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毛泽东和谐社会思想的鲜明特征
2011-08-15张文学
张文学
(中共海盐县委党校,浙江 海盐 314300)
论毛泽东和谐社会思想的鲜明特征
张文学
(中共海盐县委党校,浙江 海盐 314300)
毛泽东和谐社会思想紧密结合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主要体现为:和谐目标追求的理想性;和谐价值取向的人民性;和谐战略选择的斗争性;和谐战略布局的整体性;和谐理论思维的实践性。准确认识和把握毛泽东和谐社会思想的主要特征,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毛泽东;和谐社会思想;鲜明特征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①作为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领导核心,毛泽东带领中国共产党人为促进社会公正,实现社会和谐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毛泽东和谐社会思想就是其理论成果的集中体现,它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产生于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一、和谐目标追求的理想性
毛泽东在充分继承共产主义这一马克思主义最高形式的和谐社会理想和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未来理想社会设计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现实国情,形成了自己的和谐社会理想。毛泽东的和谐社会理想诞生于复杂的历史环境当中,具有明显的理想主义色彩,具体体现在其对未来理想和谐社会的设计上。在毛泽东看来,未来的理想社会应该是一个纯洁的社会,绝对不能容许各种非社会主义因素的存在。为此,他“希望建立一个生产资料、甚至部分生活资料纯粹公有的、消灭商品货币关系、实行产品经济的、分配大体平均、‘限制资产阶级法权’的理想社会。在这个社会里,所有制成分单一,消灭了私有制,因而保证了社会主义的纯洁;社会分工模糊,消灭了各种差别,因而很公正;产品并不很丰富,但分配平均,因而很公平。”②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凡是同毛泽东的理想社会模式相冲突的,他都不顾一切坚决反对,以此来捍卫和谐理想社会的纯洁性。
毛泽东的和谐社会目标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对于未来理想社会的追求,体现了广大劳动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也体现了毛泽东作为一代伟人的政治抱负。它极大地激发了人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为未来中国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然而,“毛泽东的和谐社会思想是一种理想化的和谐观,即这种和谐与其说是一种社会事实,还不如说它主要是一种理论上的建构。”③理想是对现实的超越,但是,理想又不能脱离现实,如果刻意的抛弃现实去追求理想,势必会导致危机丛生。毛泽东脱离现实的和谐社会理想,对中国社会造成了极大的消极影响:人民普遍贫穷,社会秩序混乱,价值观念模糊,经济停滞不前等。其结果,不仅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更从根本上动摇了人民对于未来和谐理想社会的追求。
毛泽东过于理想化的和谐社会理想启示我们:社会的和谐是建立在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基础上的。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清楚地认清我们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不能脱离社会发展的实际。同时,生产关系的调整应当以促进生产力发展为目的,不能以抽象的和谐为准则。错误往往是成功的先导。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历代中央领导集体都充分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都强调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促进社会和谐。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特别指出:“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社会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取决于发展的协调性。必须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为社会和谐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④也只有建立在生产力不断发展基础上的和谐才是深层次的和谐,真正的和谐,持久的和谐。
二、和谐价值取向的人民性
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人民观的基本内容,也是毛泽东和谐社会思想的最显著特征。无论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人民的利益始终是毛泽东以及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人关注的焦点,是毛泽东和谐社会思想追求的根本价值。
1、从价值主体来看:毛泽东和谐社会思想坚持人民的价值主体地位。在探索和谐理想社会的过程中,毛泽东充分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巨大力量,他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⑤和谐社会是一个理想的社会,是一个不断寻找问题,化解矛盾的社会。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问题,只要我们“一切依靠群众”,这些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我们应该走到群众中间去,向群众学习,把他们的经验综合起来,成为更好的有条理的道理和办法,然后再告诉群众(宣传),并号召群众实行起来,解决群众的问题,使群众得到解放和幸福。”⑥人民群众是构建和谐理想社会的真正英雄,在构建和谐理想社会的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从价值目标来看:毛泽东和谐社会思想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目标。根据唯物史观,人民群众既是和谐社会的建设主体,也应是和谐社会建设成果的享用主体。毛泽东一方面强调人民群众在建设和谐理想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又把建设和谐理想社会的立足点和落脚点放在维护和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上。为此,他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确立为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为此,毛泽东强调:“党必须把为人民谋利益作为自己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⑦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既是我们战胜构建和谐社会道路上的一切困难的前提条件,也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价值追求。
