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滇中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问题研究

2011-08-15牛建宏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高新技术企业发展

朱 红 牛建宏 赵 涛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 经管教研部,云南 昆明 650111)

滇中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问题研究

朱 红 牛建宏 赵 涛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 经管教研部,云南 昆明 650111)

经过近20年的发展,云南滇中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已初具规模并稳步发展,成为推动云南经济发展的生力军。与此同时,滇中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面临着规模小、竞争力弱;产业结构与布局不合理等问题,需要系统研究并逐步予以解决。

滇中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存在的问题;措施

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云南滇中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已初具规模并稳步发展,形成了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现代农业等产业聚群,同时,在发展中还面临着一些急待研究并解决的问题。

一、滇中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产业规模总量较小,竞争力较弱。云南高新技术产业2008年总收入达到703亿,按照滇中有近85%的集中度计算,滇中高新技术产业的规模应在598亿。这与其他地区相比差距较大,江苏1.84万亿,浙江8868亿,安徽3212亿,湖南3530亿,四川2503亿。云南仅及西部地区四川的28%。滇中高新技术企业的规模仍然偏小,真正有能力参与国际竞争的高新技术企业屈指可数。从总量上看,滇中高新技术产业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实力较弱,与云南先导性产业的地位还不相称,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也十分有限。

2、产业结构与布局不够合理。第一,滇中高新技术产业结构雷同,产业特色不突出。滇中各地高新技术产业均集中在生物技术、电子信息、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等少数几个高新技术领域,这几个行业的企业数占全省211家高新技术企业的87.6%。覆盖的领域十分有限,行业门类结构不合理,一些高新技术产业领域仍然是空白。高新技术产业没有形成当地的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尚未形成一个在西部乃至全国具有一定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产业群,导致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第二,滇中高新技术产业布局成单极化,形成“孤岛效应“。滇中高新技术产业的空间布局主要以昆明为中心,70%的产业能力布局在昆明,玉溪为11%、曲靖为2.8%、楚雄为1.4%,也就是说,滇中高新技术企业主要分布在昆明,其余三个州市较少,形成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单极化现象,导致产业关联性辐射带动性受到限制。

3、产业集群机制缺乏,聚集集约发展水平较弱。目前滇中高新技术产业主要以高新区为载体,多是提供优惠政策来吸引高新技术企业入区而形成聚集的。这种聚集充其量不过是一种“地理”上的集中,而未真正形成生产技术协作意义上的聚集,存在着明显的脆弱性。这种空间聚集不是以内在机制和产业的关联为基础的,缺乏植根性,造成园区内“只有企业,没有产业”的现象。

4、产业配套环境不够完善,服务能力不足。第一,滇中地区的技术生产性公共服务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目前滇中地区高新技术企业大部分集中在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还有相当数量的高企分散布局,但是,企业之间内在业务关联性较弱,中小企业为大企业提供专业化配套环节也较少,企业专业化生产、社会化协作体系和规模经济的水平都还很低,企业内部组织成本、外部交易成本高,产业链不长;产业链的分工协作程度低,为高新技术产业提供产业支持的生产性服务业较为落后,表现为采购、运输、仓储、销售等一系列物流活动主要依靠企业内部组织的自我服务完成;信息咨询、技术配套、教育培训等诸多环节的交易费用高居不下。第二,滇中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服务能力不足。目前,云南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严重滞后,高新技术产业具有资本和技术密集的特性,对资本和技术服务的需求大。2009年,云南省生产性服务业中涉及资本、技术服务的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等行业的增加值为344.21亿元,占生产性服务业的41.3%。

