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球气候变化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及必要回应*

2011-08-15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气候变化气候国家

李 强

全球气候变化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及必要回应*

李 强

全球气候变化是一个跨学科的综合性问题,是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全球公共问题之一。气候变化对国际安全、国际政治和国际经济贸易关系都产生着重大影响,从而深刻地制约着国际关系的发展。由于气候变化影响到全人类的共同利益,作为对这一问题的回应,国际合作是人类必须作出的理性选择。

气候变化;全球公共问题;国际关系;国际合作

国际社会越来越认识到,全球气候变化是一个跨学科的综合性问题。这是因为一方面导致气候变暖的温室气体排放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质量的高低,另一方面全球气候变化有可能演变为人类的共同灾难。正如联合国里约环发大会秘书长莫里斯·斯特朗(Maurice F.Strong)所言:“冷战已经结束,环境问题一跃成为世界问题的榜首,全球环境问题影响深远,已渗透到国际政治、经济、军事、科技、贸易、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对人类思维方式、发展模式、生活及消费方式构成全方位挑战。”[1]气候变化问题已经上升为国际关系中新的重要领域,深刻地影响着国际关系的发展。

一、气候变化对国际安全的影响

安全的概念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必然针对军事威胁,而是必须反映国际安全的变化。[2]人类历史的进程恰恰证明了这一点。随着世界主题由“战争与和平”向“和平与发展”的更替,特别是冷战结束以来各种非传统安全因素凸显,国际安全的内涵也在不断扩大。当今的国际安全应该是军事安全、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和环境安全的有机结合,称为“综合安全”,其中,环境安全是基础,经济安全是核心,军事安全是保障,政治安全是重点。

环境问题不一定导致国际冲突,但却是引发国际冲突的重要因素。环境恶化往往降低人类的生活质量,生活质量下降又会迫使相关国家立即做出反应,直接后果就是有可能触发国际冲突。环境问题可以通过两种途径引发国际冲突,其一是赖以生存的资源发生改变,像水、石油、粮食等资源状况的改变即属此类;其二是生存空间发生变化,包括空间污染、臭氧层空洞、土地荒漠化等。气候变化与这两种途径都有可能关联起来并引发国际冲突。地球的承载能力已经濒临极限,天气剧变将加速其崩溃的趋势。如果不设法改变这一趋势,很多国家由于对基本需求得不到满足的绝望而变得具有攻击性,暴力和分裂的后果势必无法避免。气候变化对自然系统的影响可以改变水资源的分布情况,导致缺水国家为争夺水源而与其他国家发生冲突。联合国前秘书长加利(Boutros Boutros-Ghali)就曾说过:“今后某些地区的战争,将不是政治的战争,而是水的战争。”[3]再以粮食问题为例,由于气候变暖有可能影响甚至改变世界粮食生产的稳定性及分布结构,粮食富足国家和缺粮国家之间也面临发生冲突的危险。全球变暖会造成海平面上升,小岛国和沿海低地国家及地区面临被海水淹没的威胁,一旦这种情况发生,势必导致大批环境难民涌入临近国家,贫困、失业、犯罪等社会问题就会连锁产生,甚至成为恐怖主义滋生的条件,使原本稳定的国家和地区出现紧张局势。

二、气候变化对国际政治的影响

自然环境是国际关系体系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基础和物质条件,既与国家的力量、地位、外交战略以及国家间相互关系联系紧密,又对整个国际关系体系的运行产生重大影响,因此,环境问题是国际关系的重要研究议程。气候变化问题的国际回应印证了自然环境对于国际体系具有重要影响。如果说1972年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标志着环境问题被列入国际政治议程,那么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及《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则标志着气候变化问题正式进入国际政治议程。自此开始,世界各国开始把气候问题提高到政治和外交的高度加以对待,许多国家成立了由国家领导人负责的应对气候变化机构。气候问题开始渗透到全球关系、地区关系、双边关系之中,在联合国大会、APEC会议、G7峰会、G8+5①峰会以及许多双边会议中都成为主要议题。

