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执政主题的发展演进
2011-08-15周贤山
周贤山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 党史党建教研部,江苏 南京 210001)
中国共产党执政主题的发展演进
周贤山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 党史党建教研部,江苏 南京 210001)
中国共产党在60多年的全国执政实践中,经历了执政主题的几次转变,改变着其执政政策和执政行为,推动着中国面貌的改变。党的执政实践在建国后及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革命斗争为主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改革发展为主题,新世纪新阶段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体现了党在领导国家建设过程中执政主题的曲折发展与演进。
中国共产党;执政主题;革命斗争;改革发展;科学发展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开始在全国执政,在60多年的执政实践中,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主题发生了几次转变,改变着其执政政策和执政行为,推动着中国面貌的改变。建国后及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执政实践以革命斗争为主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改革发展为主题,新世纪新阶段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体现了党在领导国家建设过程中执政主题的曲折发展与演进。
一、建国后及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执政主题:革命斗争
新中国的成立是在世界形势以战争与革命为时代主题,以国内革命战争尚未完全结束、国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对垒,反动势力对新中国的破坏和封锁为背景的。在这种情况下,面对新中国成立后党在全国执政的艰巨任务,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首先确立的执政主题是以革命的方式推动全国执政的完全实现,同时,以革命的惯用手段即群众运动的方式推动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建设,从而使执政实践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由于党对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没有完全掌握,执政主题没有及时更新,从而在执政的过程中出现了诸多的失误。
1、以阶级斗争方式推动经济建设
建国初期,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脱胎而来的新中国百废待兴,生产关系的革命成为中国发展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因此,建国之后党的首要任务就是对非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一化三改”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充分体现了用生产关系的革命来促进发展的执政理念,到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然而,由于当时党对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局限性和对国际国内形势的误判,这种“以革命促发展”的思路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之后却仍然延续了下来。比如用大规模决战的方式,发动经济建设的“大跃进”、“大炼钢铁”等群众运动,强调“人定胜天”、“征服自然”,使国民经济内在比例关系严重失调,自然环境遭到极大破坏,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相互依存关系遭到严重破坏。并进一步提出了“以阶级斗争为纲”、“政治挂帅”、“抓革命、促生产”的发展模式,片面追求“一大二公三纯”的社会主义,直到酿成“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
2、以阶级斗争为纲处理政治民主问题
1956年我国全面确立社会主义制度之后,党的八大指出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接着,毛泽东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已经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但由于之后对我国社会结构和阶级斗争形势的错误判断,党的执政主题从1957年反右斗争后变成了以阶级斗争为纲。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当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仍然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这一错误方针导致了执政过程中的阶级斗争几次扩大化:1957年反右扩大化,夸大了知识教育界的阶级斗争;1959年反右倾扩大化,夸大了党内斗争;1962年八届十中全会理论上阶级斗争扩大化,把“以阶级斗争为纲”写进党的基本路线,强调阶级斗争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用阶级斗争指导一切;1965年“社教”、“四清”运动扩大化,揪“党内走资派”;1966年初开始的“文化大革命”进一步将阶级斗争扩大化,实行全面斗争、全面批判、全面专政、全面夺权。
3、以政治批判方式解决思想文化问题
建国不久就发生了对思想战线的政治批判。1951年对武训及电影《武训传》的批评,形成了建国后文化思想战线上的第一次批判运动。1955年1月开展批判胡风思想,把这一思想斗争作为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一个重要斗争来看待,从此文艺界围绕胡风文艺思想的不同意见的讨论变成了对胡风政治讨伐。同年3月,中共中央提出,在各个学术和文化领域中对资产阶级唯心主义思想代表人物进行批判,是在学术界、党内外知识分子中宣传唯物主义、推动科学文化进步的有效方法。不久,对胡风的思想批判演变成从政治上、组织上“肃清胡风反革命集团”的运动,从而造成了一桩错案。①虽然1956年1月周恩来提出,知识分子“中间的绝大部分已经成为国家工作人员,已经为社会主义服务,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②但1959年12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召开的全国文化工作会议,却认为修正主义、资产阶级思想影响仍是文学艺术上的主要危险,提出必须开展一个彻底批判资产阶级文学艺术的运动。③并于1963年7月指出:“当前国内严重的尖锐的阶级斗争,在思想战线上,在教育、理论、科学、文艺、报纸、刊物、广播、出版、卫生、体育等方面,都有很值得注意的表现。”④1965年11月,上海《文汇报》发表姚文元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一文,揭开了“文化大革命”的序幕。这篇文章的发表,以及随之而来的群众性的批判运动,成为发动“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线,此后,国家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受了巨大的损失。
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至十六大的执政主题:改革发展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审时度势,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并相应开始了思想、政治、经济和党的执政、领导体制与方式的重大改革与创新。对此,邓小平曾语重心长地指出:“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⑤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紧紧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开辟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实现了执政主题从革命斗争转移到改革发展的重大转变。
