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格拉底人学转向的诞生

2011-08-15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道德哲学人学哲学思想

黄 峰

苏格拉底人学转向的诞生

黄 峰

西方哲学发展到苏格拉底阶段,渐渐显现了其内在的价值转向。与此同时,哲学关注和研究的核心出现了新变化,哲学研究的视角出现了新转变。在内在理路上,苏格拉底人学转向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苏格拉底;人学转向;人

西方哲学发展到苏格拉底阶段,人学思想的羽翼丰满了起来,哲学研究的核心指向了人,扭转了哲学发展的方向,从而完成了哲学在发展历程中的第一次转向,即苏格拉底人学转向。

一、哲学研究的深层转换——价值转向

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内核就是理性。在自然哲学的发展过程中,人学思想只是处于萌芽前的潮湿阶段。比如,在阿那克西美尼的气本原说中,就若隐若现、隐隐约约地蕴含着人学思想,他说,“我们的灵魂是气,这气使我们结成整体”。[1]他这样表述,首先承认了人的存在。只不过,这种人学思想是相当粗糙、低劣的。而人的理性也只能在我们的进一步分析、与猜想的可能中蜻蜓点水般的触及到。即使到了智者学派时期,人学思想虽然渐渐显露出来,但并不饱满,还是显得干瘪、混浊。主体的人与同主体对立的客体自然是搅在一起的,并没有明确的加以分离和区别。只不过到了智者学派时,主体的人与客体的自然之间在哲学认识与思考的意义才出现了相斥的裂缝和分开的张口,人的理性也为其独立性与自觉性的诞生充分的吸收着营养,在铺垫性的环境中呼吸。并且这个时期的理性在哲学认识上、区别对象的意义中缺乏自觉性。人的真正理性也只是在做着热身的动作。因此说,在这种阶段、基础上的判断就只能主要地借助或是求助于人的感性了。可是“感性认识又是以直接性为特点,它离不开生动、具体、直观的形象。感性认识所揭示的是事物的现象和现象之间的外部联系”。[2]在此阶段,人本身、主体不能作为研究对象被哲学所钟爱,这种情况使得哲学显得有气无力。因此,在哲学的认识中就无法表现出人的理性的主体性原则。当然也就无从谈起源于人的理性的价值选择。而就构成哲学转向的实质来看,价值转向是最深层的问题。而“价值问题的核心和难题,都是与人所面临的价值冲突和价值选择息息相关的。”[3]苏格拉底扬起了人学思想的旗帜,提取了理性的自觉性和独立性。并且在其道德哲学中加以了充分的展开和发挥。“他(苏格拉底)强调普遍的知识与价值,贬低感觉,要求以理性去探讨伦理观念和道德价值,确定普遍的绝对的善。”苏格拉底明确提出了理性在哲学思维中的重要性和内核性的作用。

因此说,自苏格拉底始,哲学从对自然的关注与思索中真正转变过来,进而关注人及人的生活、伦理,哲学的内在演绎也孕生了哲学的价值转向,这是哲学发展深层次的转向与内核性的转向。“这次哲学价值论转向最突出的成就,是摧毁了自然哲学时期的统一的世界观念,凸显了人在世界图景中的位置,确立了人类社会的价值问题作为哲学研究主题的地位。”[4]可以明显地看出,在哲学主题的变化、哲学观的变革和哲学思维方式、研究方式的变化三个方面,苏格拉底哲学都构成了哲学发展中的价值转向。即关于认识人及探讨、思考人的道德、社会和选择的哲学。这种价值转向是不可怀疑的,无可否定的。

二、哲学研究新核心——人的完全浮出水面

罗马时期的西赛罗说,“苏格拉底第一个把哲学从天上拉了回来,引入城邦甚至家庭之中,使之考虑生活和道德、善和恶的问题。”[5]也正因为此,苏格拉底被称为第一个把哲学从“天上”拉回人间的伟大哲学家。

(一)“认识你自己”