3、从价值标准来看:毛泽东和谐社会思想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的价值标准。毛泽东认为,判断共产党人一切言论行动正确与否,不能依据自己的主观感觉而定。那么靠什么来检验呢?从认识论的角度,他提出的检验办法是实践标准;从价值观的角度,他提出的检验办法是人民利益标准。“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⑧从某种程度上说,构建和谐社会只是一种手段,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才是其根本目的。因此,构建和谐社会要求我们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的价值标准,凡是对人民有利的,就是正确的,我们就应该坚持。反之,就是错误的,我们要坚决反对。
毛泽东和谐社会思想的人民利益价值取向对中国共产党的历代中央领导集体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从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三个有利于”标准到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执政为民”理念再到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历届中央领导集体一以贯之的都把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准确判断国内外发展的新形势,在充分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地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战略,强调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政治、经济、文化权益,让人民群众真正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积极成果。
三、和谐战略选择的斗争性
和谐战略选择是指行为主体对如何实现和谐的途径、手段、方式、方法的深入思考、根本看法和理性选择。毛泽东的和谐战略选择是具有典型的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特征的“以斗争求和谐”。“毛泽东不仅仅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而且提出了以斗争求和谐的战略理念,为中国人民指明了一条实现社会和谐的可行性道路。”⑨从青年时代起,毛泽东就以“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的豪迈气概,开始了他的职业革命生涯。他认为,没有斗争就没有转化,就没有发展,就没有进步。1959年8月16日,毛泽东在《机关枪和迫击炮的来历及其他》一文中说:“旧的社会斗争止息了,新的社会斗争又起来。总之,按照唯物辩证法,矛盾和斗争是永远的,否则不成其为世界。资产阶级的政治家说,共产党的哲学就是斗争哲学。一点也不错,不过,斗争形式,依时代不同有所不同罢了。”⑩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要实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就必须不断发现矛盾,通过斗争来解决矛盾。
当然,毛泽东强调通过斗争的手段来实现社会和谐,并不意味着他忽略其他手段在实现社会和谐方面的合理性。正如毛泽东本人所说:“但是着重武装斗争,不是说可以放弃其他形式的斗争;相反,没有武装斗争以外的各种形式的斗争相配合,武装斗争就不能取得胜利。”⑪在革命时期,毛泽东反复强调“统一不忘斗争、斗争不忘统一,二者不可偏废,但以统一为主。”⑫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斗争的手段与非斗争的手段同样重要,二者缺一不可。
通过对毛泽东的和谐战略选择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毛泽东的和谐观是一种辩证和谐观。在毛泽东看来,事物之间关系的和谐有两种:静态的和谐和动态的和谐。和谐并不仅仅是指事物之间没有矛盾、和谐相处的理想状态。相反,它在承认事物之间的矛盾处于相对调和状态,即事物之间关系处于静态和谐之外,更加强调事物之间的动态和谐。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矛盾学说的基本原理,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事物之间的关系几乎都处于矛盾状态,只是矛盾关系的激烈程度不同而已。既然我们的世界充满着矛盾,矛盾又是和谐的前提,那么,如何达到矛盾的和谐状态呢?毛泽东认为,通过斗争可以达到更高层次的和谐。当然,这种斗争并不是毫无秩序、漫无目标的斗争,而是矛盾双方在和谐目标的指引下,相互借鉴、相互吸收,向着更高层次的和谐目标迈进。通过斗争,矛盾双方可以克服各自的缺点,改善双方的关系,达到新的和谐状态。
毛泽东的“以斗争求和谐”的和谐战略理念充分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具有科学的哲学基础。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的和谐战略理念对于张扬全国人民的斗志,坚定全国人民的必胜信念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正如真理多走一步就会变成谬误一样,‘斗争哲学’的张扬和应用,也有一定的范围和限度。”⑬随着中国社会政治生活的主题从革命转向建设,中国的国情发生了重大变化。遗憾的是,毛泽东实现社会和谐的和谐战略理念却没有随之发生改变,而是继续延续着长期以来形成的敌我斗争的思维惯性。这种思维惯性不仅给中国共产党,而且给20世纪中国的政治生活、社会生活,给中国社会几乎所有人的思想和行为都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四、和谐战略布局的整体性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从各方面加以保障。毛泽东深刻认识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对于建设和谐理想社会的重要性,强调要以“四个现代化”建设为目标,综合布局,统筹规划,促进经济社会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毛泽东和谐战略布局的整体性体现在:
1、强调社会子系统之间的整体和谐。毛泽东认为,和谐社会的建设应该包括经济、政治和文化的整体建设。一方面,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理想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的表现。这是我们对于文化和政治、经济的关系及政治和经济的关系的基本观点。”⑭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也是建设理想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新民主义的政治、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和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相结合,这就是新民主主义共和国,这就是名副其实的中华民国,这就是我们要造成的新中国。”⑮