1、解放思想,突破精神枷锁
针对“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思想混乱局面,以邓小平为代表的老一辈革命家批判“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支持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开始了思想领域的拨乱反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做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在思想变革的基础上,拨乱反正全面展开,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有步骤进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走上正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和领导体制得到健全,国家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在党的十二大的开幕词中,邓小平明确强调大会的首要议程是“确定党为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而奋斗的纲领”。从此,在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中,再也不是以阶级斗争为纲,而发展经济成为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改革开放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
2、改革体制,发展国民经济
文化大革命结束时,世界形势和时代主题的变化渐趋明显。邓小平及时洞察了这一重大变化,提出要利用“和平与发展”的国际环境机遇,聚精会神地抓国内的经济建设,向全党全国人民发出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的大声疾呼,指出:“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⑥。但国内的现实却是:我们自己建立起来的、曾经在建国初期发挥过重要作用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已经成为进一步发展生产力的障碍。改革,作为急迫的历史任务,摆在了人们面前。为此,我们党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有序地开展了经济体制改革,成功地建立起了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成功地开创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共同发展、齐头并进的新局面。不久又提出了实行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把经济的快速、全面发展放在优先和基础的地位,强调“发展是硬道理”、“关键是发展经济”,指出“两极分化不是社会主义”,党要领导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前进。执政理念的改变体现在实践上,就是执政主题的变化,以改革促发展,为发展而改革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旋律。
3、健全制度,完善民主政治
改革开放新时期开始后,从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和迫切提高党的领导水平的需要出发,邓小平和党中央从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的视角,多次提出改革并完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任务。邓小平指出:“从党和国家领导制度、干部制度方面来说,主要的弊端就是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⑦“在过去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民主集中制没有真正实行,离开民主讲集中,民主太少。”而造成这些弊端的“总病根”,就是长期以来实行的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以及“在加强党的一元化领导的口号下,不适当地、不加分析地把一切权力集中于党委”⑧,因而造成“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问题”。认为“只有对这些弊端进行有计划、有步骤而又坚决彻底的改革,人民才会信任我们的领导,才会信任党和社会主义,我们的事业才会有无限的希望。”⑨“改革并完善党和国家各方面的制度,是一项艰巨的长期的任务,改革并完善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是实现这个任务的关键。”⑩并强调要加强制度建设,指出“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⑪。在邓小平的领导和带头示范下,成功地废除了实际上存在的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加强党自身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促进党风的根本好转,密切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4、执政兴国,全面发展进步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继承了邓小平同志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探索和提炼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代化发展的基本规律。这种发展主要体现在:明确提出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实行了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建立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实现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共同发展;提出要在推进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21世纪头20年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性奋斗目标,制定了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和提高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水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一系列具体的新政策、新措施;明确提出依法治国的执政理念。这些探索进一步坚持并丰富了改革发展的执政主题,实践上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
三、党的十六大以来的执政主题:科学发展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特点出发,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这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丰富和发展,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深化,⑫在执政实践过程中形成并实践了科学发展的执政主题。