“认识你自己”是苏格拉底哲学思想的基本主张和基本原则,“同时也标志了古希腊哲学史从自然哲学到人学的转变”。[6]这句哲学化的名句不仅是苏格拉底个人哲学思想的分水岭,而且更是西方哲学发展的里程碑。

认识“自己”,就是在哲学问题上对人的回归。就为什么要“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说,“因为那些认识自己的人,知道什么事对于自己合适,并且能够分辨,自己能够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而且由于做自己所懂得的事就得到了自己所需要的东西,从而繁荣昌盛,不做自己所不懂的事就不至于犯错误,从而避免祸患。而且由于有这种自知之明,他们还能够鉴别别人,通过和别人交往,获得幸福,避免祸患。但那些不认识自己,对于自己才能有错误估计的人,对于别的人和别的人类事务也就会有同样的情况,他们既不知道自己所需要的是什么,也不知道自己所做的是什么,也不知道他们所与之交往的人是怎样的人,由于他们对于这一切都没有正确的认识,他们就不但得不到幸福,反而要陷入祸患。”[7]从苏格拉底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虽然对于人本身的关注和聚焦上,苏格拉底在很大成份上是从实用角度考虑的,但苏格拉底的视野可贵的是将焦点和重心放在了人自身,这在哲学的转向上是踏实的。

苏格拉底要认识的“自己”就是作为自我主体的人,既不仅包括作为个体的人还包括作为类的自我主体。这也正体现了哲学的“反躬自问”的逆向性。苏格拉底所认为的“认识你自己”是基于人的内在精神和理性实质为标向的,从而避免了对人的自然属性的误指。苏格拉底认为作为存在的人,“心灵”或“灵魂”是最重要的,是最具有规定性的。苏格拉底认为灵魂是人作为人存在规定性,是支配力量的。苏格拉底在同克贝谈话时明确地说道:“当灵魂与身体都处在同一地方时,天性让它们一个做服从的奴仆,另一个进行统治。”又说,“灵魂与神圣的、不朽的、理智的、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永远保持自身一致的、单一的事物最相似,而身体与凡人的、可朽的、不统一的、无理智的、可分解的、从来都不可能保持自身一致的事物最相似。我亲爱的克贝,我们还能提出任何相反的论证来说明事实并非如此吗?”[8]苏格拉底严格地将人的存在分为肉体、感性的存在和精神、理性的存在。

从苏格拉底这个哲学的基本命题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主导人认识自我主体、规整认识过程和任务的人的本质性东西——精神、理性,就其本质而言,它是以理性为出发点来思考人及人的现实生活的。“被誉为西方人本主义始祖的苏格拉底,提出了‘认识你自己’的重要命题,使哲学研究由客体自然转向主体的人,为人类对自身进行总体的理性审视作出了不朽的贡献。”[9]在思维方式上,我们也可以清晰地看出,苏格拉底已经摆脱了经验直观式的思维方式,取而代之的是理性辩证的方式。也正是从哲学发展长河中考究处于古希腊时期的关节点——苏格拉底哲学在研究对象和思维方式的意义上,苏格拉底开创了真正人本主义的先河,扬起了主体理性主义的风帆。

(二)美德即知识

“美德即知识”是在以人为核心的“认识你自己”思想之根上衍生出的。

主体的人的本质的灵魂、理性发现真理与把握真理的过程中,苏格拉底是这样说的,“在任何情况下,我首先确定一个我认为是最健全的原则,然后设定;凡是看起来符合这个原则的东西,不管是在原因方面,还是在其它方面相符合,都是真的;凡是与之不相符合的东西,就不是真的。”但是,这个内在于心的原则是怎么解释呢?苏格拉底认为是美德或德性。那么什么是美德呢?美德的本质是什么呢?苏格拉底在柏拉图的《美诺篇》中明确地说道:“如果美德是知识,那么一定可教,我并没有从这一立场后退。”[10]这个命题的提出是在“认识你自己”的基础上进一步推演出来的,是在人的总根衍生出来的,是苏格拉底人学思想的细化。

