。发展首先是发展经济,增加社会物质财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发展经济需要调动和凝聚一切社会发展力量,开发各种创造活力,尤其是人的主体地位的保障和对人的价值的尊重。以长久创新为基础的经济要产生活力,从长远来看,需要有效的制度保障,保障经济部门有广泛的自主权,保障那些有创新能力的公民的权利[7]。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发挥人的创造潜能、激发社会创造活力提供了制度前提。但从我国目前来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处于不断完善之中,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还受到权力的极大渗透,影响着市场经济活力和人的积极性的充分发挥。同时,市场经济所带来的消极方面也不可忽视。当前,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结构性矛盾日益显现,科学发展的任务愈发艰巨,如何保证经济稳定持续发展考验着政党制度的能力和优势。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优势在很大程度上是以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经济发展成就为合法性基础的,当这种经济发展合法性已经放缓并出现困难时,如何化解发展难题、促进经济发展是执政党和参政党共同面临的迫切问题。执政党的宏观经济决策如何协调经济发展质量与效益、城乡区域间的差异、各经济主体的利益矛盾、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的权衡、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关系,让创造社会财富的活力竞相迸发、源泉充分涌流,参政党如何把各自成员及其所联系群众的意志和力量都凝聚到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所有这些,都考量着政党制度的创造力,需要作出及时回应。

第二,社会主义民主如何真正实现民主和集中、民主和公平、民主和效率、民主与法治的统一,关系到民主的发展程度。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群众普遍从经济改革和社会开放中受益,而现代化的深入发展要求他们积极参与和支持改革开放,民主制度本身被内化为一种价值。社会主义民主是在继承和批判资本主义民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它既要把实现最广大人民真正当家作主和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奋斗目标,保证国家权力始终掌握在最广大人民手中,还要解决权力无效率、滥用和腐败等问题,最大限度地发挥政府公权力的效能,把人民权利和国家权力统一起来。一方面,社会主义民主要满足民众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参与要求,保障人民真正享有民主权利;另一方面,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经验表明,没有法制的民主不是真正的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民主如不能制度化和法律化,将难以持久和持续。政党制度是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实现载体,也是社会主义民主的表现形式。公民民主意识的扩张和表达,需要一种制度上的有效途径来反映各方面的利益、愿望和诉求,需要通过各种载体和桥梁来畅通利益表达渠道,这就在客观上拓展了政党制度的功能需求,以适应人们进行有序政治参与的愿望和要求。政党制度如何扩大和容纳社会各阶层、各团体和各方面的政治参与,吸纳和整合来自各方面的利益、愿望和要求,需要不断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参与渠道,提升民主参与强度,规范民主参与制度。

第三,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各种文化的互动日益频繁,文化的交流和渗透日趋增多。由于信息的社会化和互联网的迅速普及,西方的民主观念和政治制度在我国社会成员中广泛传播,社会呈现出多元价值观并存、多种社会思潮涌动、多种文化观念相互碰撞激荡的态势。可以预见,未来很长时间内,思想文化的多元将是社会发展的常态,以思想文化为核心的意识形态将是一切社会与政治的话语与行动的基础。在意识形态难以“一统天下”的情势下,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将是摆在执政党面前的严峻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共同的政治基础。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使得人们对坚持和完善我国政党制度提出了不符合实际的甚至错误的期待和要求。这就要求政党制度在实际运作中展现实实在在的说服力,使人民群众真切感受到这种制度的优越性,提高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意识形态建设的亲和力。

第四,社会危机的风险和化解能力也考验着政党制度的整合能力。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的《2015年全球趋势:围绕未来与非政府专家对话》估计,2015年前,中国的发展充满艰难和不确定,要求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又要保持现有政体不变会使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充满压力和挑战,这些挑战影响到政权的合法性,甚至其生存[8]。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改革的攻坚阶段,社会转型带来了利益的重新调整,利益方式的调整产生了新的社会问题和矛盾,潜在矛盾激化的诱因增多,导致信访量和群体事件以及各种侵财案件的不断增加。当前,最突出的是腐败现象的居高不下、社会财富的分配不公、收入的差距悬殊等。如果为了减少社会不平等而对现代化成果进行再分配的有效措施得不到及时施行的话,那么,承担现代化成本的社会集团对制度的拥护就会减弱,就会成为制约社会发展的最为艰难的挑战;而权力腐败如果不能得到有效遏止,就会成为引发各种矛盾激化的催化剂。从根本上说,中国社会矛盾突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社会公正机制缺失,人们会产生严重的社会相对剥夺感和不公正感,所有这些都严重侵蚀着执政党的执政基础,拷问着政党制度的社会整合功能。公平正义是我们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过程中进行制度安排和制度创新的重要依据,是协调社会各阶层关系的基本准则,也是增强社会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的重要旗帜。能否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不仅关系到各方面社会关系的协调和人们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也直接考验着执政者的执政取向和执政胆识,成为政党制度优越性的试金石。

