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途径的拓展
2011-08-15唐顺利谭吉华
唐顺利 谭吉华
(湖南师范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论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途径的拓展
唐顺利 谭吉华
(湖南师范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拓展和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迫切要求。自中国共产党成立来,为了使马克思主义能够被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所接受和所应用,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积极拓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渠道,对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极大地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
毛泽东;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途径;拓展
毛泽东在数十年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一直倡导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拓宽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途径,形成了通俗易懂和生动形象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
一、通过生活化、通俗化的途径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抽象难懂的理论,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最重要的是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通俗化、生活化,毛泽东深刻认识和领会列宁关于“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等于最高限度的通俗化”的思想,并将其付诸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
1、注重采用生活化、群众化的语言。毛泽东同志曾经《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应当认真学习群众的语言。”他认为,第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宣传不能脱离群众,应积极地采取生活化和群众化的语言,推广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马克思主义毕竟是外来的语言,具有极高的概括性、抽象性,人民群众很难理解和掌握,因此,要站在群众的思维角度去考虑,注重采取生活化和群众通俗易懂的语言形式。毛泽东还批评那些不肯学习和运用群众语言的人,指出:“有些天天喊大众化的人,连三句老百姓的话都讲不来,可见他就没有下过决心跟老百姓学,实在他的意思仍是小众化。”①认真学习群众的语言是毛泽东同志的一贯作风,他认为,要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必须采用广大人民群众常用的语言,使群众明白易懂,才真正普及拓展马克思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第二,要使马克思主义通俗化、生活化和群众化,就必须坚持向群众学习,了解群众生活,更要熟悉群众的生活话语和风俗习惯,同时,要“望闻问切”,切实解决群众的思想困惑,反映群众的切身利益,使马克思主义抽象的理论逻辑转变为形象生动的逻辑话语。第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要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毛泽东指出:“我们说的马克思主义,是要在群众生活群众斗争里实际发生作用的活的马克思主义,不是口头上的马克思主义。”②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转化为群众生活的语言,把抽象的马克思主义转化为“大众话语”。要讲短话、新话,说群众听得懂的话和听得进的话,努力使马克思主义生动活跃起来,通俗和鲜活起来。
2、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通俗化、群众化和生活化。毛泽东明确指出:“要有目的去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际运动结合起来,是为着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问题和策略问题去从它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③马克思恩格斯也曾经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④毛泽东同志十分重视理论的通俗化、形象化,易于使广大人民群众理解和接受。第一,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抽象深奥的理论通俗化、大众化,甚至生活化、具象化。毛泽东认为,马克思主义从来就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广大人民群众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尽管马克思主义有很强的抽象概括性,但是,我们要把这种高度概括的理论通俗易懂化、简单明了化,将深刻的基本原理转化为浅显生动的语言,用群众熟悉的语言,谈群众关心的问题。第二,马克思主义者要主动深入群众生活,与广大群众共同劳动,帮助群众解决生活中的疑难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更加了解群众的语言,增进与群众的感情,得到群众的信任。只有群众信任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主义才能得到更好的推广和普及。
3、严格划清大众化与庸俗化的界限。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通俗化和生活化是实现大众化的必要手段,是大众化的一条重要途径。要努力克服形式主义的做法,努力探索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科学途径,学会运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形象生动的比喻和实例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通俗化、生活化并不是庸俗化、片面化,也不是简单化、形式化、恶俗化。
二、通过民族化、本土化的途径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民族化、本土化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历史的延续性,它是无法割断的历史链条,是全民族达成共识的依据,更是民族存在的精神依托和支撑。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在中国土壤上生根发芽和开花结果,是因为深深地根植于民族化、本土化之中,并且不断批判和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1、始终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发展具有中国风格的马克思主义。通过民族化、本土化的方式是拓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最有效的途径。毛泽东曾经深刻地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通过民族的形式才能实现。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离开民族特点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空洞的马克思主义”。他在积极拓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始终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更加注重本国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发展具有中国风格的马克思主义,与此同时,采用民族的语言和民族的形式开展广泛而深入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第一,要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来表达马克思主义。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做了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只有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思想文化当中去,用本土化的民间活动开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每个人民群众身上打上深深的民族特色烙印,贯穿在人民大众心中,才能形成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坚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是坚持民族化和本土化,要用喜闻乐见的形式表达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形成中国风格,不仅是这些,更重要的是要结合中国民族传统。第二,要注重运用民族化和本土化的语言。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什么是大众化?就是我们的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工农兵大众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而要打成一片,就应当认真学习群众的语言,学习民族化和本土化的话语。”这就告诉我们,要善于运用民族特色的语言传播马克思主义,同时,要采用通俗的文字、群众性的语言和鲜活的材料,阐释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理或观点,使广大的群众接受、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
