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毛泽东邓小平群众物质利益观的差异及原因简析

2011-08-15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物质利益计划经济经济体制

王 琳

(商丘师范学院 思政部,河南 商丘 476000)

毛泽东邓小平群众物质利益观的差异及原因简析

王 琳

(商丘师范学院 思政部,河南 商丘 476000)

毛泽东、邓小平的群众物质利益观都包含着很多丰富而深邃的思想,他们都把人民群众的物质利益作为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但是,他们在实现群众物质利益的具体方式上存在一定的差异。通过分析存在的差异及原因,我们能更公正地评价毛泽东,更深入地了解邓小平。

毛泽东;邓小平;群众物质利益观;差异;原因

自有人类以来,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就始终贯穿于其历史发展的进程之中,可以说,物质利益既是人类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也是人类从事一切活动的内在动力,作为我党两代中央领导集体核心的毛泽东、邓小平,也无法回避这一问题,但由于受特殊历史条件的影响和制约,他们在群众物质利益的把握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一、关于重视群众物质利益目的的差异

群众物质利益是毛泽东、邓小平在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极为重视的问题,他们始终把广大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头。但是,他们重视群众物质利益的目的却不尽相同,这是当时特殊的国情和特殊的国内、国际形势决定的。

1、关注群众的物质利益,推动革命的发展。毛泽东所处的是一个战火纷飞的时代,国家还处于一盘散沙的状态,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有力打击帝国主义和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及其走狗,作为革命领袖的毛泽东非常注意通过关注群众利益来调动其革命积极性的问题。早在1933年8月,为争取粉碎敌人第五次“围剿”的彻底胜利,毛泽东曾经指出:“为着物质上的条件去保证红军给养的供给,为着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由此更加激发人民群众参加革命的积极性;为着经济战线上把广大人民群众组织起来,并且教育他们,使战争得着新的力量;为着以经济建设去巩固工人和农民的联盟,去巩固工农民主专政,去加强无产阶级的领导。为着这一切,就需要进行经济方面的建设工作。”①毛泽东还说:“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而要动员群众投入革命战争,就得和群众在一起,关心群众的痛痒,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解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的问题,盐的问题,米的问题,房子的问题,衣的问题,生小孩的问题,解决群众的一切问题。使群众从这些事件出发,了解我们提出的更高的任务,革命战争的任务,从而拥护革命,把革命当作他们的生命,当作他们无尚光荣的旗帜。”②

2、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邓小平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进行经济建设,以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进而发展中国,增强中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现代化。正是为了以上这些目标,一代伟人邓小平制定了一个又一个广大人民密切关注的与物质利益有关的宏伟战略目标,实行了一个又一个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改革措施。例如,“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三步走”战略目标的制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确立,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行。总之,邓小平强调我们的各项工作都要有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都要有助于人民的富裕幸福,都要有助于国家的兴旺发达。

二、关于实现群众物质利益方式的差异

毛泽东、邓小平都认识到实现群众的物质利益要以生产力的发展为基础,但是,在具体的操作方法上却很不相同。

1、实行计划经济,奠定国民经济良性运行的物质基础。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我国建立了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它在当时内忧外患的背景下是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一方面,它帮助我们有效地医治了由于物价混乱而带来的恶性波动,医治了战争的创伤,顺利地渡过了国民经济的艰难恢复时期,另一方面,在当时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建设资金缺乏的情况下,运用这种经济体制,把有限的资源集中到重点建设上,高效快速地发展了生产力,从而奠定了国民经济良性循环的物质基础。