(三)政党制度自身发展的问题

中国特色政党制度自建立以来,对于国家的稳定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政党制度在实际运行中也遇到了很多问题,影响着政党制度功能的发挥。新中国成立后,民主党派成为具有新民主主义性质的政党并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作用,但那时并没有明确民主党派的参政党地位,中共党内对于多党合作的认识还存在各种不同意见。如今,党内对多党合作的认识有了明显提高,民主党派也明确了参政党地位和“一个参加、三个参与”的参政基本点,参政党作用逐步得到发挥。但不容否认,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党内对政党制度还存在许多模糊认识和错误观点,对多党合作的重要性和长期性的认识还不深刻,实际中与民主党派的合作还存在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民主党派自身对参政党的性质、作用发挥和自身建设等在理论和实践中还不完善、不充分,如何成为适应新世纪多党合作需要的参政党,是一个新的课题。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内容、形式、程序、方法、途径等,如何更加科学、合理和有效,在表达社会各方面成员的政治愿望和实现政治参与上,在促进国家重大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上,在深化改革、促进发展、维护稳定和实现祖国完全统一上,如何发挥新的更大的作用,还需要我们认真改进和完善。

三、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现实发展进向

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是在实践中建设和发展起来的,其内在的制度优势也是在实践中不断展现和丰富的。不断增强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回应能力,努力在符合我国国情、继承优良传统和适应时代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基础上实现制度创新,是保持政党制度特色、发展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现实取向。

(一)增强政党制度的社会认同

政党制度是整合社会、协调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制度安排。社会认同是政党制度取得合法性的基础,也是政党制度发展完善的前提条件。尽管影响政党制度发展的因素很多,但最根本的应该是政党制度被人们熟知和接受的程度。只有人们认同的政党制度才能获得人们的支持,才能保持发展的最深厚动力。利普塞特说:“合法性是指政治系统使人们产生和坚持现存政治制度是社会的最适宜制度之信仰的能力。”[9]衡量一个政党制度的最客观最真实的评价,应该也是社会的认同即制度的合法性。这种认同既包括价值认同,也包括制度认同和绩效认同。社会认同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尽管能够从支配性的制度中产生,但只有在社会行动者将之内在化,并围绕这种内在化过程构建其意义的时候,才能够成为认同”[10]。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尽管有着深厚的文化基因,也符合现代化过程中秩序优先的需要,但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民众认同度始终不够,政党制度的民意基础尚需增强,政党制度的政治社会化功能有待进一步拓展。

(二)推进政党制度的民主功能

政党制度是现代民主的重要载体,也是推进民主发展的重要形式,政党制度的形成与民主发展息息相关。我国政党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内容,促进政治协商、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是我国政党制度的价值诉求,也是我国政党制度生命力的主要体现。“衡量政党制度成功与否不是看它从理论上说的民主程度如何,而应当看它在实践中的作用。”[11]从我国民主发展的现实来看,扩大公民政治参与、提高决策民主、加强民主监督,是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的重点和方向。然而,长期以来,我国政党制度在实践中并未表现出预想的民主功能,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政党制度的生命力,也为政党制度的演进预留了宽阔的空间。

(三)规范政党制度的运作空间

政党制度不是国家的核心制度,甚至很多国家的政党制度都没有经过宪法规定。政党制度只是规范政党运行及政党关系、规定政党进行政治活动的方式或状态,为政党政治的运作提供合适的平台。政党要真正发挥作用则需要依照法定程序进入国家政权。由于历史原因,在某种程度上,我国政党制度是国家制度的产生基础,形成了政党制度决定国家制度的现状。在这种状况下,将国家命运系于政党制度,使政党系统承受着超乎寻常的压力,不容许有失误的空间。“对于系统的负责成员来说,载送要求的信息输入容量过大,以致于将要进行的转换不能将其处理为决策,这时,系统就不得不冒着崩溃的危险运行。”[12]同时,也容易导致政党神话的风险,偏离政党原初的属性。政党是脚跨两界的政治组织,它运行于政治体制的正式 (合法的)部分和非正式 (社会的)部分之间的交界上。政党谋求权力是其自然属性,但政党若过于依赖权力又难免偏离政党的初衷。合理的政党制度应该廓清政党活动的边界,理顺政党之间的关系,确定某些规则以规范政党进入政权的手段和程序,约束政党掌权的消极方面。我国执政党的权力和参政党的权力边际界限不清晰,政党和国家、社会的内部分工不明确,因此,政党主导、政党牟利甚至是个人依托政党谋私现象难以杜绝。

[1] 爱尔麦·沙茨赖德.政党政府[M].纽约:纽约莱茵哈特出版社,1942.1.

[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10.

[3] 梁任公先生年谱长编初稿 (下册)[M].北京:中华书局,2010.396.

[4] 王邦佐.中国政党制度的社会生态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45.

[5] 毛泽东选集 (第 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62.

[6] 亨廷顿.民主的危机[M].北京:求实出版社,1989.86.

[7] 杨·威尔戈斯.社会多元化的挑战[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6,(1).

[8] “盛世危言”警示:中国能否承受社会危机[EB/OL].http://www.nssc.stats.gov.cn,2004-09-21.

[9] 西摩·马丁·李普塞特.政治人——政治是社会基础[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55.

[10] 曼纽尔·卡斯特.认同的力量[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5.

[11] 周淑真.政党和政党制度比较研究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377.

[12] 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 [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63.

猜你喜欢

政党民主政治
巴西主要政党党的标志概观
世界政党与国家治理丛书
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关于现代民主的几点思考
国外政党加强和创新群众工作述评
欲望的位置:论两种慎议民主取向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