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审计风险及其控制
2011-08-15李宏英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财务处
李宏英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财务处
内部审计风险及其控制
李宏英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财务处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规模的不断地扩大,企业经营日益复杂化,作为世界审计职业界三大组成之一的内部审计的风险及其控制成本也呈上升趋势。本文从内部审计风险的定义出发,进而陈述了其与外部审计的区别及其特点,分析了内部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防范措施。
内部审计;外部审计;审计风险
一、引言
近些年来,诉讼审计职业界的事件不断发生,虽然,许多诉讼案件都是针对民间审计发生的,但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的规模不断地扩大,企业经营方式的复杂化和企业信息使用者的多元化,作为世界审计职业界三大组成之一的内部审计的风险及其控制成本也呈上升趋势。因此,为了增强风险意识,防范和避免审计风险,应对内部审计风险的成因进行深刻、全面的认识,无论是对内部审计人员本身还是对内部审计职业的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内部审计风险与外部审计风险相比有什么不同?它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来控制和防范内部审计风险?本文将给予相关的解答。
二、内部审计风险的涵义及特点
我国的审计监督从体系构成来看,主要包括政府审计、民间审计与内部审计三大部分,政府审计和民间审计又统称为外部审计。政府审计所监督的是各级政府机构对属于全民所有的公共资金和资源的受托管理情况;民间审计则是由社会审计组织接受委托办理的审计事项和审计查证工作;内部审计是由企业单位内部审计机构对企业内部各部门的经营管理活动进行的审计监督活动,从内容上来看,内部审计不仅进行财务审计,更偏重于经济效益审计,为管理层提供经营决策依据。
关于审计风险的涵义,国内外学者作了积极的探讨,目前理论界尚无统一的认识。《国际审计准则第25号——重要性和审计风险》将审计风险定义为,“审计人员对实质上误报的财务资料可能提供不适当意见的风险。”美国《审计准则说明第74号》认为:“审计风险是审计人员无意地对含有重要错报的财务报表没有适当修正审计意见的风险。”我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认为:“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上述对审计风险的权威性的理解均限于财务报表审计风险,但除了财务报表审计外,审计还有相当丰富的内容。基于上述对审计风险的认识,笔者认为,内部审计风险是企业内部审计组织或人员在实施审计过程中无意地对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的会计报表以及对具有重要影响的经营活动审计后发表不恰当的审计结论,造成审计对象及其相关方面遭受损失或损害,并由此引起审计主体承担责任的风险。
与外部审计相比,内部审计风险具有自身的特点。
首先,内部审计风险所产生的后果和损失不同于外部审计。外部审计所产生的后果一般是经济赔偿、信誉损害和法律责任。但是内部审计风险与企业的目标相一致,作为企业组织的构成之一,它所产生的风险就是企业可能面临的风险,即企业经营管理漏洞造成的风险,企业经营决策失误带来的风险以及企业经营环境变化产生的风险。
其次,内部审计风险范围的扩大化。自我国1983年恢复审计制度以来,审计署先后四次对内部审计做出规定。前三次规定的内容基本相同,而第四次规定增加了新的内容,即内部审计不仅要对财务收支进行监督和评价,而且要对经济管理活动进行监督和评价。民间审计接受委托,其风险仅限于约定审计项目涉及的内容,而内部审计作为企业职能部门,根据管理的需要,其监督与评价的范围就不仅限于财务方面的问题。凡属企业经营行为,都可以成为审计对象。因而,从违反财经法规到经营活动失误,如果内部审计部门未能予以揭示或判断不当,都会产生审计风险。
其三,内部审计环境的局限性增加了审计风险的系数。内部审计在性质上属于企业自我约束的管理控制行为,当审计事项涉及外单位时,往往难以进行调查取证,而且内部审计人员与本单位员工长期共事,相互之间有一定的利益关系和感情联系。当审计中涉及具体人和事时,难以遵循审计回避制度,影响审计的客观公正性,最终使内部审计人员承担较大的审计风险。