2、重视社会子系统内部的和谐。为了实现他的和谐社会理想,毛泽东带领中国共产党人制订了一整套系统的社会主义建设方案。政治方面,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努力形成一种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经济方面,正确处理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达到产业结构和经济布局的和谐。正确处理国家、企业、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充分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文化方面,发扬社会主义学术民主和艺术民主,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实现社会主义文化的大繁荣;社会方面,注重发展教育、医疗等基础性民生工程,让老百姓真正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不可否认,毛泽东整体性和谐战略布局对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即是说,建国初期,虽然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我国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但是,整个国家一穷二白,人民生活普遍贫困。毛泽东强调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基础上,促进整个社会的全面进步,这为以后整个国家的健康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然,也应看到,毛泽东的整体性战略布局也存在一定的偏颇。如毛泽东在建构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三位一体”的战略布局中,强调坚持以政治为主导,统筹兼顾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原则。政治在社会生活中处于主导性地位,对社会生活的其他领域进行控制和调节,这显然是有悖于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政治主导型的社会发展模式也让我们的发展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五个统筹”,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四位一体”的健康发展,这是我们对毛泽东整体性和谐战略布局的继承与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经济建设是基础,政治建设是保障,文化建设是支撑,社会建设是根本。只有坚持社会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才会有根本性的保障和持久的动力。
五、和谐理论思维的实践性
实践性是毛泽东和谐社会思想的重要特征。“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⑯离开实践性这一科学思维的基石,任何理论就会从根本上失去科学形态。“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⑰。任何脱离实践的理论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毛泽东和谐社会思想的实践性具体体现在:
1、把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思想运用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以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为基础和依据。毛泽东认为:“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⑱因此,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实际政策的决定,一定要根据具体情况,详细的科学的实际调查,乃非常之必需。”⑲
2、把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与唯心主义不同,毛泽东和谐社会思想以唯物主义作为其哲学基础,作为其思想理论的基石。毛泽东根据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指出:“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⑳也就是说,判断我们的思想理论以及路线方针政策正确与否,不能仅凭主观的感觉来定,而是要把它运用于实践,通过实践来检验。
3、毛泽东和谐社会理论的目的和意义并不在于理论自身,而在于实践,即指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成功。“社会的人们投身于变革在某一发展阶段内的某一客观过程的实践中(不论是关于变革某一自然过程的实践,或变革某一社会过程的实践),由于客观过程的反映和主观能动性的作用,使得人们的认识由感性的推移到了理性的,造成了大体上相应于该客观过程的法则性的思想、理论、计划或方案,然后再应用这种思想、理论、计划或方案于该同一客观过程的实践,如果能够实现预想的目的,即将预定的思想、理论、计划、方案在该同一过程的实践中变为事实,或者大体上变为事实,那么,对于这一具体过程的认识运动算是完成了。”㉑理论源于实践,是实践经验的升华,但它的最终归属则在于指导实践。
总之,毛泽东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的实践唯物主义态度为其理想社会的构建奠定了坚实的哲学基础,也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绩。诚然,毛泽东在建设理想社会方面出现过不少挫折和失误,但是,由他所倡导的实践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在今天仍是我们必须要提倡和遵循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一句空话,它要求我们树立辩证的实事求是的态度,既要敢于正视当前社会中存在的各种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与问题,又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科学地分析产生各种矛盾与问题的原因,最大限度地较少不和谐因素,增加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注释:
①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新华网》,2005年6月26日。
②居伟纲:《毛泽东的理想社会模式简析》,《天津师大学报》,1994年第1期。
③王浩斌、王飞南:《论毛泽东和谐社会思想及其理论特色》,《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4期。
④《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⑤⑥⑦⑧《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 1031、933、1094-1095、1096 页。
⑨罗本琦、刘济社:《论毛泽东思想的和谐理念》,《厦门特区党校学报》,2009年第4期。
⑩《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104页。
⑪⑭⑮《毛泽东选集》,第 2 卷,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636、663-664、709 页。
⑫《毛泽东年谱》,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127页。
⑬李忠杰:《论“和谐哲学”》,《新视野》,2006 年第 4 期。
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6页。
⑰⑳㉑《毛泽东选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284、284、293 页。
⑱ 《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839页。
⑲《毛泽东文集》,第 1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54页。
责任编辑:刘建文
A841
A
1671-2994(2011)02-0022-04
2010-12-01
张文学(1984- ),男,安徽霍邱人,中共海盐县委党校教师、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