对于苏格拉底来说,人首先要有自我意识,要认识自己,反思主体,这才是一个具有美德的人。同时,苏格拉底所说的美德包括要在认识基础上的、生活中的人所表现出来的所有优秀品质和善良本性。比如,正义、公正、自制、虔教、勇敢、友爱等等。苏格拉底尤其强调了“自制”的重要性。苏格拉底认为,“自制是人的一个光荣而有价值的美德。”[11]因此,可以明显地看出,“美德即知识”是苏格拉底以人为核心的哲学思想的推演和衍生,这个命题先有人为根本,其次要认识人,然后才可能触及到关于人的美德。既然美德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和体现品质,正义、勇敢等,那么这些美德共同的本质和本性又是什么呢?苏格拉底看来,美德的本性是知识。在这一点上,苏格拉底的观点很明确,“美德是知识”。而知识又是人的理性、理智所能把握的。因此,在这里,人的理智本性和道德本性就顺理成章的完成了它们的同一性。色诺芬对此作了记述,“苏格拉底说,正义和其它一切美德都是智慧。因为正义的事和一切道德的行为都是美好的;凡认识这些的人决不会愿意选择别的事情;凡不认识这些的人也决不可能将它们付诸实践。所以智慧的人总是做美好的事情,愚昧的人就不可能做美好的事,即使他们试着去做也是要失败的。既然正义和其它美好的事情都是美德,很显然正义和其它一切美德都是智慧。”[12]在苏格拉底看来,人有自制才能保持理智和理性,而有了理智与理性才能接近智慧,而不致于失去、丧失分辨能力,不致溺于感性的快乐。相反的,“不自制给人带来的唯一东西就是所谓快乐,但这并不是真正的快乐,唯有自制才能给人以最大的真快乐。因此,人们需要通过学习高尚美好的事情发展理智,以达到自制的目的,才能做好事以求真快乐。只有通过学习发展自制,人才称得上自由,不学习没有自制就会受身体情欲支配,不择善行事而去做可耻的事情,因此不自制是不自由的,是‘最’坏的奴隶。”[13]而自制的目的就是为了达到道德标准的“善”。

苏格拉底虽然强调了用人的内在的、常住的和不变的理性灵魂去追求美德,达到善,首次建立了理性主义的道德哲学。但苏格拉底道德哲学的思想却是基于以人为核心的思想展开的他的道德哲学思想的,他始终没有脱离过人的基质和中心。这是根于人学思想的伸延。

三、哲学研究新视角的灿烂绽放——人的理性

前苏格拉底哲学在整个的思维模式上主要是经验直观式的。而哲学发展到苏格拉底,不仅在研究对象上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而且在思维方式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即从经验直观式的哲学思维方式转向了理性辩证的哲学思维方式。

苏格拉底人学转向的理性显著的体现于苏格拉底的道德哲学思想中。在苏格拉底人本主义的哲学思想中,其道德哲学思想很重要是由理性来作为支柱的。“在苏格拉底的人性论中,这种道德本位的思想是由两个东西来支撑起来的:一个是理性(或者叫做灵魂、精神、智慧),另一个是神灵。理性可以使人摆脱肉体生命的束缚而由精神来主宰。”[14]苏格拉底强调人的美德,重视普遍的知识与价值,轻视人的感性。美德中的正义、自制、勇敢、友爱等只能由人的理性认识、把握,追求至善的境界。“他强调普遍的知识与价值,贬低感觉,要求以理性去探讨伦理观念和道德价值,确定普遍的绝对的善。”[15]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这一道德哲学的重要命题的提出,是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之上的。没有理性“美德即知识”的哲学思想就成了一盘散沙,无形无神。