5、研发资金投入不足,基础技术和关键技术落后。滇中地区现有高新技术产业的基础技术、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落后,制约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截止2009年末,昆明市通过认定的高企155个,在西部地区的省会城市中,占第一位的是西安市,已有高新技术企业880家,将近昆明高企拥有量的6倍;第二位是成都市,拥有660家高新技术企业,昆明排在第三位。但是,昆明与成都的差距为4倍,整体创新能力较弱。昆明市2005年至2008年科技经费投入分别为9.02亿元、11.1亿元、15.86亿元、20.79亿元,不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西安、成都、贵阳2007年科技经费投入76.54亿元、44.3亿元、32.93亿元相比,差距很大。而另一方面,滇中地区政府和企业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研发投入相对不足,政府在支持、引导技术创新投入方面存在较大的随意性;企业作为自主创新投入、研发和成果转化的主体地位有待加强,2009年高新技术企业平均每户科技活动经费筹集、研发经费支出、技术改造经费支出分别比2008年下降了37.3%、41.7%、66.4%,致使高新技术产业产品关键技术的自主研发比例不高,引进技术与消化吸收再创新联动不够。目前,高新技术产品的生产以组装为主,出口产品仍以加工贸易为主,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比较缺乏;具有国际水准的管理人才、技术人才,尤其是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偏少。

6、产业化能力较弱。滇中地区这种空间松散型的产业聚集模式使同一产业内的企业合作机会减少,交易成本增加,究其根由,在于有针对性的产业管理政策、装备优良的公共实验室、专业性的产业信息服务网络、专门的咨询服务机构等十分缺乏,特别是近年来土地供应短缺,使高新技术企业想在空间上聚集变得更加困难。

7、要素市场发展滞后。对于滇中地区来讲,吸引发达国家的资本与产业资源的主要竞争对手是沿海地区。据有关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实际利用的外商投资高度集中在东部地区,70%以上的外商投资集中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湾地区。由于以昆明为首的滇中地区整体的市场体系、特别是要素市场很不发达,金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都呈浅化状态,对吸引外部的资金、技术、乃至于人才进入高新技术产业均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二、加快滇中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措施

1、集中资源,重点突破,把滇中地区打造为云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集聚高地。实践表明,高新技术产业的智力密集、高投入、低消耗等特点决定了高新技术产业主要布局在新型智力富集、基础设施条件、生活环境和制度环境较好的地区。滇中地区具有以上优势,应该明确滇中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定位和发展思路,以昆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中心,以滇中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重点,以结构调整和培育新经济增长点为主线,突出重点与特色,把滇中地区打造成为云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集聚高地,重点培育对区域经济增长有重大带动作用的生物、矿冶及新材料、信息服务、光电子、先进装备制造业和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区域集中、产业集聚、企业集群和产业链延伸的目标,充分发挥滇中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辐射、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把高新区的产品、技术、资本、信息、制度和观念向周边区域扩散,进而带动和促进周边地区和滇中地区经济的整体发展。

2、依托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特色产业,培育优势产业基地。第一,要以昆明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重点,把滇中另外三个高新区打造成为云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核心区以及区域与城市科技创新的辐射中心。滇中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开发区建设,要突出园区特色,依托高新技术,形成产业特色明显、集聚效应突出、创新活跃的产业基地;要通过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外引内联,上下联动的工作方式,强化科技创新,增强园区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整体创新能力和发展活力。第二,确立滇中地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的主导产业,重点建设和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基地。围绕铜、锡、锌、铝产业链延伸及稀贵金属新材料的产业化,建设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化创新基地;围绕滇中地区磷矿、煤炭优势资源的高效利用,以磷化工、煤化工精细产品开发与产业化为重点,建设磷化工、煤化工产业化创新基地;以生物资源高效转化和深加工工艺等重大关键技术突破为重点,形成生物资源产业创新与开发的产业链,建设生物资源产业化创新基地。通过主导产业的培育和产业基地的建设,逐步实现产业集中、产业集聚和企业集群,提高该地区的企业自我积累和发展能力、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