气候变化问题对于重塑国际政治格局也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气候变化的全球性和不可分割性特征决定了应对气候变化不能单靠一个国家或几国之力,而必须通过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来实现。在确定温室气体减排的国际博弈中,每个国家都可能会面临国家利益和全球利益、发展和减排的矛盾并作出各自的政策选择。气候政策的差异很可能将割断国家间传统的军事、经济等纽带,打破既有的国际政治格局,使原有的国际政治力量对比分化和重组。在当前温室气体减排谈判中,既有发达国家之间的矛盾,如美国和欧盟对气候外交领导权的争夺;也有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矛盾,如美国以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印度等不承诺量化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为借口而拒绝加入国际减排协议的立场与发展中国家拒不承担硬性减排立场的矛盾;也有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如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要求发达国家首先减排与主要产油国抵制降低石油产量以及小岛国对于全球性减排的强硬立场之间的矛盾。这一系列矛盾为国际政治新格局的形成准备了前提条件,原有的同盟趋于瓦解,新的同盟趋于形成。

三、气候变化对国际经济贸易的影响

自然资源可以从三个方面对国家的经济力量产生影响:第一,国家在关键的自然资源上自给自足程度越高,其力量就越大;第二,一个国家对外国资源依赖程度越高,其力量就越小;第三,一国剩余(超过国内需要)被其他国家需要的自然资源越多,它的力量就越大。[4]气候资源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也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之一,因此一个国家气候资源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国民经济发展的规模。事实上,全球气候资源分布并不均匀,大部分发达国家地处中纬度温带地区,气候条件相对优越,其经济发展对气候的敏感性较低。广大发展中国家大多处于低纬度热带地区,气候条件相对较差,其经济发展对气候的敏感性较强。气候变化给工业、人居环境和社会带来的成本和效益将因地点和规模的不同而存在较大差异。在温带和北极地区,某些影响是有利的,而在其他所有地区的影响则是不利的。[5]根据《斯特恩报告》②的结论,到本世纪中期,仅是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成本就有可能达到全球每年GDP的0.5~1%,气候变暖给发达经济体造成大规模冲击的风险将不断提升。如果气温上升5~6摄氏度,全球GDP总量将损失5~10%,而对于穷国,这一数字将超过10%。如果全球变暖得不到有效控制,严重经济衰退将在全球范围内出现。气候变化对全球经济体的影响也是不均衡的,最不发达国家将最早受到程度最深的损害,这是因为发展中国家高度依赖的农业是所有经济领域中对气候变化最为敏感的部门。[6]

气候变化对国际经济的影响还表现在可能使原有国际经济格局变得更加不合理。现有国际经济格局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建立在大规模使用发展中国家廉价的原材料基础之上。在国际贸易中,发达国家输出工业制成品,发展中国家输出初级产品。发展中国家不仅受自身造成的气候变暖影响,而且还受到来自发达国家的气候外部性影响。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浓度增加所致,而发达国家的累积排放总量占到了全球总量的80%,对全球气候造成的损害没有体现在其经济成本之中,却分摊到了发展中国家头上。在气候变化的影响下,发展中国家脆弱的经济只能通过更大规模地出口自然资源来维持。在这种恶性循环下,现有国际经济格局中发达国家剥削发展中国家的程度将进一步加强,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经济依附将进一步强化。发达国家还通过跨国公司、国际贸易等形式变相地把温室气体排放转嫁到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大的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从而降低本国排放,减少气候变化影响。同时,发达国家通过大量进口发展中国家产品也可以实现把温室气体排放转移到他国的目的。

