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之结合

2011-08-15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传统思想

陈 婵

(浙江大学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科研部,浙江 杭州 310028)

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之结合

陈 婵

(浙江大学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科研部,浙江 杭州 310028)

诞生于西方的马克思主义要想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必须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用民族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本文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原因、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要经历的阶段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中应注意的问题三个部分论述关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相关问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文化;结合;原因;过程;问题

毛泽东曾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①。诞生于西方的马克思主义要想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必须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这种结合并非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简单移植,也非是对传统文化的全盘接收,而是将马克思主义根植于中华民族优秀的思想文化之中,创生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形态。

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原因

1、马克思主义要中国化,就必须实现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恩格斯曾经指出:“毫无疑问,美国工人阶级的最终纲领,应该而且一定会基本上同整个战斗的欧洲工人阶级现在所采取纲领一样,同德美社会主义工人党的纲领一样。……但要做到这一点,它必须脱下它的外国服装,必须成为彻底美国化的党”②。恩格斯认为,马克思主义要想在一国取得胜利,必须与一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尤其是与一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马克思主义是在西方创始的理论,明显地带有欧洲文明的痕迹,其理论依据主要是西方的实际。若完全只用欧洲风格的马克思主义来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必然无法为中国人民所接受,必然导致教条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失败。要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生根、发芽、结果,就必须使其变为中国形式,成为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是不能用干脆置之不理的办法来消除的,必须从它的本来意义上‘扬弃’它,就是说要批判地消灭它的形式,但是要救出通过这个形式获得的新内容”。③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过程,而且,这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所必须经历的过程。

2、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价值契合点。中国具有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土壤,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能够传播以及得到中国先进分子和广大普通民众的认可。第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价值结构模式“家、国本位”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人的社会性”观点具有相通之处。中国传统文化一直侧重于对家和国的高度关注,强调个人对家、国等群体价值的认同和无条件的服从,提倡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人的最终价值体现在对国家和社会的贡献上。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的社会性,强调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和集体意识,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两者都认为个人归属于社会共同体,强调群体意识。第二,中国传统文化“以民为本”的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具有相通之处。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诸多的人本思想,如“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等,主张亲民、惠民、利民、恤民。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主张人民群众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先进生产力与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虽然我国封建社会的“民本”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具有本质差别,但提倡人民群众重要性的观点是一致的。第三,中国传统文化的“经世致用”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具有相通之处。“经世致用”思想强调把自己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并通过实践来实现自己的社会理想。从孔子的经世致用一直到晚清的“公羊学派”,中国传统文化无不渗透着“通经致用”、“躬行践履”的思想和学术价值取向。马克思主义是以实践观为基础的科学理论体系,从某种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实践哲学。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理论与实践应保持紧密的联系,因此,马克思主义应与革命的实践保持紧密的联系。

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历史阶段

科学性与革命性相统一的马克思主义与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必然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在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这一“根”的基础上,不断对中国传统文化批判地继承与吸收,从而达到两者完美和谐地结合。两者结合的过程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1、学习照搬阶段。学习照搬阶段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浅层次阶段,是两者结合的一个必经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并将其照搬到中国,指导中国的社会实践。随着这一阶段的不断向前发展,为了能够更好地传播马克思主义,一些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开始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某些概念相互结合。例如,用老子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所伏”说明矛盾的对立统一原理,用“实事求是”来表述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用“解放思想”来表述唯物辩证法运动和发展的观点,用“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来表述量变与质变的哲学原理,用“古为今用”、“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来表述否定之否定规律,借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来说明革命力量由小变大的道理等。这种结合使我们能够用中国的传统语言来表达马克思主义思想,不仅能使东西方文明相互交流、相互借鉴、取长补短,而且能够让马克思主义更好、更快地为中国大众所接受,生动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创造品质和实践品质。

2、融合再造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契合点的基础上,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柔合在一起,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这些价值契合点已在前文有所表述,它们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以广泛深入传播的基本前提和内在根据。例如,将传统“家、国本位”的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人的社会性”观点结合起来,在实践的基础上融合再造,创造出爱祖国、爱人民、爱集体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指导思想;将传统文化的“以民为本”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结合起来,创造出“以人为本”的思想;把传统文化中的“经世致用”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结合起来,创造出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历史已经证明,只有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再造,马克思主义才能在中国“生根发芽”、继续发展。

3、创新发展阶段。所谓创新发展,是指马克思主义在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为一体之后,立足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根据中国国情与实际,使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和富有时代内涵的过程。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⑤这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的内在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实现民族化发展必备的条件。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到现在,无数马克思主义者都在不断地创新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用这些民族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例如,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相结合,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使中国人民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创造性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将马克思主义用民族化、大众化的语言表达出来,使之更好地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根据现阶段的国情,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再次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指明了方向。