其四,内部审计对审计事项不具有选择性。民间审计在接受审计委托之前,可以通过对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的了解,实施符合性测试程序,对审计风险做出评估,当预计审计风险水平高于可接受的风险水平时,可以拒绝接受审计委托。但内部审计作为企业管理控制的一种职能,必须围绕实现企业整体目标,在审计委员会的统筹安排之下展开日常工作,不可能对风险水平不同的审计项目做出选择,只能通过不断提高审计质量,努力降低审计风险。
三、内部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
1、内部审计工作的相对独立性。在我国当前的审计体制中,内部审计机构是单位内部设置的机构,在行政、人员、经费上要接受本单位的领导和制约,其在本单位负责人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因此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不如外部审计。就内部审计的实质而言,内部审计只是企业的管理手段之一,只是服务于企业管理当局的管理工具,是管理当局主观意志的体现。因此,企业的内部审计很难站在客观、公允的立场上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做出客观、公正、合理合法的评价。特别是当面对领导参与或法人违纪时,内部审计往往无能为力。如果不能保证内部审计机构人员、经费上的独立性和业务上的权威性,就难以保证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有效地防范审计风险。
2、内部审计人员自身素质的影响。审计人员素质的高低是决定审计风险大小的主要因素。审计人员的素质包括从事审计需要的政策法规水平、专业知识、经验、技能、审计职业道德和工作责任。审计经验是审计人员应有的一种重要技能,审计经验需要实践的积累。另外,内部审计人员工作责任和职业道德也是影响审计风险的因素。目前我国内审人员总体素质偏低,直接影响到内审工作开展的深度和广度。面对当今内部审计对象的复杂和内容的拓展,内审人员势单力薄,这将直接导致审计风险的产生。
4、审计技术方法运用存在风险。随着审计范围的拓展和审计对象复杂程度的增加,详细审计已逐步被抽样审计所取代。但是内审人员在运用这一技术时,基本上全凭审计人员的主观标准和经验来确定样本规模和评价样本结果,这种判断抽样极易遗漏重要事项,形成审计风险。
四、内部审计风险的控制措施
1、为内部审计人员营造一个独立的执业环境。审计的独立性是审计的生命,离开独立性,内部审计就丧失其监督、制约的作用,更谈不上减小审计风险。一是单位和部门要为内审工作创造宽松的环境,让他们处于超然的地位,排除一切干扰,独立地开展工作,不存有任何后顾之忧。二是改变同级监督同级的内审模式。由于内审人员与所处单位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审计难免流于形式,出具的审计报告往往失真,建议废除同级监督同级的内审模式,必要的情况下,可考虑内审人员的收编或下派,增加内审力度。
2、完善内部审计机构建设,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素质。高质量的审计工作来自高素质的审计队伍。内部审计为企业实现其最终目标服务,不仅要有完善的内部审计标准作为内部审计人员的行为规范,更重要的是要有一批合格的、高素质的内部审计人员。内部审计人员至少都要有一门业务特长,做到业务上的协调和互补,保证整个内审队伍能适应任何内审项目的需要,不能停留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上,故步自封、裹足不前,而应适应现代企业制度对其业务素质和品德操行的更高要求。因而,加强内部审计行业的队伍,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专业审计人才,是推动我国内部审计事业发展的当务之急,也是防范审计风险的有效措施。
3、选择合适的审计方式方法。内部审计人员在制定和实施审计计划时,应根据不同项目的特点,采用不同的审计方式方法。如在进行违纪违规项目的专项审计时,应尽可能采用详查法,以防遗漏;在涉及专业技术时,应吸收专业技术人员参加,以弥补审计人员技术知识的不足。
[1]中国内部审计规范.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年11月
[2]周洋,李霞.内部审计风险的成因及防范.财会月刊.2004年5月
[3]许薇.民营企业内部控制问题浅析.2010年3月
10.3969/j.issn.1001-8972.2011.005.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