当然,现在看来,我们当时选择那种体制似乎是很幼稚的,不过,我们不能以今天的眼光来分析评判当时的抉择。当时我们选择这种体制也是有极复杂的原因的。一是刚刚成立的新中国在经济建设上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正处于无所适从的状态,而当时苏联在那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下,经济建设又卓有成效,15年的经济建设成就相当于资本主义国家50—100年辉煌成果。所以,当时我党的领导人认为这是我们值得借鉴的宝贵经验。二是当时国际国内形势的要求。国际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采取敌视中国的态度,迟迟不承认中国在国际上的合法权益,同时又想法设法把我们扼杀在摇篮里,疯狂地对我们进行经济上的封锁和遏制,政治上的孤立,军事上的包围威胁。在国内,我们党继承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生产萎缩、民生困苦、物价飞涨、市场混乱。在这种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由国家承担起组织和管理生产的任务,实行计划经济以稳定社会秩序、恢复国民经济是十分必要的。三是实行计划经济发展生产力还是当时军事斗争环境的需要。新中国成立时,全国大部分地区刚刚解放,生产力极其落后,人民的利益因落后几乎得不到保证,1950年又开始了抗美援朝战争,在这种局部战争尚存的条件下,经济体制方面必然要求决策权的高度集中和指令性的计划管理,这也是建国后我们之所以比较快的走上计划经济轨道的客观原因之一。

正是因为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当时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所以,毛泽东对这种经济体制比较青睐。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毛泽东经验主义思想的产生,从而带来了他把革命战争时期的经验,原封不动地运用到了经济建设时期,对此,毛泽东在一篇文章中也指出,我就不信搞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比打仗还难,这一信念又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毛泽东的经验主义思想,因此,他也更加相信只有计划经济才能更好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经济体制越来越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正如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指出的:“原有的计划经济有它的历史由来,起过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条件的变化,它越来越不能适应现代化建设的要求”。事实的确如此,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越来越显示其弊端,它统得过死,形式过于单一,要求过多,具体表现在生产关系上的“一大二公三纯”,分配上的铁饭碗,平均主义、大锅饭等等,破坏了企业及个人的生产积极性,本来是为了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却为生产力的发展带来了障碍,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经济的正常运行。

另外,由于中国长期的贫穷落后,毛泽东亲眼目睹了因贫穷落后而被动挨打和遭帝国主义欺凌的残酷现实。新中国成立后的领导人必然有快速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实力的急切心情,所以,毛泽东的赶超意识也就有了很广泛的生存空间。为了尽快地发展生产力,摆脱我国贫穷落后的面貌,毛泽东制定了他心中理想的发展目标:“15年超英赶美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共产主义”的“大跃进”式的发展生产力方式,比如,为了我国的钢产量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毛泽东就发起了全民大炼钢铁运动。正是在“大跃进”思想的影响下,全国又刮起了“共产风、浮夸风”,它以高指标、瞎指挥为主要特征,其结果不但没有起到发展生产力的作用,反而又破坏了生产力的发展,使社会生产力严重倒退。另外,毛泽东还通过抓阶级斗争促生产的方式搞建设,因为在革命年代,毛泽东对搞阶级斗争有着丰富的经验,很善于处理阶级斗争和发展生产的关系,因此他始终认为,阶级斗争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有效手段,在发展生产力的过程中也始终有着“阶级斗争,一抓就灵”的思想,而这显然违背了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其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2、实行改革开放,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邓小平正是在总结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认识到了计划经济体制的这些弊端,以巨大的政治勇气、超群的智慧、深邃的眼光,从我国基础差、底子薄的实际出发,阐明了改革的重要性。邓小平指出,改革是一场革命,是对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进行的一次重大社会变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因此,邓小平果断地作出了改革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以此为中心,推动其他领域的全面改革的重大决定。邓小平清醒地认识到,传统的僵化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严重地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影响了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必须改革。