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中应注意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9世纪的欧洲,20世纪初传入中国,这个转移过程不仅包含时间上的差距,还包括空间上的距离。时间上的差距意味着马克思主义要与时俱进,用发展着的眼光看待马克思主义;空间上的差距意味着马克思主义要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尤其是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是一个长期的分阶段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必然会产生一些问题。

1、及时克服马克思主义传播过程中的历史局限。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先进思想传入中国并为中国人民所接受和运用,是中国人民几代人努力奋斗的成果。在整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普通大众学习和接受马克思主义是以传播者和接受者的理解为前提的。因为传播者和接受者总是站在特定的时空环境和文化背景中去进行马克思主义活动的,因此必然受制于自身的文化传统和特定的文化背景,这是接受者的“历史视野”问题。因此,要注意以下两点:第一,俄国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苏联化的马克思主义是站在苏联社会条件和文化情境之下,其中必有不适合中国国情的成分。所以,在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要去苏联模式,立足于我国国情,融合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精华资源,及时抵制马克思主义传播过程中的错误理解。例如,我们如今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部分,即是照搬了苏联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分块模式,事实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全部内涵远多于这三大块。第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通过中国先进分子的介绍、传播和人民大众的不断学习而逐步形成的,但我们的传播者和接收者也是站在他们所处的中国特定的文化情境之中,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必然带有我国特定历史情境的特色。这意味着这样形成的马克思主义是理解过的马克思主义,在这个结合过程中,马克思主义民族化也必然带有历史的局限性。因此,要贯彻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用文化精华资源阐述马克思主义。

2、时刻注意传统文化发展中的消极负面因素。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其中既包含精华,也包括糟粕。传统文化中的糟粕成分是一种巨大的具有惰性的保守力量,使人们的思维裹足不前,也有可能使马克思主义发生非科学的“异化”。例如,前文提到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具有价值契合点,但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本位”思想、“以民为本”思想、“经世致用”思想已烙上了封建宗法皇权的深刻印记,它们是以处理君臣、君民关系为内容的封建政治文化体系的一部分,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观点有本质差别。“家、国本位”思想要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以民为本”思想服务于君权巩固,“经世致用”提倡“学而优则仕”。如果在两者融合再造的过程中不剔除传统文化中的封建保守因素,容易导致马克思主义的非科学化,使一些封建宗法皇权思想滞留在现代文明社会中。再如,中国古代以封建社会为主,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影响下,平均主义思想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提倡“由均平致太平”、“不患寡而患不均”等。这种思想极易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社会共同富裕理想产生扭曲理解,认为共产主义社会即平均主义社会,人人财富均等、生活相同等。因此,要克服传统保守力量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3、注意两者结合过程中的两个不良倾向。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与努力,它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过程也因此是一个曲折前进的过程。其中,我们应明确认识两者结合过程中的两个不良倾向:第一,由于历史水平条件和其它各方面的限制,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容易出现教条主义的倾向。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已出现过此类事例,他们把马克思主义看成是僵死的理论体系,用书本的条框体系指导实践。正如马克思所言:“正确的理论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并根据现存条件加以阐明和发挥。”④毛泽东在反对教条主义的斗争中指出:“科学的态度是‘实事求是’,‘自以为是’和‘好为人师’那样狂妄的态度是决不能解决问题的。我们民族的灾难深重极了,惟有科学的态度和负责的精神,能够引导我们民族到解放之路。⑤”第二,在理解、接受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过程中易出现庸俗主义倾向,即从形式、表面上粗俗、片面地理解马克思主义。这种倾向容易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发生冲突,使人们片面地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这样的马克思主义只能是时代之外的‘独白’,与现实无关,与生活无涉,与大众无缘,最终的结局就是马克思主义在‘自我放逐’中走向‘自我消亡’。”⑥因此,我们要循序渐进地掌握和运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两个不良倾向,不断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道路,使马克思思主义更好地与我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与我国的基本国情相适应。

总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既是一个历史过程,更是一个创造过程。这个过程任重而道远。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当下,我们要适时把握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机遇,立足本国文化传统,不断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

注释:

①⑤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4、662-663页。

②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版,第 394、223 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33页。

⑥陈曙光:《改革开放30年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反思》,《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责任编辑:刘建文

D641

A

1671-2994(2011)02-0015-03

2011-02-19

陈 婵(1988- ),女,浙江浦江人,浙江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科研部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传统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思想与“剑”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认真看书学习 弄通马克思主义
老传统当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