在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人的“灵魂与神圣的、不朽的、理智的、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永远保持自身一致的、单一的事物最相似”。在这里,苏格拉底的“灵魂”就其思想内核来说,就是指的人的理性。人也就因理性而高尚,因为“身体与凡人的、可朽的、不统一的、无理智的、可分解的、从来都不可能保持自身一致的事物最相似”,是自然性的,肉体不具有常在性。人的本质也就在于人的理性,苏格拉底也叫作“灵魂”。在这一点上,叶秀山先生讲得很好,“在苏格拉底的心目中,自然的必然性、规律性、普遍性的最后的根源不在自然本身,而在人,在人的理性,在人人必须遵守一种理性的强制性,在人的本质——德性;‘理念’的最后根据,不在自然,而在理性的‘自我’,在人,在社会的人,而不像智者主张的那样在感性的、生物的人。”[16]

对人的认识,对主体的理性把握是苏格拉底哲学思想的基本任务和主要所指。剥去这一层展现出的核心是道德哲学思想。而苏格拉底道德哲学思想的集中体现于“美德即知识”这一哲学命题。美德是涵盖了一切人的具有一般性、普遍性的优秀品质,善具有重要的规定性和统摄性。在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中,美德也可以理解为人的本质。同时,苏格拉底认为人的精神与肉体是分离的,是“可朽的”。而苏格拉底哲学的基本原则就是“认识你自己”。既然精神与肉体是分离的,苏格拉底又是贬低“肉体”的,因此,苏格拉底哲学思想反映出来的认识人、把握人的焦点就是人精神。其哲学思想的核心是作为具有理性精神实体的人。“人们用理性来研究自己的理性,这就是‘认识你自己’,也就是一种‘自我认识’(‘自知’)、‘自我意识’(‘自觉’)。在苏格拉底看来,这才是哲学的主要的任务。”[17]因此说,苏格拉底哲学的原则就是理性的主体性原则。理性在其哲学思想中是内在的规范和原则。

苏格拉底真正开创了人的哲学。在以人为核心的思想原则下,不断展开了其哲学思想的演绎。理性的主体性原则是他哲学思想推演的终极,理性则是他以人为核心哲学思想深层展开的支点。理性在苏格拉底这里首先被真正地提取了出来,并作为哲学中一个独立的范畴从混沌的状态中被拯救、解放了出来。同时,理性的被解放,反过来又为人运用理性去思考、探究、把握自然与人类社会的更宽泛的领域提供了可能。

[1]北京大学西方哲学史教研室.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册)[C].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54.

[2]李秀林,王于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325.

[3][4]冯平.哲学的价值论转向[J].哲学动态,2002, (10).

[5][16][17]叶秀山.苏格拉底及其哲学思想[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73.125.98.

[6]冒从虎,王勤田等.欧洲哲学通史(上卷)[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5.98.

[7][11][12][13]【古希腊】色诺芬(吴永泉译).回忆苏格拉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149-150.1.5.9-11.

[8]【古希腊】柏拉图(王晓朝译).柏拉图全集·斐多篇(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467.

[9]黄琳,刘学义.从苏格拉底到马克思——关于人学思想的简要考察[J].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4).

[10]【古希腊】柏拉图(王晓朝译).柏拉图全集·美诺篇(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522.

[14]张志伟,冯俊等.西方哲学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283.

[15]董秀敏.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思想述评[J].有色金属高教研究,1999,(2).

黄峰,河南理工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讲师(邮政编码 454000)

B502.231

A

1672-6359(2011)02-0037-03

(责任编辑 曹连海)

猜你喜欢

道德哲学人学哲学思想
“双百”方针与毛泽东哲学思想
一致的平等主义者:康德种族理论与道德哲学关系辨析
《借东西的小人》:跟小小人学“说”法
花农精神:教育学就是人学——李保均长篇小说《花农》简评
北人学没
家园忧思与人性之殇——“生态学”与“人学”视野下的“山珍三部”
论环境伦理学的两种探究模式
康德道德哲学中正当优先于善的三种形式——一项以罗尔斯为参照的研究
谈康德道德哲学的现实意蕴
立足实践的邓小平哲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