1、科学发展,着力解决历史发展问题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也出现了诸多问题,付出了一定的代价,比如社会建设滞后,城乡二元结构突出,人们利益关系多元化,收入与贫富分化加剧,社会群体事件显著增加。特别是经济工作中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的情况十分严重,使本来就十分有限的自然资源被大量消耗和破坏,环境进一步恶化,不仅危及子孙后代的发展,甚至威胁当代人的生存。为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持续、和谐发展,新世纪初我们党就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中国所有的问题都是发展中的问题,解决问题的办法也只有靠发展。但是,随着发展的深入,过去发展中违反科学和不够科学所产生的矛盾日益突显和尖锐,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主要是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社会矛盾明显增多,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较多。⑬这些问题已经到了非重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面对新的形势和新任务,“十二五”规划建议指出,当前,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是时代的要求,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⑭“十二五”规划建议的实施,必将使科学发展的主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进一步得到贯彻落实。
2、以人为本,彰显执政价值和目的
社会的全面进步最终体现和指向为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突出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义和目的所在。从发展的目的来说,我们的发展不仅仅是为了GDP,不是单纯的经济增长,而是为了人民的富裕,为了满足人民的多方面的需求与权益,为了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反映了我们党、国家的性质和宗旨,体现了共产党人崇高的价值理想和执政目的。新世纪以来特别是科学发展观提出以来,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特别是农业税的取消及农业补贴政策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与此同时,我国城乡政治民主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社会局面基本和谐稳定。在此基础上,“十二五”规划建议进一步指出,要“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⑮可以预见,“十二五”时期及今后的发展过程中,以人为本的理念将进一步得到贯彻,人民群众的生活将更加美好更加值得期待。
3、统筹兼顾,力争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模式粗放,高排放、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方式和片面追求物质财富的非理性行为带来了严重的环境、资源代价,大气污染、水环境污染加剧,生态环境的恶化导致人们的身体健康受到极大影响;片面追求物质财富的非理性行为还导致严重的拜金主义等诸多社会问题的累积,使得一些人人心失衡,价值观紊乱,许多人道德沦丧、情感冷漠、精神家园缺失。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就是基于以上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而提出的,运用统筹兼顾的方法,提出要协调人、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遵遁自然规律、把握社会发展规律,全面有序地实现科学发展。科学发展要求统筹好兼顾好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好并兼顾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各种利益关系和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要求,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全面建设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4、社会和谐,检验科学发展的试金石
促进社会和谐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也是开展各项执政活动的指导思想和价值判断。新中国成立以后,对如何推动科学发展、如何促进社会和谐进行了艰辛探索,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取得了重要进展。在新世纪新阶段,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努力推动科学发展,不断提高党执政兴国的能力和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使党开展的执政活动更加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可靠的政治和组织保障。
5、科学执政,实现执政理念的新发展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的党中央为了贯彻科学发展的主题,明确提出科学执政的执政理念。所谓科学执政,是指党要结合中国实际不断探索和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的思想、科学的制度、科学的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要做到科学执政,必须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用科学的思想指导执政实践,用科学的制度规范各项执政活动,用科学的方法推进各项执政活动,从而不断增强各项执政活动的前瞻性和预见性,尽可能地避免各项执政活动的盲目性和片面性。这就要求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各项要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总之,科学执政就是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科学发展的执政实践推动中国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努力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⑯
注释:
①③④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大事记》(1919.5-1990.12), 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 第 213-215、242、261页。
②《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 162页。
⑤⑥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0、28 页。
⑦⑧⑨⑩⑪《邓小平文选》,第 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 327、328-329、333、342、333 页。
⑫⑬⑭⑮⑯ 《 中 共 中 央 关 于 制 定 国 民 经 济 和 社 会 发 展 第 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人民出版社,2010 年版,第 53、4-5、5-6、5、48 页。
责任编辑:刘建文
D251
A
1671-2994(2011)02-0077-04
2011-01-21
周贤山(1975- ),男,安徽宣城人,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讲师。研究方向:党的学说与党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