3、培育一批竞争力、影响力和带动力较强的高新技术企业。第一,要努力扩大滇中地区高新技术企业的对外交流与合作,扶持和引导企业与国内外的知名企业在技术、人才、资金、研发、管理等领域的战略合作,实施战略联盟,吸引国内外资本、人才、技术等广泛参与滇中地区的高新技术企业,从而做大做强。利用资本市场,壮大自身发展实力。政府要设立高新技术企业上市培育专项资金,同时加强对企业上市的引导,积极协调组织证券、法律、会计、创业投资等机构强化对企业上市的辅导和培育服务,降低企业的上市成本,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在国内外证券市场的主板、或创业板上市,深化科技与资本市场的结合,实现企业跨越式的发展。第二,实施名牌产品战略和知识产权保护战略。自主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是企业赢得竞争优势和提升影响力的重要资产。滇中地区高新技术企业要增强品牌意识,通过优化管理流程,提高管理水平,促进企业的技术进步和创新;要强化质量管理,建立健全产品质量保证体系,保证产品质量,全面提升品牌价值;要强化知识产权保护,鼓励创新,建立有利于多出新成果的激励机制,切实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通过创新型企业建设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4、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形成具有滇中地方特色的自主创新体系。第一,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投入。政府除每年安排支持创新的专项资金外,还应引导企业筹措社会资金,同时,在人才引进、税收、融资等方面为企业提供优惠;着力建设创业平台,强化科技成果孵化,为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增强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探索投资参股孵化、垫资代建、担保融资、借款扶持等多形式的产业、项目孵化方式;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进行新产品研发,不断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形成自建研发机构和技术中心开展自主创新、依托科研院所强化企业创新、集成创新和联合开发等多形式的研发创新模式。第二,支持企业加快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要重点围绕具有滇中地区特色和优势的有色金属新材料、磷化工和煤化工、装备制造、生物资源等领域的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组织实施一批重大产业化项目,突出企业主体、产学研结合,发挥重大项目的示范、带动效应。第三,实施高新技术发展创新行动。要以新材料、信息、生物、光机电等领域为重点,组织实施重大科技创新项目,积极储备一批高新技术成果,全面提升企业精深加工、新产品开发、节能减排及技术装备等水平,增强高新技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第四,实施创新型人才计划,引进高端科技人才。针对我省生物资源开发、矿冶及深加工、节能环保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需要,鼓励和支持滇中地区高新技术企业引进国内外高端科技人才,培养建设一支本土高新技术队伍;要坚持重大科技项目面向重点企业,以重大科技项目的实施培养和凝聚高层次人才;要完善高新技术企业的人才培养机制和优化人才发挥作用的环境。

5、营造促进滇中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环境。第一,营造良好政策环境。制定和实施滇中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完成滇中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创新能力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研究,提出促进滇中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新体系建设、推动资源共享、提升创新能力的具体实施方案;落实国家和云南省的相关优惠政策。第二,完善投融资环境。发展创业投资、风险投资;建立政府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进一步改善各类创业投资发展的环境,鼓励和支持创业投资机构的发展;建立充分利用金融资源和社会资源的机制,加强科技与金融、资本市场的结合。第三,建设公共技术服务机构。从服务中小企业的角度出发,加快培育一批长期稳定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的科技中介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科技咨询、技术转移、人员培训、信息传递、项目设计等方面的服务,降低中小企业创新、创业成本。一是依托国家、省重点实验室,建设一批高新技术公共技术服务机构。二是推动一批转制科研院所成为高新技术公共技术服务机构,面向广大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专业化技术服务。三是培育社会技术服务中介,为广大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社会化的专业技术服务。第四,培育中小高新技术企业。要以昆明高新区为重点,加大对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大学科技园、留学人员创业园、生产力促进中心等科技企业孵化器的扶持力度,不断提升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孵化功能和完善孵化机制,推动科技企业孵化器向规模化、特色化、专业化和国际化方向发展,加速高新技术企业群体建设。

责任编辑:刘建文

F127

A

1671-2994(2011)02-0119-03

2011-01-02

朱 红(1967- ),女,云南开远人,中共云南省委党校经管教研部副主任、教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

牛建宏(1965- ),男,云南昆明人,中共云南省委党校经管教研部副教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产业经济。

赵 涛(1973- ),男,云南大理人,中共云南省委党校经管教研部副教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与文化、公共经济与制度分析。

*本文系2009年至2010年度云南省校省院合作课题《滇中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高新技术企业发展
新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新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企业
企业
企业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发展前景广阔的淮安高新技术开发区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