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画的定位与渊源
2011-08-15侯传冷黑龙江省鹤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教育系讲师在读研究生
侯传冷 黑龙江省鹤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教育系 讲师 在读研究生
文人画的定位与渊源
侯传冷 黑龙江省鹤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教育系 讲师 在读研究生
中国古代文人画在我国美术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可以说正是由于它的出现才能有我国绘画史中的繁荣、鼎盛,正是由于它的出现才赋予中国画以区别于其他画种的特殊气质。文章集中讨论文人画到底如何定位又与我国文化有何种渊源
文人画;渊源;文化底蕴
中国古代文人画在中国绘画史中占有重要的部分,对我国绘画的发展影响极大。文人画以其独有的笔墨语言、精神内涵与院体画和匠体画截然不同。北宋苏轼是第一个较为系统的提出“文人画”的相关理论,从而促进了我国文人画的发展。
文人画,亦称“士夫画”,中国画的一种。泛指中国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大夫所作之画。以别与民间画工和宫廷画院职业画家的绘画。关于何谓“文人画”,历朝历代绘画理论家、艺术家以及当代人已有不少注解,历来众说纷纭。有人说文人画就是古代文人们画的画;也有人把“文人”和“画”拆开来解释。因此其中对于文人画的基本特点我们应予以重视:
其一、学识渊博、底蕴深厚。文人画作者学识和涵养均高于一般作画者。古时文人均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上来,对于四书、五经,五言七律等经典论著和诗书创作均有很深的基本功,更重要的是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学习和理解。试想如此这样的人怎么能没有“文气”,画出的画想必也必然与民间画匠和宫廷画院中的画不同吧。
其二、笔下形象的不同。士大夫、文人们的画多是表达其内心想法的真切实感的可亲作品,与书画市场上的艺术品位不相同。作为商品交易出现的书画作品有其自身特点,因考虑市场艺术倾向和品位,艺术家在创作时往往要迎合市场。但文人画则不同,多数文人画是艺术家“兴之所至,聊以自娱”不求他人的好恶与欣赏,只求在一时之间抒发心中一时或者已久的想法或见解而已。
其三、格调高雅。文人画多数重水墨、轻色彩,重神似、轻形真。自唐代王维一派受到宋代苏轼和明代董其昌的一致推崇,认为是泼墨法的创始人。文人画家们开始注意发挥笔墨与形式感等方面的问题,再加之“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影响。文人画家所以重水墨而轻色彩,这同中国传统绘画的艺术观念和审美观念有直接关系,即传统绘画一直不曾把真实地再现事物的表象作为创作目的,而是把揭示事物的内在神韵作为最高的艺术追求。
其四、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古代绘画史上的能人雅士多之又多,出现了许多能书能诗之人,同时也有能根据诗的意境创作出的相应配面,从而促进了诗书画一体的发展方向,发展到明清时期,艺术家开始注重“印”在画面中的作用,从而强调真正的艺术家应该在诗、书、画、印四方面均有所建树和修养,方可称为真正的艺术家。
关于中国文人画的认知,不是个简单依靠以上几种方法的鉴别就能一概而论的。可以说文人画的发展受到我国传统国学影响颇深。
1、儒家思想对我国文人画发展影响极大。孔子提倡谦虚待人“三人行而必有吾师”,强调充实内在品性与精神内涵。
2、道家老子的观点则对文人画影响更大。“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文人画强调内在的精神内涵,在作品中体现、探求世间万物之真理——即“道”,受到老子的影响极大,老子强调“无为而无不为”,故此山水画中青山绿水、幽谷僻寺,重峦叠嶂而层出不穷,全然没有为生活的清苦等尘世繁杂琐事而烦心的情节,集中体现了文人山水画“虚、静、清、空”——即远离了尘世社会,以无知心态观察有知心态的特点。可以说中国古代山水画能够集中体现文人画家追求万物之真理而“探道”的精神,故此在六朝画论中有“山水以形媚道”之说。
3、庄子的“心、斎、坐、忘”也是老子思想的一个补充,也是强调要没有功利之心,然后才能从自然中得到审美的体验。这是几千年发展而来的。更主要应该看其作品的“画外功”,文人画是向“外”不向“内吗”的,这与西方绘画形式感上是截然不同的,它更多的取向画家自我人品、人格、学识、内涵、底蕴等方面的综合体现,更多时在画面中是不易察觉的。
4、佛教禅宗对文人画的影响。禅宗的核心思想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意思是透过自身实践,从日常生活中直接掌握真理,最后达到真正认识自我。禅宗强调“开悟”和“顿悟”,这一点与许多古代文人的实际生活状态和精神倾向是相同的,故此出现了许多外在不太精细,不注重视觉美感而具有相当寓意与内涵的绘画作品。这种思想又与老庄的哲学思想在某些方面不谋而合,故而促进了文人画的发展壮大。
总之,对于文人画的甄别是一个大课题,不能够简单地从画家出身就作简单评论,事实证明,历史上出现许多同样是文人士大夫的画家,但是其作品的意境与精神内涵并非是文人画的范畴,同样,许多并非身处士大夫之列的画家,他们的画却意境深刻,令人神思。因此,我们要以更加宽广的角度来审视。
[1]林木.论文人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2]王伯敏.中国绘画通史.三联书店.2000年
[4]仪容.书画与人文风尚.江西美术出版社.2000年
[5]徐书城.中国绘画艺术史.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年
[6]黄专,严善谆.文人画的趣味、图式与价值.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
10.3969/j.issn.1001-8972.2011.005.053