为有效地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邓小平还就人们思想上关于“计划与市场;姓资与姓社”的混乱进行了透彻的说理。1985年,他在接见美国企业家代表时指出:“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问题在于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生产力,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我们过去一直搞计划经济,但多年的实践证明,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把计划和市场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③邓小平还针对计划经济、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之间的关系做了明确界定:“为什么一谈市场就说是资本主义,只有计划才是社会主义呢?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嘛。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社会主义的;为资本主义服务,就是资本主义的。”④“不要以为一说计划经济就是社会主义,一说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不是那么回事,两者都是手段,市场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⑤1992年,88岁高龄的邓小平在视察南方的谈话中,针对人们思想上的混乱,又进一步明确地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⑥邓小平的这一论述彻底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同时,邓小平非常重视科学技术在发展生产力方面的作用,1988年,邓小平明确指出:“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要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⑦正是在邓小平发展生产力思想的指引下,自1978以来,中国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一个贫穷的中国变成了一个繁荣昌盛的中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三、关于实现群众物质利益分配方式的差异

1、平均主义突出,难以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在群众物质利益的分配上,从建国以来,毛泽东就有我们应该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论述。例如,1959年2月,他就把“按劳分配、承认差别”⑧规定为建设人民公社的十四句方针之一,但其总的思想还是倾向于平均主义、供给制。而对按劳分配思想则有很大的顾忌,总害怕会产生“两极分化”和所谓的“资产阶级法权”。对按劳分配的所谓危害,毛泽东有很多论述。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在谈到如何抓好农村分配问题时指出:“按劳分配搞多了不好,搞多了,四属五保、困难户就有困难,劳动力多的分得过多,也会发生两极分化。”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特别是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在有关物质利益的分配问题上,毛泽东更是出现了思想上的混乱,他说:“我们现在既然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为什么还实行八级工资制,按劳分配,这与旧社会有什么区别,只不过所有制变了,因此,为了防止两极分化,只能在无产阶级专政下加以限制”⑨。正是在毛泽东的这一思想指导下,我们的分配政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实行的基本上是:平均主义、大锅饭,干多、干少,干好、干坏都一样,只要是社会主义公民,都有平等享有消费品的平等权利。这也是导致我们自1958——1978年长期贫穷落后、人民群众的生活长期处于赤贫状态的原因之一。

2、鼓励和支持部分先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作为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邓小平正是看到了过去的平均主义、大锅饭给我们带来的深重灾难,看到了它的极端不适应性,经过反复思考后指出:“过去我们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实际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贫穷,我们就是吃了这个亏”。⑩所以,在物质利益的分配上,他坚决主张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他说,如果不管贡献大小、技术高低、能力强弱、劳动轻重,工资都是四、五十元钱,表面上看来似乎大家是平等的,但实际上是不符合按劳分配原则的,这样是很难充分调动人们的劳动积极性的,因为他们尝不到多劳多得的喜悦。所以,邓小平说:“不讲多劳多得,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⑪正是基于这一点,他提出了鼓励人们积极劳动的独创思想——部分先富、共同富裕,充分调动了人民群众的劳动潜能和主观能动性,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实践是最好的明证,30多年改革开放的实践就充分证明了邓小平这一理论的可行性,也正是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我们才在30多年的时间内顺利实现了资本主义百年才实现的发展目标,人民群众享受到了更多的实惠,物质生活大为改善,国家繁荣昌盛。

注释:

①② 《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9、138 页。

③④⑤⑥⑦⑩《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 148、203、367、373、274、115 页。

⑧⑨顾龙生编:《毛泽东经济年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第 568、654 页。

⑪《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6页。

责任编辑:刘建文

A849

A

1671-2994(2011)02-0029-03

2010-12-01

王 琳(1979- ),男,河南周口人,商丘师范学院思政部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物质利益计划经济经济体制
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时期的审计工作推动中央治理整顿重大决策落实
计划经济时代中国汽车工业的产品研发——以一汽为中心
试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物质利益相结合原则
国务院批转《意见》:今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清单明确
今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清单出炉——国企改革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
2015年经济体制改革八大重点
计划经济思维难解医院停车难
我国计划经济时期翻译市场的性质与特点
利益与思想政治工作关系的现代审视
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