四、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需要国际合作

生存利益和发展利益是全人类共同利益的集中表现。维系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主要包括:空间、资源、环境。维系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包括:主权国家生存与发展的空间不因外部侵略而消失或被压缩,全人类生存与发展资源的均衡分配和交换,全人类生存与发展环境不被大范围破坏。[7]气候是地球上生命现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恢复和维护气候系统的稳定关系到全人类的共同利益。气候变化问题属于典型的全球公共问题,具有如下特征:首先,不可分割性。全球公共问题所涉及的范围是全球性的,它不是某个国家面临的个体问题,而是多个乃至整个国际社会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其影响是全球维度的,需要所有国家共同面对。其次,渗透性。某一全球公共问题总是与其他全球公共问题错综交织,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往往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再次,严重性和紧迫性。全球公共问题要求必须给予及时、正确的关注与应对,如有不当,有可能导致危机全面爆发,威胁整个人类的福祉和生存。[8]因而,任何国家和地区都无法在其他国家和地区遭受气候变化影响的情形下使自己彻底置身事外。全人类共同利益的存在为国际气候合作提供了前提条件,为避免气候变化问题演变为人类的共同灾难,国际社会必须采取合作方式来共同应对这一危机。

气候变化既是环境问题,也是发展问题,但归根结底是发展问题。秦大河院士指出,“气候变化问题并不是一个单纯的科学问题,而是一个经济问题,与资源、粮食、能源、生态、环境都有关系。气候变化问题也不是一国、一时、一地的问题,它还涉及到外交问题。所以这个问题必须从科学、技术、政治、经济、社会、外交角度即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和政治外交紧密结合角度才能解决。”[9]气候变化已经由单纯的环境问题演变为一个涉及全球环境、国际政治、世界经济、国际贸易的复杂议题,而且这一特征极有可能在经济全球化和环境问题全球化的双重作用下继续得以强化。这种严重性和紧迫性为气候领域的国际合作提供了内在动力。国际社会已经认识到,气候问题关系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国际合作是解决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最佳途径。作为对这种内在动力的回应,国际社会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了寻求国际合作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努力。《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的签署及生效就证明了国际气候合作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

注释:

①G8+5即美国、加拿大、日本、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俄罗斯加上中国、印度、巴西、墨西哥和南非五个发展中大国的峰会模式。

②《斯特恩报告》又名《从经济学角度看气候变化》,是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师、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爵士受英国政府委托主持完成的一份专门报告。报告从经济学角度对气候变化进行了全新审视,评估了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向低碳性经济转变以及采取不同适应办法的可能性,同时还分析了气候变化对英国等国家经济的影响。

[1]张海滨.全球环境与发展问题对当代国际关系的挑战[J].世界经济与政治,1993,(3).

[2]张海滨.环境与国际关系[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179.

[3]王丰.地球——人类沧桑的家园[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3.130.

[4]【美】约翰·罗尔克(宋伟等译).世界舞台上的国际政治(第9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523.

[5]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问题专门委员会(IPCC).气候变化2007:影响、适应和脆弱性(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第二工作组报告——决策者摘要和技术摘要)[R].日内瓦:政府间气候变化问题专门委员会,2007.44.

[6]N.Stern.The Economics of Climate Change:The Stern Review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6.

[7]董漫远.全人类共同利益与中国的和平发展[J].国际问题研究,2005,(5).

[8]苏长和.全球公共问题与国际合作:一种制度的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5-6.

[9]秦大河.气候变化对我国经济、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的挑战[J].外交评论,2007,(4).

李强,天津外国语大学涉外法政学院讲师,博士(邮政编码 300204)

X24

A

1672-6359(2011)02-0115-03

天津市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超越博弈:国际气候合作进程中的国际制度构建研究”(20092701)

(责任编辑 胡爱敏)

猜你喜欢

气候变化气候国家
《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22)》发布
央行行长们就应对气候变化展开辩论 精读
蝗灾降临东非,气候变化可能是罪魁祸首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瞧,气候大不同
气候变暖会怎样?
都是气候变暖惹的祸
把国家“租”出去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应对气候变化需要打通“网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