2、十分注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民族形式,思想表达符合民族风格。列宁曾经深刻地指出:“东方各民族共产党面临一个任务,就是要把指导较先进国家的共产党人的真正共产主义学说译成各民族的文字。”⑤这就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推广,需要符合民族特有的表现形式,需要民族喜爱的马克思主义。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毛泽东有个极为突出的特点,就是善于运用民族所特有的表现形式,通过民族化和本土化的途径,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转化为中国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民族气派和本土风格语言文字。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曾经特别地指出:“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特性,即是说,按照民族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需解决的问题。”⑥要使马克思主义“彻头彻尾和彻里彻外”的大众化,就必须要深深地扎根于中国各民族人民的心中,注重民族特有的表现形式,才能使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华民族的土壤中展现光芒。
三、通过具体化、形象化的途径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具体化、形象化可以有效地减少广大群众接受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障碍与阻力,有效地增强理论的吸引力与感染力,取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想效果。把马克思主义用具体化和形象化的方式表达出来,能够更好地使群众接受马克思主义的优秀营养,从而不断发挥理论的效力和作用。
1、马克思主义内容要具体形象,简单浅显。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特别强调指出,马克思主义宣传普及要简简单单,浅显易懂,“普及的东西比较简单浅显,因此也比较容易为目前人民群众所迅速接受。高级的作品比较细致,因此也比较难于生产,并且往往比较难于在目前广大人民群众中迅速流传。”⑦马克思主义内容极为抽象深奥,要使它生动形象、简单浅显地表达出来实在很难,毛泽东就做到了这一点,运用许多的谚语民俗表达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使群众易于接受和理解,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大众化。
2、语言要生动活泼,避免枯燥无味。毛泽东特别强调:“如果一篇文章,一个演说,颠来颠去,总是那几个名词,一套学生腔,没有一点生动活泼的语言,这岂不是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像个瘪三。”毛泽东接着又指出,“我们很多人没有学好语言,所以我们在写文章做演讲时没有几句生动形象切实有力的话语,只有死板板的几条肋,像瘪三一样,瘦得难看,不像一个健康的人。”⑧他十分注重马克思主义的语言形式,常常用生动形象、活泼有力的语言来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进一步使马克思主义深入群众之心。“要使革命精神获得发展,就必须抛弃党八股,采取生动活泼新鲜有力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文风。”毛泽东认为,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宣传普及,被大众接受,就要能够起到寓教于乐与寓教于情的效果。为此,要把抽象的理论形象化,把深邃的思想具体化,用轻松愉快的方式和欢声笑语的形式完成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真正被群众所接受、理解、运用。
四、通过实践化的途径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是以群众现实生活和实践作为基础,它来自于实践又以实践为目的,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化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点又是区别其它理论的根本标准。
1、实践化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最终归宿。毛泽东在理论层面和具体实践上都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他特别的强调要把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具体的实践相结合,要使马克思主义在群众生活之中实践化和履行化,让广大人民群众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使之成为大众手中的思想武器。他曾多次论述马克思主义“实践性”和“履行性”的问题,要把马克思主义抽象的理论要通过实践的途径解决实际问题。他在《学习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中明确指出:“要让哲学从哲学家的课堂上和书本里解放出来,变为群众手里的尖锐武器。”⑨因为“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⑩这就意味着,马克思主义不光是一种纯粹的抽象理论,它具有强烈的实践性和指导性,能够更好地为广大群众生活给予指引,使他们的行为符合生产实践的要求,转化为一种“物质力量”,而非仅仅精神支撑。
2、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丰富资源和有力的支撑。毛泽东指出:“要善于用实践中的事实对人民群众说话,用典型的案例说话,要用群众的切身感受说话,这样可以避免从理论到理论,从概念到概念,从口号到口号的形式。”这样,马克思主义抽象和深邃的理论体系才能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改造世界的锐利思想武器。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中,第一,要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特色,通过实践的方式运用好马克思主义理论,使其扎根于广大群众实际生活的肥沃土壤。马克思主义理论要能够被人民群众应用于社会实践,就必须要实践化,运用于具体的中国实践社会当中去,为更多的人们服务。第二,马克思主义要在实践中“被中国人民所掌握”方能起到革命的作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来到中国之所以发生这样大的作用,是因为中国社会条件有了这种需要,是因为中国人民革命的实践发生了联系,……如果不和客观实际事物相联系,即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也是不起作用。”⑪第三,要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时代特色,要与时俱进地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以及教育广大人民群众。这样,马克思主义才能成为“在群众生活斗争里实际发生作用的活的马克思主义”。
注释:
①②③⑦⑧《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 840、585、801、861、837 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页。
⑤《列宁选集》,第3版,第4卷,第80页。
⑥《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4页。
⑨⑩ 《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23、320 页。
⑪《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515页。
责任编辑:刘建文
A84
A
1671-2994(2011)02-0026-03
2011-01-26
唐顺利(1982- ),男,湖南邵阳人,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思想政治教育。
谭吉华(1964- ),男,湖南邵东人,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